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晚清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民族危机。为挽救民族危亡,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以历史教科书为武器,不断向国民传播民族意识,期望凝聚人心,共御外辱。姚祖义是晚清商务印书馆自编教科书的积极践行者,他通过历史教科书来阐释其对民族国家的认识。其撰写的《最新高等小学中国历史教科书》整体上依然认同传统的君主国家观,但也重视通过记述与描写中华民族不断扩张与融合的过程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并通过记叙与描写中华民族在近代遭受的苦难来培养国民的民族忧患意识。这是晚清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为挽救国家危亡而做出的具体尝试,也是姚祖义家国情怀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2.
张雷远 《南都学坛》2007,27(6):44-47
《红楼梦》文本中,宁国府弥漫着浓烈的道教气氛,是道教在现世中的象征;荣国府充满着强烈的儒教氛围,是儒教在人间的折射。儒教、道教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占主体地位的文化,儒道并举,儒教为主,道教为辅,统一于中国"家天下"的封建文化体系,共同塑造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态。贾府家族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凝缩;贾府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由家文化到国文化,由贾府到中国封建社会,家国一体,这就是《红楼梦》的家国同构思想。  相似文献   

3.
《桃花扇》传奇在康熙时期主要是在文人士大夫这个小众群体传播,其传播方式为传抄与家班的私人化演出,并不具备大众传播的广泛性.孔尚任创作剧本的过程中对剧作的受众有过预设,《桃花扇》主要是写给文人士大夫看的,所以在写作中,他广泛征求文人意见而三易其稿.读者意识还影响到了剧本的情节构筑、人物安排、思想内涵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严中 《金陵瞭望》2006,(11):52-53
在我国古典戏曲的百花园中,继元代王实甫《西厢记》、高则诚《琵琶记》和明代汤显祖《牡丹亭》之后,到了清代又产生了洪口《长生殿》与孔尚任《桃花扇》。而《桃花扇》的故事就发生在南京。如今,江苏省昆剧院将《1699·桃花扇》原汁原味地推出,乃南京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喜事。  相似文献   

5.
南明遗民心态和民族意识及阶级立场是生长在清朝初期的孔尚任创作《桃花扇》的重要思想根源。《桃花扇》刻划了南明时期主张进步的东林党人、腐败的权臣和进步的军队将领三类人物的面目。《桃花扇》以李侯爱情的悲欢离合为线索,展现了南明王朝的政治斗争及其安危兴亡,寄托着作者思国忧民的心情  相似文献   

6.
孔尚任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楚地之容美,在万山中,阻绝入境,即古桃源也,其洞主田舜年,颇嗜诗书,予友顾天石,有刘子骥之愿,竟入洞访之,盘桓数月,甚被崇礼,每宴必命家姬奏《桃花扇》,亦复旖旎可赏,盖不知何人传入,或有鸡林之贾耶!”《桃花扇》进容美,是国内民族文化交流长河中,一簇美丽耀目的浪花,文学界的论述颇多,由于没有找到“鸡林之贾”,总觉美中不足,又由于对田舜年每宴必奏《桃花扇》的认识,多限于“故明恩德—家学渊源—颇嗜诗书—恒演《桃花扇》一怀念”这样二条轨迹,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是一部带有麻城地方特色的文学作品,它以较新的视野塑造了一代商人的成功崛起,它的出现和传播是耿、李论学思想冲击之后的结果,一开始就受到了麻城地方风气的影响。它带动了晚明黄麻地区,甚至整个湖广地区对思想解放及俗文学的高度重视。冯梦龙的麻城之行一方面促进了他俗文学思想的发展,另一方面还推动了他在俗文学方面的实践践履。《金瓶梅》从出现于麻城刘家到最后“悬之吴门”,这一传播过程所昭示的黄麻学术思想及文化变迁,对了解晚明时期学术思想发展的地域性特征,中国俗文学的发展乃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祁彪佳是晚明园林小品的代表作家,他的《寓山注》和《越中园亭记》,是自然和人文的巧妙融合,有限景物和无限时空的和谐统一,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美学品格,成为晚明园林小品文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海外华侨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人和传播者。广大华侨华人不仅有着无尽的家国情怀,而且有着牢固的夯实中华文化基础的愿望。他们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侨务部门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力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自信,积极发挥侨务部门的独特优势,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中后期女性文学蓬勃发展,特别是江南地区才女文化的发达,不仅给文坛注入了活力,也为男性文人创作佳人故事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灵感。叶宪祖《鸾鎞记》不仅成为晚明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生活的艺术剪影,而且在明末演出亦颇受欢迎,直到清初还在搬演,舞台影响力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继母型故事是家庭故事的一种,传达着继母单方面虐待非亲生子女,或偏爱亲生子女的同时虐待非亲生子女的不公平。口传故事里面多包含了对受虐继子悲痛欲绝的同情,严格批评继母的形象,表现了民间的道德标准,还有做了坏事的继母最终失败,而忍辱负重的继子获得胜利的结局故事,应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因此这样的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对中国与韩国的民间故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继母型故事在中韩两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最终成为两国各自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及民族心理的不同,继母型故事在中韩两国形成传播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孔尚任在石门山隐居期间创作了《桃花扇》初稿,他在《桃花扇本末》中说:正是有感于李香君的故事“新奇可传”,才产生了创作《桃花扇》的动机。可见,他创作《桃花扇》首先是出于一种“传奇”的心理。孔尚任积极入世,1678~1681年三年之间,两次求取清廷功名,这期间的创作根本不可能抒发兴亡之感。事实上,他隐居期间创作的诸多作品也没有任何一篇与抒发兴亡之感有关。由此可以看出:《桃花扇》最初并非为表达兴亡之感而作。  相似文献   

