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之间差异较大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动,同时改革开放带来的各种思想上的改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多年实施,都对农村家庭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基于2016—2017年对山东省章丘市三个样本村居和枣庄市一个样本村居的调查,从农村家庭结构的现状出发,分析不同家庭结构对代际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型化、核心化家庭增长趋势明显;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的增大,离异家庭逐渐增多,对于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际关系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在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性别角色观念比其性别角色行为对子女的影响更大,其中独生子女受父母性别角色行为的影响大于非独生子女,并且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父亲的影响力大于母亲,而在非独生子女家庭中母亲的影响力大于父亲。这两类家庭中性别角色观念和行为代际传递的特点,与亲子关系的密切程度、父母的社会经济特征以及父母家庭角色分工的传统程度等有一定的关系,此外还可能受情感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受学术界和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以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是在"城市"和"乡村"二元格局的宏观层面进行考察,鲜有从"县域社会"这一层面进行探讨.深度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方面,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具有异质性的家庭文化资本,具体体现在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态度和动机、父母的教育期望、父母自身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时间和金钱)、父母与子女的代际互动以及父母与学校教育的互动等方面;在"影子教育"方面,县城儿童是"圈养"和"规训"的童年,而村庄儿童是"散养"和"游戏"的童年,体现的是区隔的课余生活世界.县城儿童和村庄儿童不平等的"双重"文化再生产机制阻碍了县域社会内良性、有序的阶层流动,使得县域内的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相似文献   

4.
如今原生家庭这个词渐渐走入我们的生活,原生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前一段大火的家庭伦理剧《都挺好》让"原生家庭"的问题引起观众们的热烈讨论。从电视剧《都挺好》中我们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和重要性,原生家庭的不足与缺陷,将成为一个人在后续人生中追逐和索求的目标,积极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将伴随子女的一生。  相似文献   

5.
所谓“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单独生活的家庭。鉴于空巢家庭涉及血亲、婚亲、第三四代等代际关系,伦理观念、生活方式及其对空巢家庭老人心理需求变化的影响,故不包括未生育子女的老年人家庭,也不包括与隔代人同住的家庭。“空巢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细胞”类型,剖析它产生的原因、结构、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认同城市角色,但童年时代留守或流动的不同经历对其社会能力产生显著影响。对511名"90后"农民工的调研发现,父母与子女团聚的抚养模式对于子女的社会能力有积极的作用,而一直与父母分离在农村留守的童年经历,会对子女成年后的城市适应、职业发展等能力产生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相对教育"理论假说,本文利用2003年至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考察了教育扩张对中国城市代际地位传递的影响机制.当教育被视为一种位置性商品时,教育扩张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教育相对价值下降.研究发现,随着教育相对价值的下降,家庭阶层背景对地位获得的作用逐渐增强,并且家庭阶层背景的作用大于家庭教育背景的作用.这一发现有利于解释既有研究关于教育扩张是否减少社会不平等的争论,其现实意义在于:当教育文凭无法帮助子女迈过预期的地位获得"门槛"时,父母将倾注更多资源弥补子女教育竞争优势的不足,以帮助子女获得预期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湖北省红安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残疾人家庭为研究对象,依据残疾发生对象将残疾人家庭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残疾父母健康子女家庭,第二类是健康父母残疾子女以及残疾父母残疾子女家庭。从人口负担和家庭经济两方面分析农村残疾人家庭各阶段返贫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在家庭形成、扩展、收缩和解体四个阶段中,第一类家庭在扩展阶段和解体阶段返贫风险较高,在形成阶段和收缩阶段返贫风险较低。对这类家庭,在评估解体阶段返贫风险的时候不应忽略子女的赡养义务。第二类家庭虽然难以用现有的家庭生命周期阶段划分方式进行定量分析,但从家庭生命周期角度可判断返贫风险趋势:如果残疾子女不具备劳动能力,从该子女出现残疾家庭状况就可能日益恶化,且难以摆脱困境;如果残疾子女具备一定劳动能力,需要警惕返贫发生。第二类家庭中,有多个子女的家庭比仅有一个子女残疾的家庭返贫、致贫的风险大幅降低。应防止残疾父母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效应。  相似文献   

