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根茨勒于2017年提出的"后翻译研究"理论将传统的翻译研究扩展到语内翻译与符际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更符合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为例,探讨了"后翻译研究"理论在该作品前翻译、文本翻译以及符际翻译等阶段中的运用,进而指出正是各类文本翻译、电影、话剧与舞剧改编给原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未来,在坚守语际翻译的基础上,应借鉴"后翻译研究"理论去审视复杂的跨学科、跨文化、跨符号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2.
从事外国文学翻译是鲁迅实践其文艺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鲁迅的翻译理论触及了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与方法、译作读者分类、翻译评价等方面,始终贯穿了"窃得洋火照人间"、为大众读者服务的翻译价值取向。其翻译价值观、"他者"文化价值观、译者责任观蕴含了颇为深刻的翻译伦理思想,具有可资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翻译发展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鲁迅的翻译思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宁信而不顺"和"直译"继承了古代文质说和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说,他的"洋气"翻译思想对后来的翻译思想有很大的启示作用。鲁迅的翻译思想可以说是为翻译目的服务的,本文将从他的翻译目的入手开始他与翻译的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4.
朱生豪的翻译理念"神韵说"凝聚了朱生豪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其来源是中国传统诗学理论。朱生豪的翻译理念集中表现于其翻译实践之中,在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中,他将神韵体现为具体翻译实践中的跨文化的话语,从中西意象、话语的对应翻译与原文意趣的把握中,以中国明清两代影响极大的诗学"神韵说"为理论根源,在翻译实践中加以丰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  相似文献   

5.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都有大译者彪炳后世,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所谓"大",一为社会地位高,二为主体性强,三为影响力大。本文结合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从译者的社会地位、翻译决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翻译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前,翻译理论研究及翻译理论本身在本体论前提方面的思想理论储备严重不足,突出地表现为在研究对象本体论方面的局限,导致了翻译理论本体论以及整个翻译理论建构上的局限。"艺术的"、"科学的"、"科学+艺术的"都不是翻译活动以及翻译理论研究的对象主体或对象主体全部。将翻译活动简单地定性为"科学"、"艺术"、"科学+艺术"都是错误的,"翻译学是艺术论"、"翻译学是科学论与艺术论的统一"也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翻译文学研究"是"翻译研究"或称"翻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文学研究,是运用比较文学的观念和方法对文学翻译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翻译的理论、翻译文本、翻译家、翻译文学史等———所做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20多年间,我国翻译文学从兴起到繁荣,在翻译文学理论的研究、翻译文学史研究两大研究领域,在文献整理和理论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的提出,为商务翻译教材编写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翻译模因论对于商务翻译教材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同时"翻译模因论"的核心思想也为商务翻译教材编写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诠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回顾了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及近期翻译教学改革,通过对比"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优劣,继而提出翻译专业教学应重视翻译过程,同时提供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构建,并以实例进行佐证。  相似文献   

10.
受西方误读和误译的影响,中国译论家将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误译成"功能对等";后来"功能对等"进一步被错误地推演为"等效翻译"。"等效翻译"原则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在西方译论家误读误译Equivalence的基础上自己创造的翻译原则;它的理论基础违背了翻译的本质,没有实质理论内容和体系。Functional Equivalence被译成"功能对等"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功能对等"被推演为"等效翻译"进一步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中,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语、译者、译语和读者所呈现的多元世界。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下,本文以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为例,指出为了实现翻译的某一预期目的和社会功用,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源语文本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2.
"韵味"说融会"神似"、"化境"二说,符合中国美学以"味"为"美"的特征,集中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是对译文读者的关注,同时又将作者、译者和读者统一到翻译活动中来,以利于整体考察文学翻译活动的全过程.因此,"韵味"说作为翻译美学的标准,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也为翻译实践指出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原文与译文"、"可译性"、"忠实"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本雅明的理论否定了读者的主体地位,指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对传统翻译的忠实观和"原文至上"的翻译原则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也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本雅明的理论为我们理解翻译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翻译思想中有着丰富的"存异"伦理价值,而对这些伦理价值的挖掘,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研究鲁迅的翻译思想,而且可以为消除当代中国翻译界的暴力翻译、道德扭曲、社会属性缺失等诸多不良翻译现象提供指导。以鲁迅的"存异"翻译伦理为立足点,以《十月》的译文为个案,可以发掘出鲁迅翻译思想中的"存异"伦理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翻译理论的研究一直集中在方法论的研究上,视标准和规范为翻译的最终和唯一研究对象,致使翻译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工具论"误区,而"工具论"的研究模式又阻碍了人们正确认识翻译的客观实体性,无法真实看到翻译的本体和译者角色的本体,从而严重影响了翻译研究的健康发展。以海德格尔本体论为理论依据,对杨必《名利场》翻译进行个案研究,从翻译本体及译者角色的"还原"分析中发现并证实海德格尔本体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可应用性。  相似文献   

16.
方重作为20世纪翻译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在文学作品翻译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方重翻译思想主要涉及四个方面:文学翻译应与研究相结合;诗歌翻译主"意译"和"意美";实现译者的"心灵翻译";重"朗诵"之于文学翻译的作用。方重翻译思想对翻译实践,尤其是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为文学作品翻译提供了既忠实于原著又切合具体实际的思路、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指出翻译测试是评估翻译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从翻译的思维活动来描写翻译过程,可将其分为:分析阶段、转换阶段和重构阶段.结合语言测试的"结构效度"理论,提出翻译测试所考查的三种能力为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将翻译能力的构成作为翻译测试的理论依据,从理论上确定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探讨了在翻译测试中,通过题型设计、内容选材等方法,实现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集翻译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翻译家之一,他的翻译思想具有明显的独创与超前意识,为我国译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值得挖掘的话题。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出发,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对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指出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都体现了翻译适应选择论中"和谐统一"、"译者中心"、"选择/适应"及"译有所为"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翻译的本质是译学研究的根本问题,许多有影响的翻译标准和定义已经明确揭示出:"忠实"、"对等"是翻译活动,特别是以客观性和准确性为基本特征的科技翻译的本质标准.分析林业文献翻译的现状:新词翻译望文生义、老词新意的翻译落后于时代、专业术语类别混淆不清及遗漏和拼写错误等现象极为严重,提出了相应对策,以促进中国林业文献翻译逐步走向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为人们认识翻译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契机,翻译伦理探讨译者对翻译职责及其翻译标准的厘定。鲁迅"硬译"问题近年来得到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许多学者从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如翻译策略、文化因素、意识形态等。文章将从翻译伦理的四种模式:再现模式,服务模式,交际模式和基于规范模式来探讨鲁迅翻译中的"硬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