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词语教学历来为语文教师所重视.然而现在不少高中毕业学生写的文章,词汇贫乏、平淡寡味,“象个瘪三”.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心里想到了,就是形容不出来”.不然,就是堆砌词藻,重复生硬,意在修饰,实成了“王仙姑”,脸上的脂粉.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学生学过的词语太少了么?我看并不是.试想,一个学生从小学读到高中毕业,单就所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来说,就有几百篇,其中各类词语自然不少,经教师专门提出解释过的,其数恐怕也是可观的.为什么学生不能用上呢?我认为原因之一是教师解释太死.常见的作法,是从字典或词典中把注释查抄给学生,或把需要解释的词语列出,要求学生自查词典.总之,学生是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全没有体会到词情语味,自然不能运用.其次,教师一般只注意讲解一些较生较难的词语,而对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词语却有所忽视,认为“明白如话,没啥讲头”.学生也就产生错觉:似乎只有运用艰深词语,方能显示学问,落笔不凡.这样一来,一般常用的词语,学生反而不会用了.  相似文献   

2.
按照汉语拼音的书写规范,“专名和姓氏的注音,第一个字母大写。”(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但有的中学课本对这点疏忽了。如《中国历史》第二册中“龟兹(qiuci秋词)”便是一例。按规定,这里的“q”应大写作“Q”,因为这是在给一个专名注音;若只是给其中一个字注者,如“龟(qiu秋)兹”,——那小写的“q”就没有错了。这种疏忽还表现在多处姓氏的注音,第一个字母未大写。未暇去查更多的例子和不合汉语书写规范的其它情况,但估计不会没有,因此有必要提说一下。  相似文献   

3.
谈“飘渺”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二期上《注意消灭错别字》一文,列举的是一些常用词语,提出应消灭的是一些容易写错写别的字,这无疑对教和学都是大有帮助的。但是,该文举出“飘缈”一词时注明“缈”如果写作“渺”,就是一个错别字。这是不确的。“飘缈”可以写作“飘渺”。 查近年出版的几种汉语辞书,如《辞海》《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词典》《新华字典》等,都收有“飘渺”一词,作为“飘眇”或“飘缈”的又一种写法。 “飘渺”一词有不同的书写形体。据我们不完全的统计,就有如下一些写法:“飘渺、飘眇、飘邈、飘缈、缥缈、缥眇、缥渺、膘渺、漂渺”。各种写法都可以在文籍中找到例证,如:  相似文献   

4.
人们运用语言交际是靠句子进行的,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结构成的.要想使交际顺利进行,说(写)者要正确地使用词语,听(读)者要准确地理解(解释)说(写)者所用的词语.有些合成词的词义,解释时往往采用“语素(即构词成分)综合法”,首先解释每个语素的意义,然后再综合起来,说明整个词的意义.例如:鉴赏——鉴定和欣赏.威信——威望和信誉.短语是由词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织而成的,只要把组成短语的各个词的意义理解(解释)对了,加起来就是短语的意义.如:报刊——报纸和期刊.美观大方——漂亮(好看)而不俗气.但是有些合成词和特定话语中的短语不能这样理解(解释),其特点是一个或几个构成成分失去了意义,只是“陪衬”成分.有陪衬成分的合成词,以双音节的为例,如:窗户——墙壁上通气透光的装置(户——门,这里失去了意义,只是陪衬成分).柴火——做燃料用的树枝、秫秸、  相似文献   

5.
关于“汗青”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云:“古时在竹简上记事,采来青色的竹子,要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才易容书写,……”。《中国历史》第二册课本的注解与此说基本相同。二者都将“汗青”当成一回事,可能是根据《词源》的解释而来。不过,此于事理似有不合。试想,“竹青”如未刮掉,竹简表面细密光洁,水渗不下去,若在上面书写,其弊有二:(一)毛笔在上面书写,效果不好,且墨水又老是不干,怎利连续往下写?(二)稍微沾水,甚至汗手在上面一抹,字迹便被擦污抑或抹掉,怎利保持文义?即以我们坐的竹椅而言,它上面到处可以找到烤出过水分的地方,笔者亲自试验过,结果正如前面所言,故而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历来传颂的名篇。在这篇仅数百字的短文中,“外人”一词先后出现了三次,正确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辩析这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作用,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第一个“外人”出现在“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中。对于这个“外人”词语,有些选注本和教学参考书也作过解释,但解释得不一致。大概有两种:一种认为即“外地人”的意思,一种认为是指“外面的人”。  相似文献   

7.
同素词是指汉语词汇里边那些词素相同而结构次序相反的成对的合成词,如“展开——开展”、“担负——负担”之类。但也有人广义地把凡是成对的同字异序的词都看作是同素词。现代汉语中究竟有多少对同素词,是难以确切统计的。《现代汉语词典》(一九七八年十二月第二版)是现代汉语普通话词汇的初步总集,共收词五万六千多条。经过对该词典的调查,从中共找出同素词四百七十六对,占到词典所收词语总数的1.7%。其中不同义的和同义的同素词在数量上差不多各占一半。同素词是汉语词汇所特有的一种现象。有其独特的言语表达功能。但在以往的词汇和修辞研究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些语言学者也曾对同素词进行过讨论研究,不过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同素词的规范化问题上。本文拟就同素词的修辞作用作一些探索,并以此为依据,对同素词的规范化问题发表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收录了数千条方言词语,其中不少词语是按照方音直接标注读音,这就将有些本可以统读的词人为地分化出异读音来;方言异读词的存在增加了方言区人民学习普通话的难度,成为人们学习和推广普通话的绊脚石;中国语文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做到不仅要“书同文”,而且要“语同音”。《现代汉语词典》对方言词语的收录和注音要遵循广泛性、高频率和可补充的三原则,尽量发挥规范型词典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每月纵览     
正@哗哗的小世界:新版词典拒收"剩女",解释称这个词不够尊重人。我觉得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只要是汉语,词典就应该把其收录其中。这些词语都是人创的,既然古代人可以创,我们也应该可以"自力更新"。当然,网络词语不应急着收录,因为网络词语一阵风,有的今天热,明天也许就搁一边了,还是要经过长期的验证才行。  相似文献   

