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遏制”这一概念的内涵、历史渊源的分析 ,结合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 ,指出这一政治学概念在中国长期———尤其是冷战后———被误解、误用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 :冷战后美国对华奉行的是接触战略 ,这一战略有防范中国的含义与安排 ,但与遏制无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遏制"这一概念的内涵、历史渊源的分析,结合中美关系的实际情况,指出这一政治学概念在中国长期--尤其是冷战后--被误解、误用了.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冷战后美国对华奉行的是接触战略,这一战略有防范中国的含义与安排,但与遏制无关.  相似文献   

3.
刘卫东 《日本学刊》2006,18(5):40-52
二战后日本和美国的对华政策往往被视为一体。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日美两国基于在全球、地区及国家等几个层面的不同战略考量以及各自所处现实和历史的不同,在对华政策上开始出现不甚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在涉及国家利益的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相对于对华需求更多而力争合作防范并举的美国,日本表现出更多的消极对抗,从而显示出两国在深层次上对华认识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自1947年7月国民党战场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到1949年12月,蒋介石最后撤离大陆,是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最后阶段,蒋桂矛盾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这两年多时间里,一方面是国民党各派势力和地方军事集团,尤其是蒋桂之间,再度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另一方面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既大力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又扶植符合其要求的新势力(桂系),企图对国民党政府实行改革,以便巩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削弱中共和革命武装力量,阻止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5.
罗礼太 《浙江学刊》2005,(4):101-104
自1947年7月国民党战场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到1949年12月,蒋介石最后撤离大陆,是国民党统治中国的最后阶段,蒋桂矛盾是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这两年多时间里,一方面是国民党各派势力和地方军事集团,尤其是蒋桂之间,再度为争夺中央领导权,进行你死我活的斗争;另一方面是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既大力支持国民党打内战,又扶植符合其要求的新势力(桂系),企图对国民党政府实行改革,以便巩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削弱中共和革命武装力量,阻止中国革命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李黎明  祝国红 《唐都学刊》2005,21(4):147-151
魏德迈调查是美国政府为其进退两难的对华政策寻找出路的产物,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解决如何援蒋的问题,而且主要是为了解决要不要继续援蒋的问题.尽管这次调查的确也收集了极其丰富的资料,但由于他们在调查中始终戴着"有色眼镜",这就决定了不可能得出真正合乎实际的结论.事实上,魏德迈的调查没有、也不可能为美国的对华政策找到出路,而只是使它在既要干涉中国内战,又想免于卷入中国内部事务的自相矛盾的漩涡中越陷越深.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叙述了现代美国国会和总统关系的基本模式 ,即战争时期的总统在国家对外政策中占居支配地位 ,国会一般依从总统的权力 ;在和平时期 ,国会力量会更多地制约总统权力。然后 ,本文探讨了 90年代美国国内政治的若干变化 ,如共和党支配国会、民主党主导白宫、国会本身组织结构的调整 ,以及这些变化对国会和总统权力平衡关系所构成的影响。最后 ,本文以美国对华关系中的贸易问题、台湾问题、安全问题为例 ,考察了90年代国会和总统之间权力关系的较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深入分析鸠山联合政府的执政环境与经济改革的基础上,深刻研判了鸠山联合政府的对华政策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并在指出其对华政策仍存在问题和不确定性的同时,对鸠山联合政府的对华政策及中日关系的发展,提出了良好期待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美国对华政策与中日贸易(1950-1952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朝鲜战争爆发后,随着美国执行严格的对华经济遏制政策,日本政府开始追随美国,对中国发动大规模的经济战,中日贸易几乎全面中断。即使在美国对日占领结束后,由于吉田茂政府推行一边倒的亲美政策,日本对华贸易依然处于美国的控制下。尽管日本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和中国一道为了打破经济封锁而不懈地努力,但是美国对华经济战以及吉田政府的密切配合仍严重制约了中日贸易关系的发展。强调意识形态因素的美国和一味执行亲关政策的日本都因此而付出了惨重代价。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为争夺地缘利益,对环南中国海战略形势进行再认知,中国在美太平洋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美国在南中国海地区完成了由以遏制苏联为主,向以遏制中国为主的战略转变.在此背景下,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扩大在南中国海军事行动,侵扰中国南海疆域,掠夺东南亚各国资源.这不仅影响到美国自身的消长,而且也给东南亚和南海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带来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看美国种族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 0 1年 3月起 ,美国人口统计局陆续公布了 2 0 0 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 ,其中的种族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特点 ,例如约有 2 %的美国人在种族归属上选择了多种族 ;讲西班牙语的美国人人口成为第一大少数族裔 ;少数族裔人口的比重上升并趋于年轻化等 ,这种种族构成的变化势必对美国的政治、社会及文化等方面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拜登政府在总结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失败经验后所推动的对华政策,并不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简单继承,也不是来自美国国际关系学界既有学术理论的现实实践延伸,而是美国结合当下全球性网络生产体系、区域安全架构和现实盟友关系等要素变化,重新进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重组。特朗普政府开启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范式转折,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某些历史惯性,但其对华政策中的模块化策略更加注重政策组合以及盟友调动,同时运用矩阵式和网络化的处理方式。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推动实施,不仅会主动推动和扩大中美竞争的空间,同时也会在不同的维度上引发全球国家与地区间的复合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13.