9.
引入家庭社会学视角,有利于分析家庭结构变迁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影响及其机制。城市化背景下,农村普遍形成以家庭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结构,新生代农民工是其有机构成部分。代际分工结构具有社会性的资源配置能力,在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镇的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代际支持功能,表现在进城购房、隔代抚养和自主养老三个层面。从社会影响的角度,农民家庭的代际分工塑造了"接力式进城"城镇化模式,扭转了长期失衡的城乡关系,为"人的城镇化"提供了可操作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分析农民工子女与城市社会的关系,发现农民工子女同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亲子关系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家庭通过经济支持、环境支持以及教育支持等多个方面,对子女人际交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支持能力对子女人际交往产生正面、积极的影响,反之亦然。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支持能力促进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发展,包括促进农民工家庭城市融入、提高农民工家庭的文化层次、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人际交往的指导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打工,形成了巨大的“民工潮”,他们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经历了由“个人流动”转变为“家庭流动”的过程,而农民工子女随着父母来到城市成为“二代移民”,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日益凸显为社会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80后"独生父母家庭教育能力受到教育理念、家庭生态、教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旨在立足于这四个维度,追因溯源,探究"80后"独生父母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发现,提升"80后"独生父母家庭教育能力的策略主要包括更新家庭教育理念、改变家庭生态结构、优化家庭教养方式、提升教育程度四方面。  相似文献   

13.
刘汶蓉 《社会学研究》2016,(4):145-168,245
"啃老"是转型期家庭领域充满结构性张力和矛盾意向的集中体现。在个体化和矛盾意向视角下,本文选取上海市的访谈案例,通过比较和谐与冲突的两类"啃老"家庭,分析家庭成员的不同认知策略及其对代际关系走向的影响,以此来展示家庭成员在利益、价值、情感方面的互构和张力,讨论传统与现代如何共同塑造当下的中国家庭生活。研究发现,当下中国城市家庭代际关系的自反性并未导致家庭的个体化,相反,代际责任伦理在家庭成员的自反性生涯和协商实践中得以再造。社会转型强化了"亲子一体"的情感结构,让代际互助传统表现出了强大的文化抗逆性。  相似文献   

14.
曹煜玲 《城市》2012,(11):34-37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孝道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子女与父母同住,子女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父母关怀和照顾。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传统观念以及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影响养老需求和养老服务的因素及效应,对构建既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5.
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青少年网络成癌的原因比较复杂,从家庭环境与家庭教育角度探寻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因素,主要表现为缺乏教育,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学等.家长应通过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引导子女正确使用网络、积极改善教育方式、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等方法预防子女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6.
赡养方式的变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程,赡养方式无疑要发生变化。现代社会的竞争非常激烈,常会提到时间、竞争、选择这些生活模式,这将会影响到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其实现代中国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已经有所变化,不再完全受传统束缚,尤其在1949年后妇女走出家庭、家庭革命等以后。在商品社会中,这种关系的变化显得更为剧烈,这就要求我们调整传统的生活方式。当基本的物质需求都能够满足的时候,人们  相似文献   

17.
2008年汶川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导致大量震后重组家庭的出现,亲子代际关系作为家庭关系中的重要部分,对家庭和谐和子代成长等多方面产生影响。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对震后重组家庭成员进行深度访谈,并发现生活照料、情感交流、经济支持、认同感、子代关系、家族因素、重组方式对震后重组家庭亲子代际关系具有影响,并在这几个主范畴中形成了故事线,尝试提出"微观—宏观"震后重组家庭亲子代际关系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上海和兰州两地的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善事父母仍受高度重视,为孩子无限操心的认可度没有孝顺父母的认可度高。虽然经济和社会福利进步对传统代际伦理有所冲击,但青年人的代际支持观念总体上呈现"重老轻小",而非大众舆论中的"孝道衰落"态势。对子女的无限责任伦理消解与现实中子女对父母的工具性依赖增大形成张力,冲击了传统反馈模式实现代内均衡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户籍制度与代际职业流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分析1996年"当代中国生活史和社会变迁"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当代中国家庭背景对职业流动的作用,并对城乡间的制度分割给予特别的关注。研究发现,农民的代际流动率相当高,城市中的社会流动也具有相当的"开放"性。本文认为这种模式是由中国独特的户籍制度造成的。这一制度使得农村中从事非农职业、没有改变户口性质的农民子女还要继续务农;只允许农村中受过很高教育的人获得城市户口。这种状况使以往仅限于城市人口的社会流动研究产生严重的样本选择性偏误。本文的分析对理解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流动过程中的作用、不平等和社会流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亲密有间:两代人话语中的新孝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现代城市家庭的孝道标准已由"顺从"向"尊重"演化,亲子间的互动模式由"奉养无违"转变为"亲密有间"。因此,建基于个体独立和平等关系的新孝道模式有利于代际间的"自立"和形成有"利他"情感的亲密关系。新孝道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孝道要求,即对精神赡养的重视(显亲、悦亲强化),而物质赡养成为辅助性要求(养亲、侍亲弱化),使孝道理念回归到基于对父母的尊敬和真挚的爱而"善待"父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