13.
清代孔尚任的传奇名剧《桃花扇》思想深刻,艺术精湛,影响深远.后世《桃花扇》的多种艺术形式的改编之作,却多赋予男女主角侯方域和李香君以不同的结局,这反映了改编者对原作第四十出《入道》的不同认识.本文结合中国戏曲史的发展和《桃花扇》的创作背景,通过对其主题思想、结构模式及两者关系的探讨,来重新认识《入道》的意义和价值.侯方域、李香君入道,既是剧作“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主题中儿女私情与家国公义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由剧作主题决定的复杂、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必然收束.  相似文献   

14.
《汾堤吊梦图》取材于晚明高士叶绍袁之《午梦堂景》,画面内容为汾湖春夜的景色。本文记述了叶楚伧与《汾堤吊梦图》的关系,以及《份堤吊梦图》成画的前因后果。  相似文献   

15.
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十三世纪,这时期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就是翻译.通过文本翻译,十三至十八世纪法国汉学家积累了丰富的汉学研究成果,十九世纪法国正式设立汉语教学科目.二十世纪,法国对中国作品的翻译选择转移到纯文学文本,对于《红楼梦》以及鲁迅文学作品的翻译与传播都值得我们关注.在中法两国的文化传播中,翻译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是加强两国文化交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它在中国的大地上生长、繁衍,和中国人的生活紧密地结合着。曾几何时,宋元的勾栏瓦肆,酒楼茶坊,到处可见轻歌曼舞,粉墨登场。一曲《桃花扇》顿令洛阳纸贵,演出岁无虚日;一出《长生殿》使缠头为之增价。  相似文献   

17.
《佛本生故事》是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产生古老,而且具有流传的广泛性,其跨国界、跨文化的广泛流传,对中国文学和韩国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本生故事在中、韩两国传播的过程中,逐渐与本土文化融合,最终成为两国各自文化的一部分。但是,由于时代、环境、文化及民族心理的不同,佛本生故事在中、韩两国流变的过程中,赋予了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8.
作为赞助人,耶稣会支配着晚明耶稣会士对《圣经》的翻译,这是《圣经直解》成书的重要背景,也决定了其节译福音书时的文化取向。它对福音书的节译整体上没有"适应"中国本土的思想观念,而是极力彰显福音书中体现的天主教的教义,忠实于教会和《圣经》的旨意;其"直解"部分也表明天主教文化被视为"中心文化",缺少了对译入语文化的宽容,更没有多元文化共存的理念。  相似文献   

19.
“目连救母”是对中国民间习俗、戏曲文化等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文化故事。《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是敦煌出土的载述该故事的唐五代时期文献。二十世纪中期以来,汉学家们先后对该文献进行了英译,其成为在西方文化语境讲释“孝道”这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文字载体。通过双语语料的描写与对比,收集可观察的文本数据,可探究汉学家英译重构敦煌“救母”叙事过程中的决策机制和特点,以便为多语文化语境中“中国故事”的翻译与传播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20.
晚明小品使用《世说新语》事典与语典的频率很高,晚明小品中的《世说》精神无所不在。相对于《世说新语》以类相从的短章小语而言,晚明小品有着更为灵活的机制,相对于《世说新语》展现魏晋名士的玄心、洞见、妙赏、深情而言,晚明小品表现的是晚明文人的童心、智识、奇癖与真性,相对于《世说新语》的韵味而言,晚明小品的整体风格更近趣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