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孝道的现代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视孝亲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是目前养亲却成为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五四”以来对孝道的批判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传统孝道的丰富内涵为孝道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性,现实社会中的“老而无养”和道德滑坡是孝道现代化的必要性。建立新的孝道文化,有必要使孝回归家庭,在尊敬的基础上把家庭供养与社会养老、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张刚 《船山学刊》2009,(4):154-156
佛教孝道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在家与出家之别”、“孝贯儒释”、“孝心即是佛心”这几大阶段。在此过程中,佛教伦理的宗教内涵逐渐淡化,世俗内涵越来越突出;这意味着当代佛教伦理只有与目前的世俗生活相结合.才可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儒家孝道观和佛教孝道观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矛盾。佛教孝道观为适应中国这块土壤,经过“格义”、“连类”等“嫁接”方法,与儒家孝道观作了长期的、全面的沟通与融合,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胡昭曦 《天府新论》2010,(2):129-132
孝道,是我国传统美德之一。对传统孝道的科学认识和实践,是今日构建和谐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历史上儒家孝道的变化及“孝敬”与“孝顺”、孝与利、“德化”与“法治”、言与行等作进一步讨论,在认识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己见。  相似文献   

5.
在"五四"反传统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一方面无情地抨击孝道,一方面又深情地躬行孝道,我们将此现象称为"孝道悖论"。孝道悖论以一种耐人寻味的方式呈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孝道问题上认识与实践的矛盾以及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以新文化运动中三位有代表性的人物即鲁迅、胡适和傅斯年为例来考察这一现象,我们发现尽管他们非孝的理由很多,但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他们因为在婚姻上尽孝(服从母亲之命)而非孝,深层原因则是出于孝心而非孝。他们未能将某些具体行孝规定与源自内心的孝意识和孝义务加以明确的区分,这是导致孝道悖论的重要原因。孝道悖论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孝的不可否定性。  相似文献   

6.
吕晶 《理论界》2008,(9):103-104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研究和弘扬孝道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孝”的起源、内涵等方面对孝道文化做了总体的阐述,并就孝道与家庭和谐、家庭教育及社会和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体现了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法制导报》八五年第十三期所载《黄泉路上一怨魂》、《忤逆子 慈母泪》两文,一叙女儿虐待致死养母,一写儿子贪钱拐卖亲娘,读之令人发指,思之使人愤慨。此等劣行,禽兽不为,何况人乎?由此想到,中国传统“孝道”中之合理部分,仍有提倡之必要。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素讲“孝道”。“孝道”者,尊敬老人,赡养父母之谓也。  相似文献   

8.
孝道新解     
<正>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曾参……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授之业,作《孝经》。”明确地指出《孝经》乃曾子所作。《汉书·艺文志》之《六艺略》记:“《孝经》者,孔子为曾子陈孝道也。”是说孔子向曾子陈述孝道后所作。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他陈述后,由曾子记下来,亦可证明《孝经》的作者是曾子。从《论语》记曾子“慎终追远”等论述看,曾子本人尽孝道、讲孝道,确有一套孝的理论和主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在“家天下”的传统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传统孝道文化,我们应该结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扬弃继承、辩证取舍,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讲求科学与法律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前提,坚持平等与民主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基础,强调相容与交互当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核心,注重共享与保障是建构当代孝道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从孔子孝道现对后世的影响、孔于孝道观的局限性以及孔子孝道观的现代价值三个方面。历史地、辩证地对孔子孝道现的价值进行了分析研究,有助于人们对孔子孝道观价值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11.
提起孝道,不由使人想起古时“卧冰”、“哭竹”等感人肺腑的故事。孝,是人伦之大道,千百年来,已成为我国家庭和睦与社会稳定的凝聚力。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是现代家庭文明的必然要求,更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相似文献   

12.
孝,这种为人子者内心对父母的思慕和感激之情,不但具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意义,而且是中国人实现终极关怀的主要依托.学界多关注孝道的内容、如何去行孝等伦理问题,却忽视了为何要行孝的形上根据问题.孝道既是孝子亲情的体现,又是遵循天道规律以尽人事的表现.儒家孝道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具有的“报本反始”的精神和其作为君子仁人“诚明天道”的独特方式.儒家大孝的代表人物曾子,以孝来建构他的道德生命,实现其安身立命之依托.  相似文献   

