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交易"     
个人如同企业."交易"与"生产",是社会中任何个人为尽可能充分实现自我主观价值,而对既有"自我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两项基本活动.其中,交易是对生产的相对高效率替代.任何交易都不存在"客观价值"或"社会价值",只存在以各个人主观价值判断为基准的纳什均衡或自我均衡.市场、企业、政府是人们为提高交易与生产效率而创造出的特殊组织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凡是存在的,都是有效率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 ,“自我均衡”是比纳什均衡更加基本的理论范畴 ,人类的任何行为 ,都可以由自我均衡获得正确解释。并且 ,任何社会状态 ,都必定是由直接或间接与此相关的所有个人各自求解自我均衡的集合导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告诉我们:“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的个人的存在”;“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正因为人类历史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的关键又是由其心理特征和品质决定的,所以从心理特征和品质来探讨历史人物独特的行为已为史学界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4.
一、承认个体具有道糟的价值‘人的生命本体,是个简单个体性生物学事实。由此人们观察问题的方法,也首先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人类的历史最终归结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尊重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承认人类个体具有道德的价值,就是承认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诚然,人是以群体的方式生活的,任何个人都只能是社会的存在物;人的本质就其现实性而言,只是一定社会关系的总和,“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当然…  相似文献   

5.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粟 《东南学术》2005,(2):45-49
本文尝试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逻辑上考察微观的平民选择政治参与行为的偏好对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演化的影响。政治参与中的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的性质,在纯粹利益动机下,个人在主观上没有主动向政治系统输入(政治)资源的愿望,而是无偿地消费政治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政治系统则通过制度方式约束个体的政治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消极的选择成本。因此,在制度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对称的博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题展开分析:(1)政治参与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经济人”特征;(2)“经济人”的微观行动与宏观制度间的不对称博弈;(3)政治活动中“经济人”的偏好选择所产生的宏观效应;(4)政治参与和政治系统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经济与“法“相伴而生,共同发展的历史.而任何社会、国家及其不同历史阶段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资源的配置,并都面临着如何使各种生产要素形成合理的组合,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同时对资源的配置、经济的发展起调节作用,因此在很多时候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形,从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市场经济本身应该是有序的经济,而一些经济主体的非秩序行为往往导致无序,因此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市场行为的主体包括国家、法人(企业)、其它经济组织及公民个人在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加以规范,维护市场秩序,惩罚和禁止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而经济法就是国家实现经济干预的法律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以税收契约嵌入到企业“契约网”,并以税款征收参与企业收益分配,从而影响企业财务决策.企业税务筹划是企业在遵从税法前提下,利用税收契约的不完备性对税收契约剩余控制权的一种攫取,是企业财务利益与政府财政利益之间的博弈.尽管企业税务筹划有其主观动因和客观必然性,但实践中企业税务筹划行为的“合法性”有赖于税务机关行政执法的确认.因此,分析企业和税务机关的税收博弈关系和博弈策略,根据策略组合寻求博弈过程的均衡解,有助于企业重新审视其税务筹划行为.  相似文献   

8.
自我意识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朱寿兴任何个人都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因此,所谓人的“自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作为物质性存在的“自我”,作为精神性存在的“自我”。这两个“自我”并非是可以截然分开的,而是互为因果、互为前提地共居于一个统一体(社会个体)之中。...  相似文献   

9.
秦人的价值观和中国的统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之所以能统一中国,首先是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在战国末年已经出现全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没有这个前提,任何个人或那一个诸侯国主观上企图统一中国都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告诉我们,判断任何一种言行是否有价值,最根本的是要看其实践结果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然而,任何人的认识和实践水平都要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而且主观与客观因素往往是互相作用的,现象与本质又常常难以分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三个有利于”的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1.价值认识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关系 任何一项实践活动有无社会价值或社会价值大小,依赖于作为认识和实践主体的人的主观判断或认识水平和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活动的价值总是首先潜在于主观认识之中的。因此,在对社会价值评判标准的把握上就有一个主观性问题。但是,这些带有主观性特征的因素,最终必须在与他人的客观关系中才能获得认同。社会价值评判标准又是客观的,普遍的。科学的社会价值评判既不排斥主观性,也不排斥客观性,而是把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