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关于时代主题的重申与肯定,既是确定今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判断和依据,也是对十多年来有关这一问题争论的总结。和平与发展问题一开始提出,就标志着在时代判断上的根本拨乱反正,并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制订国家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新世纪的中国外交战略,仍然是基于对时代主题的基本判断,并将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和主观认识的加深,会不断进行对我们国家更有利的调整。  相似文献   

2.
如何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这个问题既有深刻的理论价值 ,又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往往出现正负交错、十分复杂的情况 ,因此 ,围绕时代问题经常出现一些不同意见的讨论与争论 ,这应该说完全是正常的 ,也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 ,围绕时代问题的讨论和争论几乎没有中断过。 1999年科索沃战争以后 ,人们对时代问题发表了各种看法 ,则可以说是最近一次围绕时代问题的较大的讨论。近日仔细阅读了何方同志所写的《论和平与发展时代》(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一书 ,对作者在思考时代问题中所表现出的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3.
和平与发展:中国崛起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 ,在 2 1世纪的最初 2 0年中国仍将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阶段性现代化目标 ,为此 ,规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纪中 ,对内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改革开放 ;对外必须坚持和平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鲁宁  张芳 《社科纵横》2009,24(10):20-22
新中国的60年,是和平发展的60年。从“社会主义工业国”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到“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新中国主张和平发展,是合乎国情适应世情的必然抉择。新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历史性改变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度概括了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新型国家关系的本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为确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质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现实可能性。坚持和丰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观是中国和平发展理论的基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中国实施和平发展战略的大背景: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相互依存的深度,大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制约了霸权主义,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机制正在发展,一些新的安全观念正在形成并被广泛接受。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焱 《社科纵横》2009,24(4):5-8
中国正在融入世界,其发展越来越引人瞩目。人们尤为关注的是,中国近年来强势的发展以及日益强大的国力,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会摆脱昔日西方发达国家侵略扩张之路吗?和平崛起可能吗?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理念,能否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中国如何为和平崛起打开通路?如何化解中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歧义与矛盾?本文试就此进行探讨,旨在阐释中国文化的独特内涵与价值观.以期更多的人因了解中国文化而更加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7.
战略边疆指的是一国影响力所能实际控制的战略空间。在国际政治中,战略边疆具有特殊的效能,例如维护国家战略通道安全、拓展国家海外利益等。本文认为,中国在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应该高举发展、和平、合作的旗帜,依据国家实力、利益分布等因素构造自己的战略边疆。  相似文献   

8.
刘小林 《日本学刊》2006,6(5):16-27
本文从资料研究入手对当前日本和平运动与和平理念的状况予以客观的描述,在此基础上与以往冷战时期的和平运动与和平思想进行比较,以发现其内容与形式的变化,并对这些新趋向以及研究这些新趋向的意义做一些浅显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区小莹 《探求》2007,15(5):34-38
目前,中美向外界提出两种不同的世界和平发展理念,分别是"和谐"与"民主"。本文主要通过对比这两种理念的根源、对和平的理解、实现和平的手段等方面,洞悉它们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有助于探索一种更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  相似文献   

10.
2005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常委会议讨论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报告》,与会常委同志都发表了重要意见,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就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了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应该掌握的各项重要原则和方针。这是继2003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意见》以后,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发表的最重要意见。中央文件和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关于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讲话,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纲领性文件。为纪念“5·19”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一周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06年5月19日召开座谈会,重温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精神,回顾一年来贯彻会议精神的情况,为落实胡锦涛同志关于“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指示精神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冷溶同志在会上发表了《按照党中央的要求,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主题讲话(全文另发)。本刊摘要发表座谈会发言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晓杰 《探求》2008,6(1):8-12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必然性,是全球化时代的必然要求,是透析世界历史发展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而作出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邓小平同志就战争与和平问题提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霸权主义是世界不安宁的主要根源”等重要观点。这些观点构成邓小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接影响到新时期我国内外政策的调整。本文通过联系我国以往的认识与实践来分析上述观点 ,以体现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形势下对传统的理论观点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基督教尽管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但它们对和平的关注却是一致的.其和平观念的内涵是宽泛的,不仅表示国家、民族与阶级之间的和睦相处,而且还表示人与神、与他人、与内心以及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某种理想状态;包括反对战争,敬重生命,追求人、社会、自然的和谐,主张社会公平、社会正义等.道教主张取法自然以致和平,社会的太平以天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太平为出发点和依据.基督教认为和平是上帝的旨意,主张以爱和正义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无论是从规模条件,还是从衡量大国地位的关键性指标数据来看,印度作为新兴大国已经无可争议地崛起了。助成印度崛起的关键性因素,除了其一以贯之的大国地位追求,特别是战略现实主义的治国方略外,显然还在于冷战的结束给印度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印度对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许多规则、规范甚至运作机制并不认可,但由于受种种条件制约,其依然只是国际体系中的一个“有限的挑战者”。印度的崛起导致了亚洲地缘政治的重大变化,进而直接影响着中印关系。  相似文献   

15.
徐蓝 《浙江学刊》2006,(3):92-100
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继续发展。许多热点问题在联合国的直接参与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人类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使命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6.
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属于区际法律冲突.国际私法具有维护和促进国际社会和平发展的作用.2011年4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中国国际私法立法的里程碑,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先进性和前瞻性的特点,将在涉台民事案件及两岸民事纠纷的法律适用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构筑稳固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彭澎 《探求》2006,(4):21-25
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中国的和平发展,为此,要对影响中国和平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本文着重分析了台湾前途、能源问题、领土争端、大国地位和内部发展等五个因素,提出中国要面对历史性机遇进行战略调整。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中重申,我国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党中央继十七大以后,对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再次确认。从2004年4月博鳌论坛胡锦涛总书记首次提出和平发展道路的官方表述,到2005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完整定义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至今,和平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明确的国际战略选择。本文以和平发展国际战略题目为核心,择要梳理学术界对相关理论前沿问题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雅斯贝尔斯对康德的著名文本《永久和平论》进行了一种人道主义或者说生存论的解释:要实现真正的和平,政治决断、社会理念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革命",即人心的决断。与格哈德把《永久和平论》解释为政治哲学主题和哈贝马斯解释为社会哲学主题相比,雅斯贝尔斯的人道主义解释更有价值,也更易于理解。  相似文献   

20.
"和平发展"乃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自1949年新中国建国伊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确认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宪法历经数次与时俱进的修改,"和平发展"战略实施模式也屡经历部宪法的制定和实施而有所调整。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历部宪法的条款及其背后的深刻含义,指出"和平发展"虽然仍未明确写入宪法,但是始终蕴含于宪法之中。本文认为,只有在适当时候,将"和平权"载入宪法,修订一部"和平宪法",才是为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