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刊编辑部八月十日至十四日在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镇(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召开了渤海史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内渤海史专家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中年渤海史研究工作者,共十四人。与会同志实地考察了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迹,讨论了渤海史研究中的若干学术问题,对本刊“渤海史研究”专栏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2.
渤海靺鞨考     
《旧唐书·渤海靺鞨传》一开头便道:“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有些学者根据这一记载,认为:“大祚荣是高丽人。”然而,这一记载中,有“渤海靺鞨”一词。特别是,“渤海靺鞨”一词中有“靺鞨”二字,这二字足以使我们怀疑“大祚荣是高丽人”这一看法的正确性。由于“渤海靺鞨”一词涉及大祚荣的族属问题。所以,渤海史的研究者在论及渤海族属时,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解释一下“渤海靺鞨”,自觉不自觉地表明了自己对“渤海靺鞨”的看法。如中国学者王成国认为:“渤海靺鞨即粟末靺鞨”。又如,朝鲜学者朴时亨在论及这一问题时,认为:“渤海不只是由高句丽人组成的,它还包括在数量上仅占多数的靺鞨之众,而且其国都也位于粟末靺鞨住地。但在这里掌握主导权的是高句丽”。  相似文献   

3.
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渤海历史的文献资料,主要见于中国古籍之中,其次是散见于日本古籍之中。我国史学界有系统地利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探讨渤海的历史,约始于本世纪之初。1929年夏,黄维翰先生撰辑《渤海国记》,“网罗群籍,旁及海外”(该书《自叙》),用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充实了渤海历史的内容。几乎与黄维翰先生撰写《渤海国记》的同时,金毓黻先生撰辑《渤海国志长编》(以下简称《长编》),“遍览中外载籍”,广泛搜集了日本古籍中的渤海史料,“自谓过前人之所  相似文献   

4.
从古代文献看渤海国的族属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渤海国的族属问题,当前中外史学界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建立渤海国的民族和渤海国的主体是靺鞨人;也有人主张是高勾丽人。虽然渤海史的资料比较少,但是我们依据现有的中外古代文献的有关记载,加以综合比较,还是可以得出有充分根据的结论来。 渤海国的族属,中外的古代文献本来有明确的记载。渤海同时代人杜佑在《通典》中,就有如下记载: “高宗平高丽、百济,得海东数千里。旋为新罗、靺鞨所侵,失之。”① “李 伐高丽……其后,余众不能自保,散投新罗、靺鞨,旧国国土,尽入于靺鞨。高氏君长递绝。”② 这两条材料中的靺鞨就是渤海。《…  相似文献   

5.
论渤海文学     
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国,文学也一定是丰富和发达的,但是可惜,至今我们能够见到的渤海文学作品却是太少了。我们只能就唐代以来的一些历史古籍、文人著述和日本、高丽等有关渤海的史料来窥见渤海文学的一个概况。一、渤海文学与唐朝文学的亲密关系《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六《族俗考》第三《礼俗》载: 其国之士大夫多擅文艺。唐诗人温庭筠有《赠渤海王子诗》、韩翃有《赠渤海使王诞诗》。又,高元固及乌炤度、光賛父子,以宾贡入唐应举。乌氏父子皆登第。元固则谓:彼国得诗人徐夤《斩蛇剑》、《御沟水》、《人生几何赋》,皆以金书为屏障。聘日本诸臣如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0,(1)
渤海国灭亡以后,渤海人被大规模迁到辽河流域。在辽朝统治者的统治之下,渤海族的社会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有了较大的进步。随着契丹统治者汉化进程的加快,其统治下的渤海人的汉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本民族的习俗也进一步汉化。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史学界发表了不少研究渤海史的论著,笔者在拜读这些文章时高兴地感到,今天研究渤海史的广度和深度,皆超过前人;但又觉得,因为作为探讨渤海史主要依据的新旧唐书《渤海传》一些记事有差错,或表述不确,所以大家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仍存在分歧。拙文想就四个问题略陈管见,就正于读者,特别祈请与我持不同认识的同志指正。一、关于渤海的族属关于渤海的族属,《旧唐书·渤海传》载:“渤海靺鞨大祚荣者,本高丽别种也”。《新唐书·渤海传》说:“渤海,本粟末靺鞨附高丽者,姓大氏”。历来史家据此认为,渤海源于靺鞨,是以靺鞨人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从近年国内发表的文章看,大家皆主靺鞨说,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5,(2)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区,曾为渤海故地,州境内除分布有大量的渤海时期城址外,亦有数量相当的辽金时期城址,其中部分城址系沿用渤海时期故城。自辽灭渤海建东丹国,至女真人崛起推翻辽王朝的统治建立金国,直至蒙元灭金这一期段,该区域内的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其在城址结构和分布上亦应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9.
渤海是古代中国东北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两唐书《渤海传>从不同的角度对渤海政权进行了记载,由于两唐书在作者、成书时间、成书背景、编撰原则等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因此,使得两唐书《渤海传》在记事内容、史学价值、历史观、史学思想等方面也有许多差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对于今天的渤海史研究者来说,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与日本联渤攻罗战略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禹硕基在日本与渤海国二百余年邦交中,双方往还四十七次,其中渤海遣使三十四次,可见多是渤海居主动地位。然而细察日本遣渤海使,会发现,在日本派往渤海的十三次使节中,有五次集中在758—763年之间,几乎每年一度...  相似文献   

