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八股文内部存在高下不同的品住,是明清相当一部分文人反复申明的事实。王夫之在把握八股文高下不同品住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八股文要在“代圣贤立心”的基础上“代圣贤立言”:肯定了认题对畅发文题意蕴的重要性;反对八股文的过分格律化;在八股文的章法上,抨击“死法”。提倡活法。他的这些观点对令人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代际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代”的科学规定和内涵揭示是研究代际关系和代际问题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机统一 ;代具有个体之代与类之代的差别 ;作为历史主体 ,代又是一个退场、在场和将进场的过程 ;在以共同的代文化为特征的代内又总出现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亚代”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八股文影响到了律诗的创作。清初,擅长作八股文的尤侗从《论语》中取题,运用八股文的扣题及起承转合的作法技巧,以八股文的代言方式来做诗歌,在代圣贤立言的同时,也自述心志,《论语诗》可以看做是尤侗入仕之前心志的剖白与总结。由于《论语》的语言风格是古朴简约,受八股文代言方式的影响,诗歌意境也就散发着古朴的韵味。但尤侗以通俗的意象、典故、事件、语言来表现题意,使得古朴之中渗入了通俗之趣,就诗体而言,可谓是标新立异。  相似文献   

4.
临川八股文,始于两宋,盛于明清。由北宋王安石首倡,并鼎力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实为中国封建社会“经世致用”的官方主流文化,对近千年来我国的教育和科举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临川八股文所倡导的“代圣贤立言”,强调立论的思想性和道德性原则;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强调学习考试的实用性原则等对当今的高考与公务员考试仍不乏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八股文作为明清两代科举取士的主要工具,其章法理论、写作技巧在数百年间历代士子的总结钻研之下已臻完备,且为其他文学领域的批评创作所借鉴。作为明清两代最杰出的文学批评家,金圣叹也多处借用或改造八股文的章法理论,来沟通点评各类文体。本文谨从作题这一角度出发,来探究八股文与金圣叹的作题论之间的关系,以见八股文对金圣叹文学思想的影响之一斑。  相似文献   

6.
马琳萍  朱铁梅 《河北学刊》2006,26(4):127-130
在嘉靖三十八年《南词叙录》成书的特定语境下,“以时文为南曲”具体指“无一句非前场语,无一处无故事”。“前场”是明清科举考试中考八股文的第一场,“前场语”即以“四书五经”和朱熹传注为主的八股文语言。这一论断揭示出明代中后期传奇创作对于八股文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位借鉴,其实质是戏曲与八股文两种文体间的影响与移植。  相似文献   

7.
清代科举八股文的衡文标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清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考试的主要文体,以“清真雅正”为衡量八股文章优劣的标准,此标准在《清代硃卷集成》保留的硃卷文章及批语中可见一斑。“理、法、辞”是八股文写作的几个必备要素,“气”依靠文章而呈显,硃卷批语基本都是围绕“理、法、辞、气”而作。“理、法、辞、气”这四方面是考官阅卷批语的具体操作层面,“清真雅正”是对“理、法、辞、气”的总体要求,考官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来衡量科考文章优劣及登第高下。这一标准与当时提倡的文风有关,它从明代的“醇正典雅”演进而来,因八股文的功令要求而定。此标准在清初就被明确规定下来,并呈逐渐强化之趋势。  相似文献   

8.
李光摩 《学术研究》2008,(4):136-140
八股文和古文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在八股文定型的过程中,明代台阁文人起着重要作用,而台阁体古文是继承唐宋古文而来的;正、嘉年间唐宋派强调"以古文为时文",其目的在挑战台阁文人主导的古文和八股文;明末清初,八股文与古文的历史被人为地改写,台阁诸人的影响逐渐式微,归有光的作用被凸显出来.由此形成两种不同的八股文与古文谱系.八股文与古文相互渗透,形成了一种八股化的古文,对明清的文学以及文化思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吴凤霞 《河北学刊》2001,21(4):84-86
有辽一代,最高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不断,史称“辽之内难,与国始终”。造成辽代宫廷变乱频繁发生的因素很多,就制度方面的因素而言,传统的世选制,契丹“王族惟与后族通婚”的婚姻制度、头下制度都与宫廷变乱的发生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因为这些制度本身有不可克服的不稳定因素,它们构成了辽代内难发生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0.
“第六代”的电影活动勾勒出一幅过于复杂的银幕图景,统一的称谓之下是难以遮掩的创作裂隙:第六代的电影实践除了高调的艺术探索外,也不乏商业电影的制作。在电影产业发展、商业电影创作成为实践、研究热点的语境下,从商业性的视角重估第六代的电影创作,剖析他们通过对现实矛盾的回避和虚假解决、提供消费符号、模式化的生产方式等创作策略所体现的大众文化机制,也许比阳春白雪的艺术评鉴更合时宜。同时对“第六代”电影创作的商业之翼的描摹,不仅丰富了第六代的银幕身影,更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辽代佛教赈灾济贫活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佛教盛行,以寺庵僧尼和在家居士为核心成员的佛教徒们,当某地出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之时,经常会以施钱舍财、义仓放粮、“无遮会”饭、铺路修桥、发药疗疾、义冢掩尸、祭龙祈雨等各种形式赈灾济贫,救助饥民,由此,亦形成了这种种配合官方赈灾并带有浓重宗教色彩的民间公益之行动。辽代民间佛教赈灾活动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开展下去,与其持有源于佛教教义的“慈悲济世”之指导思想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孙钦香 《阴山学刊》2013,(1):9-14,92
与前辈学者论三代之治相比,船山认为三代之治是须分层次而言的。三代之治是包括先王之德与先王之道法两个层面的内容。后世首要效法的应是先王之德。同时船山又分先王之道法为政教两面。认为后世不能效法三代礼乐文章之教乃是可悲之事。于政如封建、井田等制度设计,基于“政,人治之小者”观念,船山认为后世无须照抄照搬。但同时船山认为后世之...  相似文献   

