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国际社会从未停止过对人权和主权之间张力的反思,"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尚待完善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和国际法以及国际关系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以国际关系规范理论为基础,可以分析"保护的责任"这一概念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国际社会一个新规范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为例,考察了"保护的责任"在中国扩散的原因以及中国如何灵活地处理这一规范与"不干涉主义"之间产生的张力。由此分析可得,国际规范的创制和扩散是国际社会与个别国家之间互动的结果,而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本身对规范背后的价值认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关于本位与过程建构:将中国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兴起的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流学派——结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和结构建构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缺失,这就是忽视对国际体系过程和国际社会中复杂关系的研究。本文针对这一重要缺失,借鉴主流建构主义,将“过程”和“关系”这两个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植入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一个过程建构主义的理论模式。论文将过程定义为运动中的关系,论证了过程的自在性、过程动力和过程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过程的核心是关系。如果说西方个体本位的社会性质的核心理念是“理性”,那么中国社会文化的一个根本理念则是“关系”。将这个理念挖掘出来并进行概念化处理,依此确立过程建构主义“关系本位”的基本假定。同时,过程建构主义还认为,国际社会中的关系网络确定国家身份并孕化国际权力。过程建构主义是体系层次的进化理论,将分析重点置于国家之间的互动实践,强调过程的自在性以及对国际规范、国家身份和认同的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现实主义理论与方法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流行的时期,也是国际政治研究的行为主义和进化论理论与方法在美国兴起和广泛传播的时期。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都是对“经典现实主义”表示“不满”并进行“批判”的产物,都是把其他社会和自然科学学科、特别是史学和社会学,以及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和系统分析技术引进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结果,同时也都是美国学术界在进入70年代以后为建立一种所谓“全面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而奋力探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西方国家以“天赋人权说”为基础,提出了“人权无国界”、“人权高于主权”等理论,并计划以此作为下个世纪国际秩序的核心思想,为西方的干涉和霸权服务。从理论上搞清国权与人权的关系,成为我国学术界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人权不是天赋的,而是国赋的;只有国家或社会共同体的立法和司法制度才是人权的惟一来源和保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权也具有了某些国际性的方面。人权的国际性方面诸问题的解决,仍应以国家主权为前提和基础,并不能构成对国赋人权的否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人权的国际性方面推行基于人权理由的新干涉主义,成为冷战后国家主权面临的最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应当有所警惕并提出相应对策。当前,尤其应注意西方国家利用霸权地位向世界灌输其人权理论和人权标准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权理论的步伐  相似文献   

5.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批判理论流派,继新自由主义之后对新现实主义,尤其是结构现实主义进行了彻底清算。在广义的批判理论阵营中,建构主义及结构理性主义思路让我们看到了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视野。伴随着本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和两极时代的终结,国际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的本质是指国际关系或世界政治正处于重塑阶段,由此向当代大部分国际关系理论体系及其观点提出挑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研究中肯尼思·沃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structuralrealism),即国际政治的结构理论异军突起,…  相似文献   

6.
论新干涉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干涉主义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其他国家以“人道主义”为由进行的军事干涉。绕过联合国对其他主权国家动武,是违反联合国宪章的。新干涉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人权高于主权”。“人权无国界”等。其主要动作是北约东扩和重新订立美日安全合作指针。新干涉主义与美国霸权主义膨胀直接有关,对发展中国家包含着隐忧和危险。  相似文献   

7.
国际文化理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作者于十年前在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关系理论专科中设立了“国际文化理论”科目,孤军奋战地致力于“国际文化理论”的创建。作者指出,在国际关系的现象中,存在着既非政治、又非经济或法的现象,这种现象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直接对人们的生活及生存方式产生影响,作者把论述这种现象的理论称作国际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8.
新干涉主义与中国安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战后霸权主义的最新表现就是“新干涉主义”,它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从长期来看 ,对付新干涉主义和加强国家安全的根本出路是保持国内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美国对外政策的“新干涉主义”思潮王宏周冷战格局结束之际,恰逢克林顿入主白宫,美国新一届政府开始登上“主宰”冷战后时代的国际政治舞台。一年多来的事实证明,克林顿在就职前后为美国确定的外交方针,即“一个目标”──要在全世界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和...  相似文献   

