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7月初,黄炎培等6位国民参政员应邀访问延安,黄炎培在和毛泽东谈话时第一次提出了“历史周期率”问题。从此,以“其兴也渤”、“其亡也忽”为表现形式的“周期率”作为一个历史命题便被人们接受下来。近半个世纪过去,这个命题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过时,仍然有着很强的警诫意义,值得人们去探索,去思考。历史上每一次王朝的兴替和政权的更迭,不管是因阶级斗争尖锐,还是因民族矛盾激化,亦或由于其他原因,究其根本,“历代王朝的覆灭都是同政权腐败分不开的。”(江泽民:《在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新王朝、新政权…  相似文献   

2.
组织员工开展读书活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必须坚持下去才能取得较大的效果。为此就要注意解决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读书?亦即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一般来讲,我们读书大致包括几个层次的目的:一是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这与解决生存问题有关。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这与提高生活质量有关。三是为了国家、集体的发展。这与升华生命的意义有关。明确了读书的这些目的,才有读书的自觉、自励,才会坚持下去,有不竭的动力,不只是一时一事读书,而是天天读书、终生读书,活到老、学到老。这是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对一个干部、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否则就不能做好自己的工作,生存问题、生活质量问题、生命的意义问题三个方面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坚定地树立起“认真读书学习”的意识,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读书,使读书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存在方式、一种必备的内容和乐趣所在。  相似文献   

3.
读来读往     
《经理人》2009,(3):8-8
今天中国的家族公司,尤其是第一代创业的老板考虑退出的时候,最重要的问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不是找接班人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制度设计问题,企业是很难在未来持续经营的。传承的制度包括什么?就是“三规”,即规矩、规定、规则。而交接的程序又是什么?核心有三点:第一,培养为主,引进为辅;第二,循序渐进分布到位;第三,尊重企业历史,着眼未来,解决元老和遗老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吴黎静 《领导文萃》2012,(24):20-22
监督是反腐的利器,但怎样的监督才切实管用,却是个不容含糊的反腐路径问题。古往今来,历史上许多政权整肃吏治的前车之鉴一再表明,仅仅依靠体制内的自我监督、自我净化,最终都难以从根本上遏制腐败,跳脱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预防和惩治腐败要取得更大成效,关键是要创新反腐路径,变体制内的"同体监督"为体制外的"异体监督",更多地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正因为如此,1945年在延安窑洞,当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时,毛主席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回答:"我们已找到了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相似文献   

5.
贾常先 《领导科学》2000,(11):10-11
这是发生在延安窑洞里的一次感天动地的世纪对话。一位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一位是经天纬地的旷世奇才。当黄炎培先生向毛泽东主席问起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如何走出历代统治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时,毛泽东主席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办法,这就是民主,让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才问题。中国历史上朝代兴衰更替的过程中均活跃着一批英姿勃发的英雄人物。具体到历史上的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繁荣时期,围绕在开明君主周围的智能超群的人才功不可没。反观任何一个行将就木风雨飘摇的王朝,可以发现,统治者对人才的忽略和贬抑构成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从这个角度来讲,用人问题是造就“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建立起健全宪备、活力高效的执 政机制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一大"法 宝" 人所熟知,1945年7月,毛泽东同 志针对黄炎培先生的关于共产党能否跳 出由盛而衰的历史周期率时,提出了依 靠民主、依靠人民监督政府,防止消极腐  相似文献   

8.
蒋静  彭廷学 《科学咨询》2009,(24):24-24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历史课程内容的广泛性与充实性,而课时相对其他学科却较少。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之内,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提高,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我认为要解决这一课题,关键在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而优化问题设计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本文立足初中学生的特点,分别从问题设计的时机、问题设计的原则等角度,围绕问题设计的优化,论述了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领导决策信息》2010,(35):10-10
从2005年底到现在,江一苏某市通过三置换进城的新市民竞占到全市330多万农民中的三分之一。很多人担心,这样的城镇化农民将会获得怎样的未来?《新闻1+1》在8月30日节目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题报道。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好农民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土地,  相似文献   

10.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创新的品格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科学把握这一思想的新内涵,认真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党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 一、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党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必须解决好新形势下人民范畴不断扩大的问题 人民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每经过一次革命,人民的范畴都得到一次拓展,其包含的阶级和阶层的成员也就更加广泛。在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  相似文献   

11.
20年前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我国本世纪内继“五四”运动、延安整风运动之后又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经济领域内,经济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经济改革实践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在结束了十年动乱、全国上下面临全面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时刻进行的,是直接针对“两个凡是”提出来的,其焦点在于: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领袖的决策和指示?是书本教义?还是实践活动?从一个侧面来看,这场讨论给人们提出…  相似文献   

12.
快乐并痛着     
11月10日,中国正式入世。中国的历史开始成为世界的历史。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过一个经典的论述:“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任何指导革命战争的人不能不研究和不能不解决的问题;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这是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指导方针。按照这一方针,发展生产,夯实新农村的经济基础,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在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计划中,把强村富民作为一个建设目标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如何打造新农村的经济基础?带着这样的问题,苏州市委党校课题组围绕村级经济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14.
余其多 《经理人》2007,(8):120-122
钟表人 和过去盲目追求劳力士“满天星”的20世纪80年代不同,今天来自中国的新锐OEO,正在迈过价格消费,探讨一个问题:表与人如何匹配如一?——这也是对于延续三、四百年的钟表历史文化的应有尊重。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很多。本文不是研究国有企业的所有问题,而是研究其特异性问题;不是研究本来应当由企业经营者自身解决的问题,而是研究应当由所有者来解决的问题;不是围绕着产权问题来考虑,而是围绕着企业经营者问题来考虑。这是本文研究和解决国有企业问题的重要思路。一、关于动力机制问题几十年来,国有企业经营者基本上是凭着党性、觉悟组织生产和经营,或叫凭着“良心”、“面子”干事。这是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一个共同心态。单凭这种心态建立起来的积极性,而无一定的利益机制与之结合,是靠不住的,也不能持久。有三个相互矛盾…  相似文献   

16.
谢碧 《管理科学文摘》2009,(12):183-184
历史客观性问题是史学理论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进步。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历史的客观性的内在含义究竟是什么?历史是否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7.
林平凡 《决策》2014,(10):29-31
广东是全国第一个试点商事制度改革的省份,取得了哪些成效?有什么好的经验和启示?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些对其他省市的改革,都会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八十年代初,小平同志提出用“一国两制”和平方式来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伟大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值此香港回归之际,回顾我们实践的历程和成功经验,正确认识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意义很有必要。一、香港回归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香港回归是我国政府按照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构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一次伟大尝试和成功的范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体会这一实践的成功意义和深远影响。首先,“一国两制”构想是在改革开放和国际新形势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邓小平…  相似文献   

19.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一部中国历史,多少朝代更迭,无不“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没有跳出这个历史的周期率。考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的,则是“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崩”。 一、重民 历代开明的统治者和思想家都能从不同侧面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从而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尚书》有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这可以说是最早的重民思想,而且一语中的,非常精辟。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大学预科教育?其内涵和本质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一切有关预科教育问题的出发点。目前我国的大学预科教育尚未步入正轨,在制度和教师队伍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让预科教育更好的实现其价值,这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