10.
“出外”是常见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到外地去”,不够准确。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证,“出”意为“到……去”.“外”既指“外地”又指“一定范围以外的地方”。“出外”的准确解释应为“到外面去”。本文的结论有助于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也有益于汉语词典的编写。  相似文献   

11.
无论我们阅读哪类外语读物,总会遇到一些生词,或一时无法判断恰当词义的多义词。有时,我们会绕过这个词,继续读下去。因为个别词语有时不会影响我们对一句话或一个章节的理解。但对于有关键意义的词语则必须要弄清楚。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借助词典,但查阅词典并非总是可能或必要的。如手头没有词典,不允许查词典或完全  相似文献   

12.
语文类规范型词典收词主体是通用词语,同时,还应选收一些新词语和旧词语。1949年以来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些通用词语还常出现在文艺作品和政治著作中,回避收录,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未回避它们,值得肯定。关于外文字母词,对“卡拉OK”这样以汉字开头的混合词可以选收,而像“WTO”和“B超”这样以外文字母开头的混合词,则应放在词典附录中。西方词典学界有描述性和规范性两种编纂原则之争。我们主张两种原则相结合,既坚持规定性原则,同时也合理使用描述性原则。词典编者在编写中采纳学术研究成果,即使某些方面跟规范标准不一致,也应当允许。词典在贯彻国家制订的规范标准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使规范标准进一步完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词语经常出现在我们口里,就是“反思”一词。《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反思”的: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其实“反思”是西方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概念.意指不同于直接认识的间接认识,当然在不同哲学家那里,有不同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汉语评价词典的建设在评价词的认定和极性标注上存在着随意性,缺乏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由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却几乎被计算语言学领域所忽视。如果能够将评价系统理论用于指导汉语评价词典自上而下的构建,势必会提升汉语评价词典的科学质量。为此,可以依据评价系统理论对汉语评价词语进行梳理,界定汉语评价词语的概念和形式,将评价词语的核心成分——态度词,划分为心理态度词、社会态度词和自然态度词三类,扩展评价词语的附加成分——级差词的外延范围,最终实现一个实用化的汉语评价词典。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初中语文课本的有关课文中有三个很重要的、也有一定理解难度的词未作解释,而在教学参考书中的解释又是欠妥的。现将拙见形诸文学,以与有关执笔人及广大的中学师生讨论之。所说课本,为经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试用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  相似文献   

16.
“助词”的出处及原指助词,是现在语法学上的一个词类。“助词”一词的出外,几部大型词典上引证不确。新版《辞源》未收此条目(收了“助字”)。新版《辞海》收入,但只是解释说“特殊的虚词。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些附加意义。一般分结构助词(的、地、得)、...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语文教学大纲》关于语文知识教学的几点说明指出:“文字和词汇是阅读、写作的重要基础。字、词的训练,在中学应当继续受到重视。把字和词在可能结合的地方结合起来训练,既有助于掌握字,防止出现错别字,又有助于掌握词,防止出现误用词。”这是颇有道理的。 就是因为正确掌握词语和正确地运用词语对于打好语文基础,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字词训练一直被从事语文教学的同志所重视。初、高中阶段各类考试的命题,也常常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有些学生就往往紧紧围着这根指挥棒转:背词典,背笔记、背词语解释小册子。  相似文献   

18.
词书编篡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一部字词典,特别是大型字词典,出现某些失误在所难免,但这些失误若不加纠正,就会影响字词典的质量,贻害读者。本文仅以几部常见的大型语文词典(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等)在释义方面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为例,谈谈对词书释义的一些粗浅看法,供编词典和用词典者参考。文中所引材料,多是在编写《汉语大字典》过程中随手摘录的,现稍加归纳。列为八个方面,分述如下。一、要善于归纳旧注,提炼词义,切忌望文生义什么是望文生义?就是为了讲通个别文句而对词义加以随意解释。这种随意解释得不到公认,不能成为词的固定意义。旧词书望文生义的毛病往往因袭旧时的注疏而产生。《中华大字典》(以下简称《中华》)给“從”字立了一个义项:“牵”。引《淮南子、汜论训》:“禽兽可羁而從也?辈⒁哂兆?“從,犹牵也。”把高诱的解释代入原文、这句话可译为“禽兽可以戴上笼头牵着走”,这是很通顺的,但假如把“從”解释为“拉”、“拖”、“带”、  相似文献   

19.
1.一切革命干部都是人民的勤务员。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勤俭办一切事业。上面例句中的“一切”都作定语成分,分别修饰主语“(革命)干部”和宾语“(积极)因素”、“事业”。那么,它属什么词,作什么讲呢?查《现代汉语词典》(1342)页,它把上面例句中的“一切”解释为“全部的”,但未注明词性。又查北京师院中文系编的《作文词典》(商务印书馆,421页至422页),它的解释同上,并注明作代词。另我所知,有的语文教师把上面例句中的“一切”,看作是表范围的副词。  相似文献   

20.
英语泛读课的重要特点是“快速”和“大量”。其核心是“快速”,因为没有“快速”,也就不能保证“大量”。而阅读速度缓慢又恰恰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在中学学英语时的阅读基本都是精读,他们习惯于:学习一篇课文,一字一字地看,一遇生词就查词典;一句一句地分析和翻译,如果一句话理解不了,也就止步不前了。进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