10.
国际理论与国际社会:中间道路的可能性〔英〕C.布郎体制、社会、团体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文献中,一种关于制度的构思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这个世界中无论什么制度、规则,制定出来都是相互作用的,都是作为行为的准则的。这些规则制度系统地归纳起来,就构成“社会”。这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作者首先指出,以往的国际关系理论不能正确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现象。为了创建在理论上能够分析这一现象的国际关系论,首先必须掌握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实际情况,对这一现象的形态进行分类,分析人口的国际流动发生的原因,并阐明人口的国际流动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中国特色”问题自提出以来一直处于激烈的争执当中 ,至今国内学术界对此尚未形成主流观点。本文从争执当中的几个焦点问题着手 ,试着从“中国有没有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要不要突出‘中国特色’”、“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中国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等 5个方面去阐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三角和平论”是冷战结束后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综合性言论 ,认为民主、经济相互依存及国际组织是实现现今国家间和平的“三驾马车”。其论证过程与理念具有明显庸俗国际关系理论的痕迹 ,然其价值不在于结论 ,而是其论证过程 ,反映了国际关系理论发展的综合性趋势 ,带动了方法论的辩论 ,是考察国际关系理论困境的很好个案。反全球化时代的发展 ,呼唤建立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评述“三角和平论”的目的正在于揭示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其阶级实质。  相似文献   

14.
任东波  冯帅 《国外社会科学》2023,(5):170-191+246-247
从知识社会学中的社会网络理论来看,英国学派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鲜明的知识性与社会性。知识性强调英国学派作为国际关系知识生产者、传播者与反思者的重要角色,即这一知识群体的内生性倾向。社会性意指英国学派的诸种社会关系,即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局势嬗变、学术机制建设、学术论战以及国际社会议题四重“社会—知识”结构密不可分。在英国学派的历史发展与学术实践中,知识性与社会性相互交织。20世纪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深刻影响了英国学派的建构路径、研究取向与历史进程。英国国际政治理论委员会、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牛津大学等众多学术组织,直接或间接促进了英国学派学术共同体的创建。英国学派参加国际关系第二次论战的社会实践,反映出英美国际关系研究在方法论上的巨大差异。欧洲国际社会议题的扩展与转向,凸显了英国学派知识体系极强的代际传承与社会联结。依靠特有的知识综合与开放倾向,英国学派的知识性与社会性得以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15.
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是超越动态现象。对国际关系行化过程中内在本质的宏观把握,任何一个试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所作为的国家,都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西方学者大多将国际政治的世纪性规律总结为”世界领导者”的传延和替代,反映出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意识。作者认为,符合历史事实的应该是发展的规律和分合的规律,由此决定,国际结构经历了由分散型、聚合型向聚合一分散型的更替,国际关系原则随之表现为吞并主义、霸权主义和正在上升的道德主义,在将要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国际关系转型期中,中国必须遵循“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基本思路,根据国情国力和国家利益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武寅 《日本学刊》2016,(4):1-11
中国关于国际关系的新理念概括了中国选择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及具体实现途径和方法,给纷繁复杂、被难题困扰的国际社会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有两个中心词,即"和平"和"合作",其"新"意体现于内含的时代性、实践性、自律性。这一新理念完全适用于中日关系。习近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对日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原则和基本态度。这既是国际关系新理念在中国对日外交上的具体体现,又鲜明地展现出中日关系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学习研究中国国际关系新理念及其实践,对于凝聚共识,提高研究质量和资政水平,把日本研究不断引向深入,将起到非常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概念分析框架运用到国际关系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诸如:文化、认同、互动、规范等新理念,并运用这些核心概念,对国家、利益、冲突等国际关系基本问题进行理论分析,提出了国际体系与体系转换理论,共同体和平理论;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认识和解决国际问题,如何构建国际新秩序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为分析目标的新型学科,其各种理论范式对于主要调整公法关系的国际经济法提供有意义的解释功能,“霸权稳定论”即为典型。立足于“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理论框架,“霸权稳定论”对于当代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的构建与运作、遵守与维护,及合法性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来自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诠释路径。当然,“霸权稳定论”对国际经济法诠释张力的局限性也必须引起我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国际社会与国家:国际政治理论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延伸。国际社会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演化至今可分为两个阶段。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变化也可分为两个阶段。通过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这一视角,本文认为应以国际社会作为国际政治理论的逻辑起点;国家利益应改变、充实;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不具有阶级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美国新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代表罗伯特·基欧汉和约瑟夫·奈的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中的海洋政治研究进行了介绍和评价。作者首先对相互依赖的概念和复合相互依赖理论的基本命题、海洋问题的界定与国际海洋制度的演变、海洋领域内复合相互依赖的内容、复合相互依赖理论与国际海洋制度的变化等理论进行了归纳和介绍 ,然后对其海洋政治理论的价值和启示意义进行了肯定 ,同时也对其“大国武力作用下降”、“大国在国际组织中作用下降”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