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阳海  陈朴 《西藏研究》2013,(4):94-101
西藏"适度的新型工业化"的内涵,主要定位为可持续的、适度的、有西藏特点的新型工业化。在西藏这样的后发展地区和生态环境脆弱、能源短缺的地区,推进工业化不宜照搬发达地区的模式和路径,应更加注意环境资源的适应性,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根据国外工业化的启示和西藏当地的环境资源条件,以产业结构的协调化和高度化推进新型工业化;推进城镇化和信息化;注重科技进行和创新;高度重视发挥政府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注重发挥对外贸易尤其是边境贸易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作用等是西藏适度新型工业化可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西藏产业结构虽然呈现出了类似于欧美国家的"三二一"格局,但是由于产业互动水平较低,因此产业系统的产出效率较低,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有限。西藏产业互动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但是产业互动程度较低,对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贡献有限,与东部发达区域存在差距;另外,西藏产业和企业经济效益并不乐观,产业结构转换的产出能力与全国相比较低。因此,为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西藏经济持续增长,除了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以产业互动作为西藏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温军 《中国藏学》2003,(1):21-33
长期以来 ,西藏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指导思想一直是传统的发展理论。按照传统发展理论的观点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惟一出路 ,就是实现工业化。诚然 ,工业化促进了全人类的繁荣进步、创造了人类高速发展的现代文明。但是 ,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及现代文明的推进 ,不仅使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污染破坏 ,而且还造成了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人类文化生态的破坏、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这早已被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历史所证明。因而 ,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高寒脆弱、民族文化传统尤为独特、各民族生存发展依赖于农牧业、民族文化蕴含于农牧业的西藏来说 ,这就客观要求必须重新审视区域经济发展长期沿袭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 ,重新认识界定农牧业在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 ,本文认为西藏传统的资源开发导向型工业化战略并非是促进推动其经济发展的惟一道路选择 ,新世纪应围绕广大农牧民优先受益的农牧业及其相关的民族特色产业发展构筑推动其区域经济成长的产业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王树华  张平 《西藏研究》2008,(4):104-110
文章运用产业结构理论,对西藏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进行了总体评价.最后,通过科学选择西藏产业结构优化的战略导向,利用区位商方法,着重分析了西藏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主导产业问题,由此确立了西藏工业经济应该培育和扶持的一级和二级主导产业部门.  相似文献   

5.
西藏文化产业发展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藏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西藏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一系列安排部署,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西藏文化工作,发展文化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前景广阔。西藏要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就必须树立时不待我的临战意识,充分发挥西藏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从文化产业上寻求发展支点和突破口,调整力量配置,深入发掘和培育文化经济这一优势产业,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优化整合,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区域分工视角中的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自2003年始演化为具有发达经济体标识的"三二一"即J型产业结构。文章根据区域分工理论,从区域局部经济视角分析了该演化,认为西藏与我国其他省区的区域分工程度和水平是影响西藏产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近年来西藏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化为J型结构的主要原因。因此,西藏产业结构政策不能仅仅依据区域自身或把西藏作为一个封闭经济体,而是必须要从我国整体经济的全局视角或区域分工视角来制定设计,而进一步推进市场深化将有利于西藏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7.
西藏重点产业选择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重点产业的目的。在于将有限的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到具有较高生产率水平,或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部门中,以寻求经济发展的捷径.本文通过对于三十年来西藏产业结构演替过程的纵向考察和横向比较,从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角度,对西藏产业结构的现状作了基本判断。指出了西藏产业结构演替变化的趋势。以此为主线,结合西藏的产业发育环境,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选择能源、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为西藏近中期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本文分析的理论前提是:各产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特点的差异。存在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因而,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广的选择空间.  相似文献   

8.
宋朝阳  王艳 《西藏研究》2005,(3):108-115
人力资源是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文章结合西藏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西藏劳动力的成长过程、配置状况,从劳动力配置的角度对西藏产业发展和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对现存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从静态的、工业化的视角看,西藏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程度依然较低;但是从动态的、生产关系的视角看,西藏国有企业则取得了非常高的现代化成就.在向现代化变迁的过程中.西藏国有企业主要依赖了三种力量;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是其实现现代化变迁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0.
创建西藏新型环境资源产业,全面建设高原小康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西藏农牧民增产增收 ,实现小康社会目标 ,需要重新认识高原环境资源状况 ,建立新型环境资源产业 ,并且掌握环境资源价值实现的基本特性 ,选择环境资源产业的市场运作方式 ,采取多种体现地方特色的综合措施 ,谋取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12.
13.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