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与存在主义者对“畏”的理解在多大程度上不相容的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文章主要涉及萨特,而海德格尔却很少被问津。由于萨特的存在主义与海德格尔哲学有区别,这对于一直受海德格尔影响的西方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是很不幸的。因此,本文主要重申和论述一些主要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海德格尔关于异化和真实性理论以及作为基础的情感本体论特别相关问题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萨特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也是一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对德国纳粹的战士。在战后,他致力于人的研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不人道现象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萨特的哲学即是“人学”,对此,萨特本人也多次说过。在萨特的一系列著作中都展现了对人、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由等的研究。论证怎样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摆脱被异化的状态,恢复人的个性和尊严一直是萨特存在主义研究的中心问题。萨特自己明确地认为“存在主义就是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当然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资本主义世界。所以对萨特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对存在主义的看法——对三百名大学生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调查的起因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和国际交往的扩大,人们对西方的一些哲学思潮也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西方哲学中的人本主义思潮,特别是标榜为“人学”的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受到人们更多一些的重视,并且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以及其他西方思潮对大学生在多大范围内发生了怎样的影响,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消除它们的消极影响,实事求是地而不是主观武断地具体分析这些问题,对于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共产主义教  相似文献   

4.
胡塞尔通过分析纯粹意识的本质结构,建立了一门先验现象学本体论;萨特则重新考察意识结构,对现象学本体论作了一番改造与更新。这是一个几乎为人们所忽视、而又在理解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形成发展中十分关键的问题。下面,我想以萨特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自我的超越性》为蓝本,考察萨特与胡塞尔论述纯粹意识的差异与得失,来探讨萨特哲学转变的内在理论契机。一、萨特论胡塞尔现象学的得失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以前,存在主义似乎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活的哲学,但实际上在那个时候,它已接近尾声。今天,它即将仅仅成为思想史上的一个题材,它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死了。如海德格尔、萨特、加缪、梅洛一庞蒂也大都只在他们的早期著作中是存在主义者。可以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没有写出过一部重要的存在主义著作。虽然有些著作被认为是论述存在主义的,但是究竟什么是存在主义,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大多数评论家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心境、一组共同的主题、对问题的某种态度,或者是某种敏感性。这些说法都有一些道理。但我认为存在主义是一种世界观,是在世界中进行连贯的、全面的思维、感觉和行动的方式。存在主义的基本思想是抛弃世界。人在他的世界中总是“不自在”,存在主义者反对人类的这种“不自在”的处境。这种反抗表现为对现代世界中的  相似文献   

6.
波伏瓦存在主义伦理思想奠基在现象学之上,是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它要求承认人的存在条件之模棱两可性、自由受境况的制约和他者的自由.它有着超越萨特早期思想之处,显示了波伏瓦思想的独立性与深刻性,可以回应对存在主义伦理学的可能性之质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波伏瓦其人其说都彰显了一种存在主义伦理精神,能唤醒我们对自身与他人存在的责任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四维 《社科纵横》2013,(2):223-224
罗洛·梅,美国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是以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也是存在心理治疗的代表之一。本文还联系同为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萨特,共同探讨关于自由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虽然内行人士会说"理财师"这行当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可在中国,"理财师"的确是一个近年新出现的职业。那么,理财师究竟是些什么人?他们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他们能为我们做什么呢?他们_得我们信赖和依靠吗?据说理财师现在很抢手,那有什么样的职业背景和专业知识才能入这一行?  相似文献   

9.
新现象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现象学述评庞学铨胡塞尔奠定的现象学基本原则和理论,经过海德格尔、梅芳一庞蒂、萨特及许多现象学家的努力,发展成为对西方思想理论界发生了重大影响的现象学运动和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存在主义。80年代,联邦德国又出现了新现象学体系。这个体系的建立者是赫尔曼·施...  相似文献   

10.
萨特对存在主义几个难题的回应与"无可逃遁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焱 《社科纵横》2004,19(2):99-100
萨特在经院式的逻辑论证和概念推演之外 ,成功地将存在主义普及为一种与千万人休戚相关的人生哲学。本文通过分析萨特在“存在主义”面对种种责难时的阐释与解说 ,探讨了在无法逃遁的“自由选择”之下人的“痛苦”、“责任”以及“人道”等问题 ,以此为基础 ,切合现代人的实际生存遭遇和存在状态 ,笔者对人的“自由选择”作了进一步的比较分析从而明确其所谓“现实意义匮乏”的根源 ,认为其现实意义恰恰就在于其所谓的“现实意义匮乏”之处。  相似文献   

