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语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1(5):49-53
《呼兰河传》具有不同于传统小说的特色.由于萧红体所倚重的细节渲染、诗性表达,小说用支离破碎的场景碎片、沉重的故事碎片、复杂的情绪碎片搭建了愚昧落后的小城,为进一步解读提供了可能.整体而观,这是一部结构松散、等待阅读勾连的小说,而碎片化书写是该文本的典型特征.相较于故事性经营,碎片化结构特征及细节渲染、诗性表达能将抒情传统在文本叙事中极致发挥.同时,经由碎片化的写作方法,萧红成功搭建了呼兰县城的整体形象,并抒发了浓郁的黍离之思,对旧制度下的沉疴宿疾进行了揭示、批判,对基于弱势群体的生命灾难给予了悲悯与同情. 相似文献
2.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徐慧慧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5):34-39
一部《呼兰河传》几乎可以看作萧红短暂一生的回眸中所生情绪的总汇。主要表现为"叙事者的心绪总是在悲凉和温暖两极之间循环"。当沉浸在关于祖父和后花园的美好记忆时,调子是温暖的;而一旦落入严寒混沌的小城世相,悲凉的情调便氤氲起来。这构成了整部小说的贯穿性主调。《呼兰河传》真正的主角不是"呼兰河",也不是萧红,而是作者的情绪。 相似文献
4.
肖海凤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
萧红用本真、素描的创作反映东北社会的现实,展现她对国民灵魂的思考,尤其是将东北地域文化的劣根性加以展示和批判,以此来挖掘东北人身上存在的弱点。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东北农民众生图,并为他们病态的灵魂唱着挽歌。 相似文献
5.
《呼兰河传》完成于萧红生命中的后期阶段,它不仅仅是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回溯与自述,更饱含了作者关于民族、关于人性、关于生命的哲理性思考.正如同茅盾所评价的那样: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本文通过分析认为,《呼兰河传》对于作者、读者乃至社会与民族,都具有重大的文学治疗与救赎意义. 相似文献
6.
崔应会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1)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重要作品之一.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她无情地鞭挞了封建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对人们的残害,描写了小团圆媳妇和王大姑娘所遭受的摧残,同时,也写了冯歪嘴子的生命坚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既有寂寞、孤寂的感觉,也有对苦难人生的不屈挣扎.在短暂的一生中,萧红经历着磨难,也有少许的欢乐,最多的却是无法排遣的无休止的寂寞.但萧红又是一位现实主义者,她带着心中的伤疤去勇敢地面对现实,这在她作品中的表现即是,她叙说主人公的落寞无奈,也描写荒凉土地上人们的抗争和不屈.她的人生和创作之间可以说有这样一种联系,即作品中的凄婉美丽、抑郁寂寞正是生活中悲惨命运、苦难人生的一种写照;作品中所笼罩的那种伤感、那种痛苦思索来源于生活中经历的多波折和对社会的悲剧的自我体验. 相似文献
7.
萧红在香港创作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叙述了生活在故乡呼兰河小城的"小民们"的家园故事。属于老青幼三代无家的三个小人物,是生活在呼兰河小城民众的缩影,作者用冷暖递进的孩童的眼光,观察这三个人物凉薄困苦的生存状态,展示了底层"小民们"的家园建构,也透露了萧红自身投射在文本中的家园意识和"小民"身上所体现的家园情结。 相似文献
8.
罗维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4):58-60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呼兰河传》成功地将"散文化"叙述运用于长篇小说,以空间化的结构方式取代了传统的因果关系的线性情节结构,以背景氛围为描写对象取代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强烈的抒情代替了叙事成分的主体地位,通过作者与叙述者相分离和隐性评论的方式成就了情感的含蓄表达,形成了一种结构散化、情节淡化、人物虚化和抒情含蓄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现代作家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与我国传统的道家精神有许多契合之处 ,主要体现在对自在本性的坚持和向往、对人性异化现象的批判、对精神超越的追求以及视万物为刍狗的价值观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肖宝凤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4)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12.
吴军英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
凌叔华和萧红分别是京派文学和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家,进入抗战时期,两人都创作了一部带有强烈自叙传色彩的童年题材长篇小说,这其中有着惊人的巧合性和一致性。文章力图从对童年生活的遥忆、对人性、国民性的思考、对男权思想的批判、儿童视角的切入以及散文化的叙事文体等多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在叙事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张冬云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24(4):49-55
《呼兰河传》有两类复调形态,一类是叙事视角的自由变化所造成的复调,另一类是靠双性同体的诗学意识造成的复调。两类复调叙事生成了独特而丰厚的审美意蕴,使得作品有着繁复的主题内涵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风格,而萧红本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也投射在小说的复调叙事之中。 相似文献
14.
15.
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其实,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而言,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马玉红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2):84-89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相似文献
17.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代表着萧红对人生、命运以及这个世界全部的情感与理解,这是萧红在有生之年与这个世界所作的一次最彻底的对话。因为这部作品承载了作家的寂寞与热情,饱含着作家的忧伤和希望,在被弃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中表达着萧红对美好和爱的憧憬与渴望。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主题意蕴和内容模式又充满着人类的共同情结,诉说着人类不变的美丽梦想和对此在的苦痛的抗争。 相似文献
18.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40-142
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文学创作的巅峰之作。从语言学和修辞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在小说中将"反讽"这一修辞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通过多重反讽形式的整体性建构,形成整体性反讽系统,以喜剧的形式演绎悲剧,达到以喜写悲而悲更悲的艺术效果,从而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呼兰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态度,引起读者对国民性的理性思考和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呼兰河传》作为萧红的经典代表作,对童年的温情和人生路的悲凉进行了深刻的展现,本文主要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作品的童年温情和人生路的悲凉进行了体悟。 相似文献
20.
周春英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1,21(1):66-68
萧红是追求独特小说结构的作家,是时空构架创新的先驱之一.文章试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的时空构架比较入手,探讨她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