13.
何火权 《南方论刊》2004,(10):47-49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决不能对民族传统文化一概排斥,全盘否定;也不能良莠不分,兼收并蓄。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大分量的“孝道”,我们分析研究得就很少,甚至不敢议论这个话题。其实,提倡传统“孝道”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对抓好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各项工作,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必须对“孝道”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提倡传统孝道与抓好农村移风易俗的结合点,结合实际,有批判地继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4.
孝是先秦诸子为家庭和社会伦理所进行的理论设计 ,具有较强的生存功利精神。孝道在后世发展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本文试图透过先秦孝道之表象 ,探求其蕴含的生存功利精神。  相似文献   

15.
传统孝道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概念,在中国最具特色。从历史上说,它与中国特殊的历史境遇相关;从内容上说,它能够成功地把政治、法律与之进行有机地整合。这集中体现在孝与忠、刑的关系。孝与忠是密切相关的,“忠孝一体”、“移孝作忠”。但孝与忠毕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孝与忠的分歧,集中地反映了私与公两种道德、父权与君权两种关系的矛盾。在实际操作中,孝已经上升到由法律来担保其落实。如此以来,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传统孝道的极端化、片面化与绝对化。这就需要我们对之以辩证地、具体地态度来对待,从而实现传统“孝道”的创造性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研究孝道与人性的关系,离不开当代人类学对于人类独特性的新发现。这些发现否定了一些以往的论断,又新发现了一些以前不知者,两者中都有与孝道相关者。在梳理了这方面的情况之后,通过哲学人类学的视野来探讨男女为何会成为夫妇,孝道为何是一种人类特性,尤其是孝是如何在人类时间意识的变化中出现于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广义人类的两足直立行走方式导致了人类新生儿的极度不成熟。相比于工具的改进、打猎获得肉食等其他影响人类进化的因素,新生儿不成熟的特征更持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基本育子方式和生存方式,导致了人的内时间意识的深长化,为孝道的出现准备下了长期记忆的意识前提。孝道意识的呈现不可归因于年长者的有用,而是深长时间意识被育子经验反转激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试论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孝道构成了西周社会意识形态和伦理观念的基本纲领,它既是天人合一宗教思想的道德支柱,也是宗法制度在伦理观念上的表现。笔者拟以金文与典籍相互参证,试图对西周孝道的形成、衍进、内容和特点,以及孝道观念的表现作一初步探讨,以揭示贯通西周文明生活的这一传统思想和道德纲领之内涵。西周孝道观的形成当始于文王时代。“孝”字在《诗·大雅·文王之什》中,首见于对文王德行的颂扬。《文王有声》云:  相似文献   

18.
胡哲 《南方论刊》2010,(7):102-103,101
1.新孝道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 孝道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孝道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人的道德高尚为成功标准。这种教育理念被贯彻在中国古代的教育之中。然而,传统孝道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传统文化孝道观念是调谐家庭成员关系的道德范畴,在培育人们思想道德方面起到了基础作用。当前孝道观念淡化,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令人堪忧,因此高校应加强孝道建设,提高大学生素质,使其以高素质和高道德人才进入社会。  相似文献   

20.
孝道是中国古代道德教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在古代,孝道被视为"德之本""仁之方",它植根于人先天具有的"良知良能",可从中培育出爱、敬、仁、义等美德,并通过推己及人,行之天下,使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发展为政治伦理,成为稳定社会的基石,"孝治天下"的重要工具。"孝"文化虽然存在若干历史局限,但它所包含的合理性仍可以抽象继承。孝道最符合人的天性,以它作为道德教化的突破口容易被人们接受;孝道是善良的种子,它的生根开花必定会结出道德的果实;孝道是一种永恒的价值,它的升华可成就无私的博爱。社会化与政治化巧妙结合是古代由"孝治"到"德治"的战略设计,"倡"与"导"同时并举是古代推广"孝道"的战术举措。借鉴古人对孝道的社会化与政治化作无缝对接的战略思维,可以为当前推动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找到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