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的探索“夷情”、“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逐渐成了人们议论时政、谋求富强的热门话题。由此而有洋务活动,改良倡议;引进了洋枪炮、洋工匠、洋技术,以及欧美的各种社会学说,从而编织成中国近代化的早期历史。史家们谈论中国近代化,多着眼于封建官僚士大夫的有关言行,而于太平天国中那些被人讥讽为“苦力王”的思想言行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则很少顾及。这是一个缺陷。其实,鸦片战争的炮声,不仅震惊了封建士大夫阶层,也给下层社会的某些有志之士以极大震动。太平天国的领导者洪秀全,就是在鸦片战后对封建传统文化产生怀疑,转而向西方借来一个“上帝”,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农民战争的。正是这场战争,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继之是洪仁玕,他以所接触到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  相似文献   

2.
一十九世纪上半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海外殖民地的开发,迫切需要大批廉价劳动力。与此同时,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在缓慢解体,农村大批破产农民和城镇游民便成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最理想的劳动力来源和掠夺对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利用其在中国取得的种种特权,在我国沿海口岸竞相掳掠华工出国,从事奴隶劳动。被外国侵略者掠骗出国的华工亦称为“苦力”(Coolie),Coolie一词源于印度泰米尔语,指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有人取其音义,译成“苦力”。英文档案中所称的苦力,是指被拐贩到西欧和美国从事奴隶劳动的华工,我国文献称为“猪仔”。这种把人当作商品交易的行为则被称为“苦力贸易”(Coolie Trade)。“苦力贸易”与“猪仔贩运”是有区别的。“猪仔贩运”的目的地主要是东南亚各地;而“苦力贸易”地区主要是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区和大洋洲各岛。在这场持续很长时间的掳掠人口“苦力贸易”活动中,美国毫不后人,它根据自身利益的需要积极参与“苦力贸易”活动。  相似文献   

3.
在伦理学界,communitarianism的译法主要有三种: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社区主义。英文community是考察共同体主义的身世来由和涵义的切入口。在其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始终构成community的基本意涵。社群主义与社区主义是communitarianism两个更为常见的译法,但共同体主义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过多的文化植入,保留了源语言上的基本意义,也更能体现其政治哲学背景。因此,共同体主义是最为贴切的译法。  相似文献   

4.
汉语“爸爸”一词广泛应用,对其词源考证有一定意义.从历史文献入手,可显示其来龙去脉.结果证明“爸爸”这个迭声词进入汉语系统,来自阿拉伯语“巴巴”,一个对男性长者的尊称词.结论是,回回先民进入中国,与汉族社会交流,将该词传入;至今,其意思的表达,仍有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5.
华东政法学院研究生教育学院法学硕士余甬帆在《试探中西“保险”之词源》来稿中指出:“保险”一词最早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它是在西文“海上保险”一词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9世纪后,法国就已有表示“保险”的古法文“Enseurance”一词,14世纪意大利已有“Sigurare”这一专门商业  相似文献   

6.
汉语爸爸一词广泛应用,对其词源考证有一定意义。从历史文献入手,可显示其来龙去脉。结果证明爸爸这个迭声词进入汉语系统,来自阿拉伯语巴巴,一个对男性长者的尊称词。结论是,回回先民进入中国,与汉族社会交流,将该词传入;至今,其意思的表达,仍有历史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章:“为长者折枝”中的“折枝”历来众说纷纭,纵观古今,以下三解较有代表性:①按摩肢体,使之舒适(以下简称“按摩”说);②屈折腰肢,如今之鞠躬(以下简称“折腰”说);③攀折草木之枝(以下简称“折枝”说)。考其源流,“按摩”说出自后汉赵岐《孟子》注,赵注曰:“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罢通疲)枝也。少者耻是役,故不为耳,非不能也。”(《十三经注疏》)这是至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对“折枝”的最早注释,宋孙奭《孟子注疏》首从其说,孙疏曰:“如为长者按摩手节而语人曰:‘我不能为长者按摩手节,是耻见役使,但不为之耳,非不能  相似文献   

8.
一 “诗史”两个字合用,最早出现在南朝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沈约称曹植诸人的诗作“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意即说他们的诗作都是直抒胸臆而来,并非依傍前人诗作或史事而作。这里的“诗史”,指的是诗歌与历史。  相似文献   

9.
高夷是高句丽的先祖。论文就“高夷流动说”、高夷即“稿离”、高夷属“秽貊”等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0.
任防,字彦升,是南朝齐梁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任防爱好结交,乐于奖进士友,得其延誉者多见升擢。时人尊其为“任君”,言如汉之三君也。考察任君的内涵,可藉此管窥南朝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依归。  相似文献   