贺圣达 《创新》2007,1(1):17-23
本文在东盟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特点的大背景下,考察了当代东盟与中国的关系,认为现阶段中国—东盟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分析了东盟作为一个东南亚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对华政策的基本定位、核心内容、重要目的,提出东盟对华关系实际上存在着一个整体(东盟)、两大板块(半岛和海岛)和10个国家三个局面,探讨了近期和从更长时期看影响中国—东盟关系的一些重要因素,并对进一层深化和发展中国—东盟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语:本专题是对19世纪指导了美国经济崛起的美国学派和美国经济崛起时期(1815—1914)经济政策史的研究,这一研究不仅对于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特别是笔者提出的"新经济思想史"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目前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主导型经济的战略大转型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美国学派的经济思想至今仍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这种研究对于观察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中国崛起不仅有利于中国,更造福于世界,为此,中国的和平崛起既需要中国方面的不懈努力,也需要来自世界各国的理解与合作,尤其是主导当今世界的美国。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挑战美国的主导国地位,更无意改变世界秩序。零和博弈是两败俱伤的游戏,只有非零和才能获得"双赢"、"多赢"或"共赢"的结果。本文深入探讨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进而解读其对华的非零和关系模式,以预期中美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并成功而和平地处理竞争,实现理性的"再平衡"。  相似文献   

16.
王菊娥 《唐都学刊》2001,17(4):106-108
本文从同词异义、同义异词和特有词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浅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词汇差异,有助于正确理解、表达并丰富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对中国的成功访问使两国开始进入对话与合作的时代。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 ,有着深层的战略根源。它是在“9· 11”事件后美国新的全球战略迅速定型的条件下 ,印度国家战略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印关系未来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突破 ,但总体上印度仍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印关系的发展还可能受到中美关系和印美关系的制约。在当前的世界战略格局下 ,中俄印难以结成实质性的战略三角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冷战期间美国的大战略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建才 《唐都学刊》2007,23(3):52-59
大战略是一战后西方军事理论界提出的新概念,二战后广为流行,并成为国家决策的重要内容。冷战期间,美国政府为了对抗、削弱并击溃苏联东欧集团,铲除所谓共产主义威胁,赢得冷战的胜利,制订并实施了以遏制战略为核心的大战略,形成了一个金字塔般的战略体系。在这个战略体系中,位于顶端的是遏制战略;其下是政治战略、经济战略、军事战略、文化战略等各领域的分类战略;这些分类战略的子战略或曰具体战略,诸如威慑战略、贸易管制战略、和平演变战略、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现实威慑战略等,则为第三层次的战略。遏制战略以各分类战略及其子战略为依托,统领着众多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各分类战略和子战略则依据遏制大战略制订并以遏制大战略的目标为最终目标。该大战略体系在促使苏东裂变、结束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战后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受国际体系变迁、意识形态因素考量、民间交流的促动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中日复交前主要对中国进行"围堵与遏制",中日复交后,由对中国实施积极的"建设性接触"转向积极合作与"战略性防范"并举的嬗变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性别的视角看美国的中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以来 ,美国女性中国学家不仅人数比例逐步上升 ,学术地位也逐步提高 ,已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随着世界对女性问题重视程度的增强 ,美国中国学家对女性问题的关注也有所增加。女性研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已经争取到一席之地 ,并呈现出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并重 ,对历史问题的研究与对现当代问题的研究并重 ,研究范围日益广泛和将女性研究向性别研究扩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