11.
像二十世纪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一样,声名赫赫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对道德问题和个人自由概念深感兴趣,并一直论证人的实践自由问题。人的尊严、自由以及自由的实践方式决定着萨特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变。尽管萨特一生都在关心“人”,关心他用来证明人的自由及其实现的辩证法问题,但是,他写《存在与虛无》的思想与他写《辩证理性批判》的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在后者中萨特对前者中的某些思想做了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的扬弃,而这种扬弃的关键又在于他突出了实践范畴,用考察“理性”的方式为“历史辩证法”确立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萨特写下的《辩证理性批判》,其中在方法论上最出名的要算他所提出的"前进—逆溯"方法。该部著作向我们明确指出了前进—逆溯逻辑的辩证人学背景———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宏大社会叙事("积分")的合理性,但更强调以个人生存实践为历史建构原动的微观机制("微分"),这正是他所谓"结构的历史的人学"之内在方法论构架。  相似文献   

13.
贾江鸿 《求是学刊》2007,34(5):26-31
笛卡尔的第一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充分地体现了他构建整个科学大厦的雄心。由此,我思与自我被很多人认为是知识的确定性的基础,但是在现代法国哲学家的眼中,我思与自我表现出了其不确定性的一面。萨特的存在主义现象学、梅洛-庞蒂的存在主义知觉现象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等,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4.
存在精神分析法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让——保尔·萨特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基础上创造的对人的存在进行分析的一种哲学思想,后来萨特又把它应用到文学批评中,成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强调人的清醒的意识、行为的自由选择和生存境遇对人的本质的决定作用。它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服从存在的“总体性”,而总体性又是一种非理性的偶然现象原始计划和原始选择的实行的结果。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它借重移情法和假想来填补作家存在的空白,显示出非科学的特征,但它采用多学科研究方法,多层次地研究一个作家,也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学说中的生活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关于人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这就是“生活”范畴。正如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自由”等范畴对后来西方哲学有着广泛影响,并发展出葛兰西的“实践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等学说一样,马克思的生活范畴也对西方思想发生了重大影响。例如在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法国哲学家列裴伏尔就此专题写出《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1968年)的名著,卢卡奇的学生、匈牙利女学者阿格妮丝·赫勒写出《日常生活》(1970年)一书,等等。在当代西方学术中,日常生活的社会分析和研究正方兴未艾,而且这个理论在近来也已被介绍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应用型较强的职业,它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呢?其效果又如何呢?要做出对社会工作过程和效果的客观评价,就需要评估。那么具体采用什么样的评估方法呢?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有一种比较有效、直观的方法叫基线评估法。本文试就基线测量法的含义、基线测量法的操作程序、基线评估法的优缺点等方面作探讨。  相似文献   

17.
哲学与女性:他者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浙江学刊》2005,(3):203-209
"哲学与女性"问题是一个新的哲学问题.通过考察现象学、存在主义、列维纳斯、德里达、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有关女性的哲学话语,本文试图追问:为什么号称是对整全的知识和真理之爱的哲学,竟然排斥、拒绝和否定女性的思考和关于女性的思考呢?哲学的同一性究竟是如何通过一对"自我与他者"建构起强大的自我确定性的呢?女性的人性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又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呢?为什么哲学难以言说甚至根本不能言说女性?这一哲学话语的沉默和缺席对于哲学意味着什么,对于女性又意味着什么呢?对"哲学与女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自我意识,代表了试图打破这种哲学独白的沉默和缺席的良好意愿,代表了走向二者之间艰难的对话的开端.  相似文献   

18.
依"第二个萨特"之见,黑格尔虽然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与超越性,但又把主体的现实性与特殊性淹没在客观知识的普遍化与绝对化之中,从而无视个体的真实存在;而克尔凯郭尔虽然坚守了个体生存的特殊性与实在性,却又固守于主观性的不可言说性,从而成为"空洞的主观性";马克思主义则同时实现了对两者的超越.不过,在萨特眼里有两种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他批评了苏联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他认为"活"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不可超越性.然而,不管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萨特看来,其存在主义都有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王静 《学术交流》2012,(Z1):130-131
安妮·泰勒的小说《怀乡饭店的晚宴》刻画了一个被父亲抛弃的家庭、单亲母亲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的故事,重在刻画家庭成员之间亲近又冷漠的关系。本文以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他人即地狱"的观点为依托,重点分析了小说中克狄这一形象,通过探索他的异化之路,为当代人际关系找到一些值得反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周霞 《探求》2013,(6):64-69
在阿马蒂亚·森看来,民主从来都被当作治理饥荒的最佳制度,从而使得人们有一种基本的伦理生活.但是,什么样的民主才能保证人们避免饥荒并过上好的伦理生活呢?也许西方意义上的民主制度,并非普遍性的选择.民主,永远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和制度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