13.
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举制度是明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在今人撰写的有关论著里,都颇注意对明代科举取士制度的评述。但在述及八股取士开始时间,明代科举的实行与停止、进士科录取的次数与人数,以及考试的内容等问题时,却说法不一。本文拟就研究中涉及的几个史实问题,予以考述,以就正于诸学人。 一、关于八股取士开始的时间问题 八股文又名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在中国历史上,以八股文取士究竟始于何时,清代学者就有争议,今之不少论著都说:洪武三年,明政府规定以八股文取士。有的还说“八股取士是洪武初山朱元璋与刘基共同商定的”,是“朱元璋在封建科举制度基础上创建”的。还有说,朱元璋为了禁锢士子思想,制定八股文程式。  相似文献   

14.
宋俊玲 《江汉论坛》2004,(3):99-101
八股文是代圣贤立言的举业文体,袁宏道是一个性灵诗人,他虽然不是八股文大家,然而他与八股文的关系却也值得我们研究。以往常常是从袁宏道诗文理论的角度来谈及他对八股文的称许,而缺乏将这一理论问题还原到万历时的历史语境中,从而更清晰地了解袁宏道对八股文的态度。本文拟就这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袁宏道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大结是明代八股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与文章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而且承担着独特的文体功能。自宋代王安石科举改革以来,“自摅己见”成为经义文的写作要求。元代科举把自摅己见的功能单独赋予四书文。明代把“入口气”设置为八股文的主体部分,并设置大结以专门承担自摅己见的功能。明代八股文大结在融贯经典、反思历史、批判现实等方面曾提出过尖锐而深刻思想。大结的设置激发了士子通经致用意识。清康熙十六年禁用大结,弱化了八股文表达个人见解的功能,与其专制主义政治意图相表里。乾隆之后八股文厉禁越来越多,八股文走到了末路,变成一种缰死枯窘的文体。  相似文献   

16.
本文依据多方面文献资料,对明清两代涪州(涪陵)进士这一地域历史人群之成员总数、各自的生平事迹等做了简略的考查核定,重点述录其事功与德行,以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和今人之借镜。  相似文献   

17.
辽代萧氏后族及其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契丹人分为耶律氏皇族和萧氏后族 ,两姓世代通婚 ,并各有自己的“领地”。根据辽墓考古资料及证之《辽史》等文献史料 ,已知今天的辽北地区就是昔日辽代萧氏后族之“领地”。萧氏后族分为两大族系 ,每个族系之下又有许多家族分支。每一个分支家族都在整个后族的“领地”之内拥有一块属于他们个人所有的私人“分地”,并视为故里 ,生前在这里构筑私城 ,从事生产活动 ,死后又归葬于此  相似文献   

18.
八股新编 文学别调——论游戏八股文的文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09,(4):104-109
游戏八股文是指融入八股文的一种或几种文章要素而写成的文学小品,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游戏八股文从正宗的八股文中衍生出来,但又与母体有着不同的品貌。按照不同的标准,游戏八股文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其独特的文学意蕴主要表现为对文学形象心灵世界的开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世态人情的揶揄和对自我孤愤的倾吐等。重新“发现”游戏八股文有其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八股文导源于宋代而盛行于明清,在明清两代,八股文是读书人猎取功名的唯一手段,八股文禁锢着读书人的思想.<儒林外史>中的马二先生是一个本性善良、豪侠仗义之人.他虽然二十多年科场不利,但仍然将举业作为他人生唯一的目标.他是八股科举制度的虔诚信徒,他真诚地捍卫举业,最终成为八股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著有《夕堂永日绪论》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八股制艺观。王夫之要求纯洁八股文体,对八股文的艺术技巧作了系统的探讨,包括:主体修养、审美范畴、法度意脉、字句锤炼、文体关系等内容,是其推尊八股文观念的体现。这与王夫之对八股文"代圣贤立言"时继承斯文、干预现实的积极意义的认识分不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