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张承志是当代享有盛誉的回族作家。80 年代,他以《黑骏马》、《北方的河》饮誉文坛。进入90 年代,他的创作热情丝毫未减,先后以长篇小说《金牧场》和融文学、历史、宗教为一体的长篇著作《心灵史》再次震动文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承志主要以自己的小说创作奠定了自己独具风貌的作家形象。但我们多少淡漠了这样一个事实:进入“后《心灵史》”阶段的张承志,事实上已进入了一个散文创作的高峰期。如果置他的散文创作而不顾,仅仅只是评论他的小说,我们就很难整体地把握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变化。本文从平民意识、民族情怀、理想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张承志的散文。  相似文献   

2.
本文追溯了20世纪英美主要作家在长篇小说的表现形式方面所做的不懈探索。文章重点分析了乔依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托妮·莫里森的《心爱》和B·S·约翰逊的《不幸者》等4部现当代小说的叙事技巧,大致勾勒了一幅英美小说家致力于文学意识和文体意识革新的演变图。作者认为,小说形式革新不仅是作家个人创作特点的个性追求,而且是小说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林白是九十年代私人化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以林白<一个人的战争>为例从主体意识、自恋意识、孤独意识三个层面对这一长篇小说解读分析客观而深刻地认识其私人化小说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4.
君特&#183;格拉斯的主要作品《铁皮鼓》承袭盛行于17世纪的巴罗克流浪汉小说的传统,并以其前所未有的张力和丰富博深的象征意象承载并传达着作者宏大的启蒙精神。本文以此为解码口,详细论述《铁皮鼓》中赋有启蒙精神的象征意象,希望以此能够探寻到作者最深处、最睿智的思想深处,开掘德意志民族的精神本源。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红月亮》是日本作家中西礼以自身童年经历及其家族成员的兴衰变迁为叙事主线的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以中国东北为历史舞台,以极富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语言艺术手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小说的创作特点包括意识流手法的成功运用,令人叹服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等,给读者以耳目一新的印象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通过“超常怪人”奥斯卡的视角描述了二战前后德国市民阶层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并揭示法西斯统治的前因后果。小说继承传统,又不囿于传统,融荒诞、真实、调侃、幽默为一体,风格独特,体现了德意志共和国初期文学创作的成就,“已经无可争辩地进入了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  相似文献   

7.
《盒式相机》是德国小说家君特·格拉斯于2008年问世的一部新作。小说被认为是格拉斯自传性三部曲之一。格拉斯将其成名之作《铁皮鼓》中的问题意识,即真实概念的文学表达,延伸到了这部小说之中。利用盒式相机背后的"来自世界的凝视"来拓展真实存在的维度,并以此作为对现实的补充,在文本中呈现一种更为完整的真实。格拉斯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以全新的视角成功地诠释了用艺术创作更为高级的真实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8.
从萧乾个人的流浪经历、乡愁以及爱情等角度具体分析贯穿其小说创作始终的家园想象与小说诗意生成的内在机制。萧乾的小说创作持续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但在中国现代文坛却有着持续而重要的影响。萧乾本人被视为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长篇小说《梦之谷》在刊发之初就被巴金、靳以等人看好,后来又被文学史家称为"五四"以来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萧乾的小说之所以成功,其关键因素在于充斥在字里行间的浓郁的诗意。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蟠虺》是刘醒龙在小说创作领域中的又一次大胆的尝试与开拓,小说以青铜器为题材,以现代都市知识分子为主体,以现实主义为基调,大胆整合推理、悬疑、奇幻、盗墓等因子,是继《圣天门口》和《天行者》之后的又一力作,表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作家面对新媒体时代对长篇小说生存及创作做出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0.
解读《长恨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的分析 ,指出王安忆小说创作中对上海昨日生活场景的独特理解 ,并且围绕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性格和命运 ,探讨当代女作家创作中的角色转换以及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通过编辑对期刊未来可能呈现的面貌作出的判断过程的剖析,指出了在具体的编辑过程中,编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引领自己的审美意识——审美导向意识、审美创新意识与审美和谐意识,才能使期刊充分发挥传播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色彩教学是建筑美术中的重要环节,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了色彩观察力和表现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对色彩的理性认识和改进教学方法,已成为色彩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4.
东巴舞蕴涵着丰富的图腾文化、巫术文化、神话文化,欲寻找其源头,不应仅仅局限于其"近亲"——民间舞蹈和其"近邻"——本教、佛教、道教等宗教舞蹈,而应该走得更深更远,到先民们朦胧的意识深处去寻找。因此,运用文化人类学、审美人类学、美学等方法,从图腾文化的视阈探寻蕴涵丰富的东巴舞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维度探寻它的起源并探究它如何从实际活动的、文化的舞蹈转化成神性的、审美的舞蹈,也将对我们窥视纳西先民的心灵世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译学与美学早已结下不解之缘,许多美学理论思想和审美范畴对翻译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审美经验过程主要是由审美主体的审美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这四种心理机能的通力合作其共同完成,而"心理距离"审美态度又是当下恰当美感经验产生的前提,它在文学译者整个的审美经验实现过程中起到促进、协调、规范的作用,它同时也是译者审美欣赏和创作要共同遵循的原则,对文学翻译的审美和表美具有实践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境界指向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从人的整体的精神意识和精神境界看,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联结,它本身就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把自然审美以及自然审美教育放置于我们目前的和谐社会和和谐文化所要解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建问题之中.自然审美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就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相似文献   

17.
雅俗的审美心理比较及其审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俗的审美特性及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二者的审美心理存在较大差异。雅的审美心理与日常心理感受相距较远,它对人的心灵有深层次影响;俗的审美心理则接近日常生活,其影响浮于人的精神表层。雅俗的审美心理既存在相通点,也有相悖之处。一般来说,二者在反映生命的本真状态及普世价值时是相通的,而在反映各自不同的其他价值时则往往相悖。其相悖性决定了审美者必然产生审美偏向。它给我们的审美启示是,根据雅俗的审美心理对人精神的不同影响来建立审美自觉,可使人们更好地把握这一自由性质的活动,促进精神健康与成长,并有效地引导文化市场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审美意识作为审美主体反映美的各种意识形式,是由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和审美感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组成。《红楼梦》两英译本的对比,反映了审美意识对文学翻译的影响。提高审美转换的效果,应该从翻译主体的审美判断力、审美倾向、审美感受三方面,探求在审美意识控制下进行审美转换的有效途径,实现源语审美效果的完美移植。  相似文献   

19.
从生成论视野看,中国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上古的图腾崇拜、 神话传说、文字符号、音乐、绘画、建筑等文化和艺术形态,对于中国先民审美形象的建构、审美思 维的创生、审美意象的表达、审美经验的累积,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先民早期审美意识的生成, 是一个在不同文化形态的合力作用下得以不断创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的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伽达默尔的这一批判结果对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和发展极具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