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方 《天府新论》1999,(2):79-86
闻一多先生选编(现代诗钞)收入穆旦的(诗人首)等诗作,将这位40年代诗坛的“新生代诗人”置于中国新诗发展史的重要位置。[1]而写得凄迷深醇的(诗人首),确也从此被几代人解读、索悟。尽管读它,一如徘徊于爱的迷宫;但在百般品味后,怕又渐趋认同了穆旦的同窗、诗友王佐良写于半个世纪前的第一篇穆旦评介文章中的评语:“这个将肉体与形而上的玄思混合的好作品(指(诗八首》)无疑是现代中国最好的情诗之一。”[2]本文拟对之作些探索。一、亘古的“真实谎言”的拆解歌咏纯美的爱情,堪为古今中外抒情诗的母题。“五四”新诗的滥临,…  相似文献   

2.
<正> 王统照属于我国新诗开拓者的行列。他从1919年开始,就一面写小说,一而写新诗。解放前他共出版过五本新诗集:《童心》(收入1919——1924年的诗作)、《这时代》(1924—1932)、《夜行集》(1933——1936)、《横吹集》(1937)、《汪南曲》(1936——1938)。严格地说,王统照的新诗创作起点并不算高;但他能够踏踏实实地攀登不懈,不仅在思想上紧随时代的脚步,而且在诗艺上苦心探索,很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学艺术养分和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传统的双重影响下,以戴望舒为代表的新诗现代主义艺术潮流,既迎来了一个丰收的季节,同时也走过了由极盛的颠峰到衰微的历程。但是,三十年代新诗现代主义潮流的衰微,并不等于新诗现代艺术方法的消逝。到了四十年代,曾一度衰微的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又由于时代精神与美学追求的逐步和谐统一,终于产生了由个别诗人的探求,发展为群体崛起的景观。这就是从冯至的《十四行集》到“九叶”诗派为代表的新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和创造。1947至1948年前后,一批有影响的青年诗人围绕、聚集在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周围。这支队伍包括西南联大的学院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以及先后  相似文献   

4.
云讯 《云梦学刊》2008,(5):138-138
杨虚撰写的《王学忠诗歌鉴赏》(中英文对照)2008年3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书共257千字。王学忠是当代著名工人诗人。王学忠在国企改革中下岗,下岗后干过三轮车夫等多种职业,备受生活的煎熬和痛苦。王学忠的诗反映了下岗工人的生存现状(他们的苦难、辛酸、挣扎和希冀)。王学忠的诗蕴含了自已作为下岗工人的亲身经历和真切感受,特别有感染力。该书收入了王学忠在各个时期创作的各种风格的短诗58首,同时选编了26位诗评家撰写的58篇赏析短文分别附在每首诗的末尾。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二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府诗二题曹道衡(一)试论《长歌行》古辞"仙人骑白鹿"的下半首和建安曹氏父子的《诗经》学说《乐府诗集》卷三十载有《长歌行》二首,其二"仙人骑白鹿"一首,凡二十二句,其中第一至十句写的是游仙,而第十一句"山上亭"至末句共十二句写的却是游子思乡的内容。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许多诗人都探索过新诗的发展道路,臧克家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诗人之一。他在四十年代初说过:“自从我从事新诗的习作以来,诗坛风尚至少已有过两三次大的转向了。在这诗流激变中,我始终保持住自己”(《十年诗选·序》)。臧克家究竟始终保持自己风格中哪些比较稳定的因素,沿着什么道路探索,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此文题目中的“实验”及“实验诗歌”基于MichelleYeh(奚密)1992年的义章(LightaLampinaRock:ExperimentalPoetryinContemporaryChina。(把灯点到石头里去:中国当代实验诗)。我在1996年的《LanguageShattered:ContemporaryChinescPoetryandDuoduo》(粉碎的语言:中国当代诗歌与多多)一书中把奚密下的定义稍微扩大,“往后推”使它包括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诗歌。“实验”在此义中不指通常指的具有试探性或探索性的作品和创作手段,向指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具体范畴。大约相当了“毛后诗歌”、“新诗潮”、“新时期的诗歌”,…  相似文献   

8.
19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崛起了一个新的诗派——中国新诗派。他们当时提出新诗的要务在于:追求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传统。这可以说是他们的宣言。之后,由于《九叶集》的出版,故有“九叶派诗人”之称。陈敬容是九叶诗人中很认真内敛的一位诗人,在艺术上孜孜不倦地探索,在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当代新诗潮的发展有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是 70年代末出现的 ,以北岛、多多、顾城等《今天》诗刊周围的诗人们为先驱与主要代表的“朦胧诗”运动 ;第二次浪潮是 80年代中期出现的第三代诗人的诗歌运动 ,韩东等代表的“他们”诗派 ,胡冬、万夏等代表的“莽汉主义”诗派 ,周伦佑、蓝马等代表的“非非主义”诗派 ,另有其他种种大小诗歌流派均可归为“第三代诗”。一、产生的背景在渡过了八十年代最初的头两年之后 ,新时期新诗创作的第一个热潮已呈现衰退的态势。一方面 ,那些经历了长期苦难生活历程、有着丰厚的生活体验与感情积累的“复出”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派诗人戴望舒以九十二首诗作卓然立于新诗史中,有他多方面的成功,也有他的发展过程。他的诗艺发展,按卞之琳的划分,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最初写诗,多少可以说,是对徐志摩、闻一多等诗风的一种反响。他这种诗倾向于把侧重西方诗风的吸取倒转过来为侧重中国古诗风的继承。”第二个时期(即中期)以《我的记忆》这首诗为变革先导,“发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声调,个人独具的风格,而又是名副其实的‘现代’的风味。”第三个时期(即后期)转折点在他最后一个诗集《灾难的岁月》,“陆续产生的诗篇是自由体和近于格律体并用,试图协调…  相似文献   