11.
“改良主义”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同志认为,“改良主义从一开始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物而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用来代替社会主义革命的”。“改良主义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而言的,它具有特定的阶级实质和时代特征”.“所有的改良主义都是妄图使历史车轮倒转,是只具有反动性质的事件”。对“改良主义”的这种认识,在理论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索了“格物致知”的源流,依次阐释了汉学、理学、心学及宋明理学的批判总结者王船山的“格物致知”说,揭示了这个命题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由纯伦理学含义向认识论、方法论含义的转变过程,并论述了“格物致知”说与科学及直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拙文所说的“经纶”,见于明治维新总纲《五条誓文》第二条“上下一心,盛行经纶”句。中外学者对此词的理解形形色色:或作经济概念解,如工商业、财政经济、国家的经济与财政、国家的经济与福利等;或作政治概念解,如国事政治、国政、政府的规划、国家的政策等;或作其他概念解,如民族的复兴、全民的幸福等。何者为妥?这不仅与理解其词义有关,而且涉及对明治维新的总体把握,实不可不一辨。一“经纶”的本义和日本人的理解追根溯源,“经纶”一词出自《周易·上经·屯》的“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句。意为云与雷配合、成为刚柔始交而难生的屯,艰难中君子治天下,行同顺理絲绪。换言之,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纵向历时分析法和横向对比法,以方言词语为契机,对"新妇"一词的产生、发展的演变轨迹,进行了细致地考察,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其中的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汉语词汇法的复杂性,因此,我们要避免词语释义的简单化倾向.  相似文献   

15.
由于史料阙少,对"黄头军"的问题历来缺少深入的研究。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一书中曾提出"黄头军疑出自回纥,与沙陀同为胡族"的说法,但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从历史记载中看,唐代曾先后出现过六支"黄头军",其存在年代及从属关系各不相同。从"黄头"一词的含义上看,唐代"黄头军"极有可能是受到了汉代"羽林黄头郎"的影响而成,且带有较明显的文化传承色彩。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的研究中,篇名的解释往往带有极大的麻烦。譬如《原道》之道,到底是儒家的“圣贤之道”,还是道家的“自然”之道,一直争论不休;又如《风骨》的“风”指的是什么,“骨”又指的是什么,也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关于《物色》的解释表面上看,目前的意见似乎相当接近,但本人却又有些不同的理解。下面先谈谈流行的几种解释:①“先从《物色》篇名的意义说起:物即景物、物象;色即景色、采色。”(刘禹昌《(物色)篇创作艺术分析》,《文心雕龙》学刊)5期)②一作品中写物也指物色.即景物。”“物也指事物。”(周振…  相似文献   

17.
“不可思议”是佛家语,指思维和言语所不能达到的微妙境界,也可形容事物无法想象或难以理解。大部分辞书认为此词来自《维摩诘经》。查考相关语料可知,这一习见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安世高《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卷》,历史上还出现过“难思议”、“不能思议”、“其不思议”、“可不思议”、“岂不思议”等众多形式。但“不可思议”这一形式因易于口头传诵而被广泛使用。它在表示“思维和语言所不能达到的境界”义时,在佛经文献中比较常见;其“不可想象或难以理解”义在现代口语里多用。在词义演变的发展过程中,它由名词性词语转化为形容词性词语,这是由其语义基础和人们的认知心理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不可限量”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不可限量"是否是成语,不同的辞书观点不同。而在部分认为其为成语的辞书中,对其来源,意义发展演变解释不够完善精确。经分析考证,我们以为,"不可限量"是成语,最早见于三国吴支谦的译经,进入中土文献后,意义开始引申,并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开始具有了褒义色彩。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政治历史小说,是形象的阶级斗争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她以广阔的社会图卷,展示了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封建阶级的必然衰亡;讴歌了新的社会力量在那茫茫黑暗的王国中所进行的朦胧的探索和可能的斗争,描绘了那些丧失人身自由、生活在封建贵族重压之下的奴隶们的血泪生活和愤怒抗争。对于这样的深刻内容与巨大价值,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承认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自《红楼梦》还以手抄本  相似文献   

20.
“芸”考辨     
《说文解字》是研究古代农作物词最早的弥足珍贵的资料库,可以结合其他文献古注和考古实物对其所收词语进行考辨。历代古注、字书以及当今学者对"芸"有不同的说解:"芸"被释为"香草"、"芳菜"、"芸蒿"、"芸香"、"芸薹",等等。作者根据《说文》的解释,结合古注、植物命名理据及农学、中药学等的佐证可知,《说文解字》中的"芸"不指芸香、芸薹,而当指伞形科植物"前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