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地位。马克思正是通过对生产力内涵、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价值的科学阐释,奠定了唯物史观的物质基石,为我们找到了理解社会发展史的锁钥以及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生产力范畴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归宿,既取决于主体的力量,又取决于主体的需求。邓小平依据这一理论,进一步突出了生产力内涵、生产力标准、生产力价值的主体性特征。生产力内涵的主体性生产力是表征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有重大贡献。其贡献主要是 :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列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  相似文献   

3.
《大庆社会科学》2009,(4):159-159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空前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也不断产生新的飞跃:以提出“三个有利于”并作为评价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为标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一次飞跃;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提出为标志,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第二次飞跃;以“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的阐释为标志,从六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理论,使之成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支点,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提供了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定位提供了思想指导。  相似文献   

5.
一、生产力标准是检验人类社会一切事业成败的标准生产力标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从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生产力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分期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史学将人类  相似文献   

6.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说,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也是邓小平理论的深刻内涵。知识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生产力解放和变革。因此,对知识经济的研究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发展理论。用生产力标准来分析衡量知识经济,是科学的、正确的也是唯一能把握知识经济本质的方法。  从生产力视角看人类社会的经济历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经济形态的性质和特征。生产力的变化,更具体地讲,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变化是…  相似文献   

7.
《新学术》2007,(4)
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高度社会化,要求未来社会建立社会所有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并以自然人联合体的方式组织生产,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劳动者。生产力是选择所有制形式最根本的标准。  相似文献   

8.
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破除了离开生产力来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从根本上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注重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 ,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基础上 ,结合中国社会特点 ,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都是中国处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历史阶段和国际历史背景务件下产生的理论体系;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都始终坚持生产力标准,是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求真务实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本质属性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开拓创新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外在体现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应具有的优良作风。与时俱进 ,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 ,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所应确立的价值目标。三者的统一 ,构成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 ,形成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鼎足之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进行的讲求方法的活动。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目的和现实世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出和论证了“学会思考和学会做人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论原则,以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背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考,只学到知识、不能学会思考和做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两种倾向———"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学术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遮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性质和精神面临挑战,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合法性危机"。弘扬批判精神,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的真实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克服"危机"、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4.
汪信砚 《江海学刊》2012,(2):37-44,238
探索"中国的出路"、回答"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大问题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目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联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路径,坚持普遍与特殊相结合是李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根本方法,而由这三者构成的李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在今天,要破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面临的迷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潮,我们就应该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复归于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  相似文献   

15.
谢建芬 《河北学刊》2003,23(3):95-98
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的经济学的断裂由来已久 ,并被当今的学术界推向极致。造成这种断裂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理论的近代知性形而上学解读。要克服马克思的哲学和经济学的相互分离 ,惟有转换解读的理论维度 ,即从生存论的路径揭示马克思思想整体的本真意蕴 ,彰显马克思哲学超越近代知性形而上学的本质所在。  相似文献   

16.
西学东渐不仅客观上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历史前提,而且引发了中国哲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推动了中国哲学从古代传统向近代传统的转变,从而使得最初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通过中国化而对接上中国哲学传统和转化成中国哲学,并由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中国现代哲学的建构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可以说,没有西学东渐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深入研究西学东渐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之间的密切联系绝不意味着它是西学东渐史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本身并不属于西学东渐的范畴。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们通常所说的各种西学具有不同的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目的和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西学东渐具有不同的结果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7.
试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以人的自身命运及其发展为对象这一宗旨上 ,与德国古典美学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经过对后者进行根本改造 ,成为崭新的美学———关于人类本体论的人本主义美学。但是“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批判德国古典美学的唯心论同时 ,连同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根本宗旨一同抛弃了 ,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了歪曲 ,使之面目皆非。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对“后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彻底批判 ,以便建立中国化的、系统的现代马克思主义美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员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的。作为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应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前,由于党的队伍更新换代,占有很大比例的共产党员没有受到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教育,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对党员的思想冲击很大,强调这个问题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做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要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真懂、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学习中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同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结合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以柯尔施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对马克思哲学的新的解释路向。他们确认:马克思哲学超越了近代哲学而属现代哲学;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反对把主客体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哲学反对旧哲学和旧本体论,但其本身又是以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哲学,是一种以主客统一为特征的实践哲学。这些新的解释路向影响了一大批研究者。  相似文献   

20.
陈忠 《河北学刊》2005,25(5):12-16
作为真正的世俗哲学,马克思哲学的世俗性主要体现为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的非神圣性和非唯一性.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在历史形态与逻辑形态两个向度都呈现出复合性特征.明确马克思哲学原生形态的世俗性和多样性,对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多形态构建具有基础意义.马克思哲学研究的真正原点是现实生活.诚实,而非技巧;态度,而非方法,已成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哲学研究者的沉重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