11.
十多年前,刊于《待探索》上孙玉石的《新诗流派发展的历史启示──〈中国现代诗歌流派〉导论》,第一次对现代诗歌思潮、派别进行宏观扫描,梳理出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也称现代主义)三大思潮和十几个派别,可说是中国新诗流派史的一个预设框架,但因是论文,未能充分展开。去年,柯文博的《中国新诗流派史》(海峡文艺出版社1993年2月版)和游友基的《中国现代诗潮与诗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6月版)两书相继出版,从思潮、流派观角系统全面地研究现代诗歌发展史。前者属线性结构,以流派纵向发展为线索,融入三大思潮…  相似文献   

12.
无限的渴望:诗人之死肖鹰即年代末90年代初,是诗人死亡的岁月。而这与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人新生的岁月,不到10年之隔。我们曾在80年代中期以后,感受到了当代中国自我诗性存在的消解,诗歌的内在性消亡。这种消亡以四位青年诗人的肉体生命的电光疾逝般地殒亡...  相似文献   

13.
二十年代初,活跃于中国文坛的文学研究会中,有两位影响极大的散文作家,一个是以《寄小读者》闻名于世的冰心,一个就是以《踪迹》、《背影》脍炙人口的朱自清.朱自清本是诗人,早年从事诗创作,“五四”时期即写新诗,他的第一首诗《光明》就是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代写的.一九二二年创作,二三年发表的长诗《毁灭》在当时诗坛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九二四年出版了诗文集《踪迹》.一九二五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后,创作转向散文,一九二八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一代散文大家.正是由于他是诗人,因而他的散文就充满着浓郁的诗意,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一种诗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上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诗创造》是创刊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一部重要诗歌期刊,它是研究中国新诗在特殊历史时期发展状况的标本,但是鲜被关注。本文以史为依据,客观、系统地梳理诗刊产生背景及创办过程,意在以此为角度,来折射40年代末诗坛状况,并探讨其对中国新诗发展所做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下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新诗同中国古代诗歌传统和西方诗歌传统有一个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它不是由一个伟大的诗人开创的,而是由一个不是诗人的人———胡适开创的。胡适不是一个诗人,但却成了一个诗人;冰心是一个诗人,但却没有成为一个诗人;郭沫若是一个诗人,但却是一个短命的诗人。……文章以对诗,对新诗语言、情感的独特理解,回顾了中国新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胡适、冰心、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臧克家、艾青、穆旦、郑敏以及《七月》《希望》、《九叶集》等诗人和诗派,提出了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的文豪。他的才能不只限于文学创作上,而且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许多方面,都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当然,他作为诗人,更是在国际、国内久负盛誉。 郭沫若的诗歌佳作,首推第一本诗集《女神》。《女神》对我国新诗的发展,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以至于我们可以这样说:《女神》是中国新诗发展的光辉起点,是中国新诗运动的开路先锋。 《女神》写作于伟大的“五四”运动前后。诗人是时代的诗人,诗歌是时代的号角。《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在新诗领域中的体现,给我国的新诗运动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题材、新的风格、新的形式,在思想和艺术上开了一代诗风。  相似文献   

18.
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节选了《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文章不长,而标点需要商兑处颇多。现议讨如下:(1A)疱丁为文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股之所时,董然响然,奏刀嫣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1B)疱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局之所舟、足之所履、膝之所付,岩然响然,泰刀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A是原文标点,B是商酌标点.下同.)这个语段只两句话:第一句,“厄丁为文惠君解牛”,提出海丁宰牛的事,第二句,“手之所触……《…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新诗的产生与发展,从1917年2月《新青年》发展胡适的《白话诗人首》至今,已 有孤余年的历史。众所公认,大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现代新诗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另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也同样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当代诗人80余年的辛勤耕耘并没有能使 中国现代新诗在世界诗坛上取得应有的先进地位;同时,从整体上有,它似乎也不足以和其试 图超浅的中国古典诗农扫荡美。连缀不断的责难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现当代诗史。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在民族艺术的创造活动、特别是在文人的创造活动中,历来都占 据着十分重要的地…  相似文献   

20.
陆侃如、冯沅君先生撰写的《中国诗史》(以下简称《诗史别》)共三卷:卷一为《古代诗史》,自我国诗的起源至汉代。卷二为《中代诗史》,自汉末至唐代。卷三为《近代诗史》,自唐末至清代。全书50多万字。初版于1931年 1月,由大江书铺印行。 此书出版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20世纪30年代,在初版当年的9月就再版。鲁迅在《致曹靖华》的信中,推荐“可看”的文学史共五种,《诗史》是其中之一。《诗史》问世之后,相继出版的杨荫深的《先秦文学大纲》、龙沐勋的《中国韵文史》、刘经庵的《中国纯文学史纲》、赵景深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