11.
深入探讨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及其在金兴、辽亡中的历史作,用,对进一步揭示女真、渤海的同祖一宗关系,驳正国外史学界的所谓渤海是 “我们祖先的国家”(1),女真人破坏了渤海遗民的抗辽复国斗争,是渤海遗民“狡猾的同盟者”(2)等偏见,是很有必要的。 “女真渤海本同一家” 十世纪初,定居于辽水上游的契丹族兴起。公元916年,契丹贵族阿保机在统一旁近部族基础上,建立契丹政权,国势日渐强盛。辽天显元年(926),阿保机亲征渤海,一举灭亡了雄据东北边隆二百余年的“海东盛国”。渤海东帝大理 与其妻被迫更名为“乌鲁古”、“阿里只”(3),举族…  相似文献   

12.
《学问》2015,(3)
绥芬河流域中国境内出土陶器较为丰富的渤海遗址有东宁小地营、团结遗址及大城子墓地,器形主要有深腹筒形罐、广肩罐、鼓腹罐、盆、盘、碗、甑、釜、盅等。根据器物形制变化,可以分为两期,第一期为渤海建国至第二次以上京为都之前;第二期应在渤海第二次以上京为都之后。这些陶器是研究渤海国率宾府一带的文化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3.
论渤海国社会性质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刘毅渤海国的社会制度应属于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哪一阶段?或者说渤海国的社会性质该如何判定?这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而又长期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迄今为止,中国学术界有关渤海国社会性质的论点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意见:①封建说...  相似文献   

14.
没有迁到辽内地和辽东的渤海遗民一部分投奔女真或留在原地;另一部分亡入了高丽.投奔女真和留在原地的渤海遗民有资料可考的为兀惹人、燕颇部渤海人、蒲卢毛朵渤海人和号称五节度熟女真渤海人,他们分别融入到女真和汉族中去.由于女真族的一部分后来也融入到汉族,所以他们的绝大多数最终成了汉族.亡入高丽的渤海遗民中可考者可能比已经知道的略多.他们都融合到朝鲜民族中去了.  相似文献   

15.
渤海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领有肃慎故地、高丽故地、扶余故地、(?)貊故地、沃沮故地、挹娄故地、拂涅故地、铁利故地、越喜故地等广大地区。渤海疆域的形成、发展,是渤海国两个多世纪经营和不断扩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渤海国是以 族为主体建立的区域性封建政权,以其发达的经济、文化崛起于东北亚大陆,成为唐代我国边疆地区文明程度较高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向有“海东盛国”之称,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光彩的一页。这是渤海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努力所创造的成果,也同当时渤海上层建筑,特别是其政权部门所起的作用密切相关。因此搞清其政治制度的来龙去脉,对揭示海东文明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关于渤海的政治制度,除《唐书·渤海传》详载其职官制度外,有关中外史料并未系统述及。但是,综合各方面资料加以分析考证,仍不难看出其大致情况。 一、渤海…  相似文献   

17.
渤海大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认为渤海史研究的关键需要弄清渤海大氏的源流。大氏所领导的粟末集团所以被李唐王朝封为渤海郡王,进而封为渤海国王,就因为大氏为东夷族系,曾活动于山东东北部渤海沿岸,这一地区在汉代设渤海郡。李唐王朝遵循中华传统文化,追本溯源,尊崇大祚荣为首的大氏族团的“得姓之地”、氏族发祥地——即在汉所设之渤海郡之故地,故封以渤海国王。古有大人国,古史上东方大人国即渤海大氏的故国。大氏族团由山东半岛经海路到达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北上,来到东北地区与东北古族肃慎—族团融合。渤海大氏集团以唐代文化为依归,同时受到室韦、契丹、突厥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号的由来,《新唐书·渤海传》记为唐先天中,朝廷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自是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胡三省按此理解为:“始去靺鞨,专号渤海”,故此现代东北史大家金毓黻先生等往往以渤海专代靺鞨,并从而以此推论二者的音转问题。但是,如果全面地审核现存有关史料,这一所谓“渤海”专代“靺鞨“或“靺鞨专称渤海”说,就显得难以成立。今冒昧略陈管见,敬乞方家赐教。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习与探索》上发表的关于渤海国的文章中,有不少篇都谈及渤海聘日的使者,特别是谈到第一次出使日本的渤海官员。但是,由于对一段文字的理解的不同,使这次出使的人数、姓名、职务,被叙述成多种情况。这一问题又直接影响到对渤海国的官阶、人物的认识,因而有必要予以讨论,以求统一。日本国史《续日本纪》第十,记录的武王仁安八年渤海送往日本的《武王致日本圣武天皇书》中有一句“谨遣宁远将军郎将高仁义游将军果毅都尉德周别将舍航等二十四人赍状并附貂皮三百张奉送”。这句看似寻常的记录历来被作为第一手资料,借以生发出许多枝蔓,而对这句未加句读的史料又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关于渤海国历史的研究,可谓盛况空前,成绩斐然可观,据不完全的统计,发表的论文和考古报告不下四、五十篇。不仅数量较前大为增加,研究领域有新的开拓,而且不少文章提出了新见解,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其中主要涉及到渤海人的族源、族属与渤海族形成,渤海政权的建立及其同周邻关系,政治制度与文化、宗教,社会经济,历史地理与内外交通,以及史料的整理与考订等问题。现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