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行政体制改革”的概念包含行政体制的内涵、外延及其改革三个层面。从内涵看,所谓行政体制是指国家为了进行经济、社会、国防、外交等方面建设和政务活动所建立的管理体制,主要由政府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配置与机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置和任用制度,行政管理的运行程序和规则等三部分组成。因此行政体制涉及到行政机关内部各种行政要素,是一种全面性的、综合性的管理活动。从外延看,行政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结合部,因而它既是政治体制系统工程的一个子系统,又是更大的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2.
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首先遇到的问题是政治体制的概念指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如何界定。列宁说:概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①国内外理论界关于政治体制的概念有过许多论述,众说纷纭,认识很不一致,其中有两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笔者不敢苟同。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体制包括有关政治体制的观念、思想体系,即政治意识。诚然,一定的政治体制都是和一定的政治体制的思想观念相联系的。体制决定其观念。观念反映其体制,并反过来指导其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政治体制是现实的东西,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而政治思想观念则是思想意识的东西,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显而易见,政治体制与其反映的思想观念的界限是确定的,不能混淆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宏伟的事业已经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为此,必须首先弄清政治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问题。 一、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在唯物主义历史观视域中,农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变革,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与交往方式的现代化。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从实质上讲,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农业不断工业化,最终成为工业的一个生产部门的一个过程。因此,农业不断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农业不断现代化的过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就是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市与乡村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魏建华 《理论界》2008,(12):116-117
理解经验与理性的关系及其意义是理解杜威经验概念和经验理论的一个关键。在自然主义的基础上。杜威通过对经验的传统概念的重建,重建了二者的关系。在杜威看来,理性是原始经验内在的部分,理性活动与原始经验的关系本身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存在分离的状态。只有在人们的反思之中,理性活动成为认识对象的时候,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6.
短缺成因新探──兼与樊纲、胡汝银先生商榷杜巨澜(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在经济学中,短缺指商品和劳务供不应求而形成的缺口。在西方市场经济中,短缺是一个相当普通的概念,一般只是在短期内,在局部市场中才会出现短缺;而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短缺则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世界民主与专制两种政治体制的消长高放一、本世纪上半叶民主战胜专制的第一次浪潮和专制势力的反扑回顾20世纪,世界各国在政治体制方面的成就与挫折、进展与反复,主要是集中在发展民主与维护专制这个关键问题上。自从原始公社社会解体,进入阶级社会,出现国...  相似文献   

8.
企业发展战略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含义是广博的,它所涵盖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就目前而言,企业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战略管理、人才战略、市场营销战略、成本战略和形象战略等。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使用战略一词,是用来描述一个企业打算如何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一些企业中虽然也存在着类似于战略的谋划活动,但所使用的概念是不一样的,而是长期计划、公司计划、企业政策等。直到60年代美国出版了《企业战略论》一书以后,战略在企业中才有了科学性的概念。发展战略80年代进入我国,90年代中期以来,随…  相似文献   

9.
笔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一,并被列为四宝之首。中国古代所称之笔,就是特指“毛笔”,它是中国古人主要的书写工具之一,像现今流行的“钢笔”、“铅笔”、“圆珠笔”等等,在中国,那是晚清以后才出现的。中国最早的笔,大约出现在三千年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才有了“笔”的这个名称,蒙恬奉命对毛笔进行了集中生产和改良,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政治体制反映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和活动方式,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干部人事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也无不与经济体制息息相关。建国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属于集权型。干部人事制度也一直是以计划调配为特征。国家机  相似文献   

11.
卢卫平 《西部观察》2002,(11):48-48
有一个人当上了官。他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觉。几天以后,他的心情才平静了下来,才睡着了。可是,他却做了一个梦,一个他认为是个不吉利的梦。因为他在梦中梦到了一个棺材。他认为棺材和死人是连在一起的。他想莫非是这几天要有灾难?想到这,他那由当官带来的喜悦没有了。  相似文献   

12.
危机动员在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事件是任何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个政府都不可避免的。由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所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使得资源配置出现了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个体共同参与的时代特征。这也使得危机管理动员具有政府主导性、非政府组织主动性、公民参与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指出了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现存的问题后认为,应该用一种新的范式来取代原有的范式。这种从社会学的角度新构建的范式的主要特点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围绕着政治体制的三要素(政治规范、政治群体、政治概念)进行分析研究,必须把政治体制与政治生活,以及把政治体制系统与其他社会体制系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胡良桂 《船山学刊》2003,(4):174-177,186
一、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内涵现代化与现代性的概念相关,但二者的社科属性却有别。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指对传统社会的根本变革,包括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以及相应的文化变革。“现代化”一词在英文中是一个动态的名词:modemization,意谓tomakemodem,即“成为现代的”之意。在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代化”这个术语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早在五四时期,中国报刊经常使用和谈论的“西化”、“欧化”,实际上指的就是现代化。中外学界对于“现代化”虽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定义,但根据我国学…  相似文献   

15.
发展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整个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在今天,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标,亦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重大主题。在我国,自5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问题的日益深入和复杂化,各学科都把自己的视点聚焦在发展问题上。因为发展问题,对我们这样的国家显得更为突出。我国不仅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而且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正在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政治体制、文化系统、社会观念也将相应地发生重大的变改。在这种社会实践和学术理论的背景下,法律与发展问题被提…  相似文献   

16.
《四川社科界》2004,(10):32-33
有许多人认为中国产生腐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行政治体制缺乏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事实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实行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国家,无论是什么政治体制的政府没有一个是廉洁的。  相似文献   

17.
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公共性是一个历史地生成的概念,它是随着公共领域的出现而出现的,具有公共性的公共行政是晚近才出现的.对于公共行政而言,公共性的概念是与合理性、合法性和代表性联系在一起的,并需要通过这些概念来加以理解.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根本性质,它决定着政府的目标和行政行为的取向.当代公共行政需要在对维护公共利益、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鼓励行政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加强责任感之中来表现公共性.  相似文献   

18.
经济法概念新探侯海龙经济法概念是经济法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众多学者对经济法调整对象认识不一,因而也就导致了经济法概念五花八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经济法学界颇有影响的几个流派(“紧密联...  相似文献   

19.
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创造和摧毁同时出现、并存、冲突以及此消彼长的过程:经济增长特别是高速增长本身既是一个创造性过程,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产业、投资新的人力资本、促进新的社会成分成长;它也是一个摧毁过程,摧毁旧的产业、旧的人力资本、旧的社会成分。不论是处于何种发展阶段、采用哪种政治体制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汉朝发展至武帝时期,原有的政治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各种制度问题不断涌现。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董仲舒以天道作为政治体制设计与运行的宇宙论依据,以身道作为规范政治体制要素及其关系的正当性基础,以政治家的实践技艺作为消解政治体制建构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权力问题的主要方式,对汉朝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规范性的研究与设计,建构了系统的贤能政治体制。对董仲舒国家建构思想进行整体分析,并在此的基础上对其所建构的贤能政治进行反观与检视,有助于理解传统政治的特点及古今政治的分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