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曾谦 《江汉论坛》2013,(1):129-133
幽州是北宋和辽金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宋、辽金之间曾就幽州展开了长期的激烈争夺。台湾的陶晋生先生在谈到幽州与北宋之间的关系时,曾这样说道:"北宋朝野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恢复一事的关心,可说已经到了着魔的程度。宋徽宗为了贯彻收复失地的主张,冒险采取了联金灭辽的政  相似文献   

2.
政治象征是政治系统得以顺利运作的必备组件,围绕政治象征展开的争夺是权力生产和再生产以及合法性建构过程中的惯常景象.政治象征之争依其程度深浅可分为三个层次:"器之争"侧重象征的物理形态和工具性质,争夺的是作为权力资源和合法性资源的象征物;"体之争"发生在政治社会的制度和秩序层面,凸显出不同价值系统之间的龃龉和消长;"意之争"是对前两种争夺在认知层面上的反思,与象征之多义性直接相关的理解象征的能力成为争夺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李发 《家庭科技》2006,(5):51-51
10年前,我与林某结为夫妇。婚后,在他的积极主张下我辞职回家,成了家庭妇女。那几年,丈夫的生意红红火火,夫妻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谁料到风云突变,首先是丈夫生意失败,20万元的银行债务无力偿还;紧接着,丈夫与一年轻女人鬼混时被我抓个正着。尽管丈夫向我表白那是他对我的“惟一”一次“不  相似文献   

4.
中国女权的崛起离不开男性的倡导和宣传。然而,男性提倡"女权"的初衷不是出于"男女平等",而是基于三点逻辑思路:第一、国富民强逻辑;第二、自身危机逻辑;第三、男性是女权的捍卫者逻辑。由此,男性便采取策略促使女权崛起。首先,他们会给妇女灌输"权利"意识,激起女性争夺权利的欲望。然后,他们将女权与国民革命相联系,强调女性的责任与义务,用"义务平等"代替"权利平等"。知识女性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回应着男性心中的女权主义,从而忽视了男女之间的性别问题。  相似文献   

5.
歌颂真挚爱情,肯定自然情欲,争取妇女人权,赞美妇女才智,这些在<十日谈>和"三言二拍"中共同表现出来的特征,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一种崭新的、进步的爱情观和妇女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致力于性别文化表征研究,但这一研究在妇女专题博物馆语境下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任何博物馆的展览都是一个建构的事件,一种复杂的意指系统.在分析展品直接意指与含蓄意指的基础上,检查意义的生成、传播和交流,考察妇女专题博物馆语境下的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在文化表征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都通过话语方式卷入了性别意义的争夺.展品正是通过进入话语实践系统而参与了性别意义的争夺,进而深入到社会实践层面.  相似文献   

7.
杞方言黎族传统上妻子结婚后就回到娘家,一直要到怀孕临产才落夫家。这期间夫妻无同居义务,无忠实义务,无固定家庭住所的选择权。学者们对"不落夫家"的看法不一,包括"母系制度遗留说"、"性自由说"、"劳动力补偿说"以及"恋母惧嫁说"等,主要从女性地位、经济、个人情感的视角来解释这一现象,而没有从婚姻的本质来考虑问题,因此多有偏颇。这种习惯法的主要社会功能有三:一是丈夫考察妻子是否有生育的能力;二是妻子控制生育,考察丈夫;三是妻子为自己将来的养老做准备。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由男性"新青年"主办的《妇女杂志》曾在中国妇女解放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虽然他们也讨论妇女求学、就业等问题,但却将更多的篇幅集中于"自由恋爱"和婚姻生育问题,欲以"自由恋爱"和"母性"取代妇女问题的解决的意向极为明显,为此他们提出了包含着个性解放、妇女解放、欲望想象等多重因素的"妇女主义".虽然"妇女主义"已不再局限于民族国家想象.但却依然是一种以男性主体性为根本出发点和立场的对妇女的想象,它与中国现代初期的女权启蒙一样,是一种男性话语对女性乃至女权主义的建构,而不是妇女自己创建和从事的事业.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文学是一种立足于女权主义政治的文学.它以妇女反抗父权、阶级、种族等压迫和抑制的普遍经验为表现对象.女性主义批评家伊·肖瓦尔特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倾向于妇女与精神病症有天然的联系,是一种男权政治策略,指出社会环境才是导致妇女精神病症的主要原因.妇女要想真正拥有话语权利,必须要摧毁"妇女"与"疯狂"之间的既定话语.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3,(9):107-112
在两宋的战争中,女性大量死亡,但她们并非死于主战场,而往往死于围城或逃难途中,或于亡国之际被迫殉国。战败之际,她们不但受到外族士兵的侵凌,而且受到本朝溃兵和乱民的迫害。宋代史家所褒扬的烈女,主要出现在靖康之难时,首先是不惜杀身以保贞节者,其次是曾有救父兄、丈夫、公婆等义举的女子,这类记载中可见男子生命高于女性的观念;当"忠""孝""义"与"节"相矛盾时,对女人来说,"节"仍是高于一切的,于是,值得牺牲的便只有妇女的生命了。靖康之难前,理学家有关妇女贞节观的说教已开始升温,将忠臣与贞女并列,但对当时社会影响还不是很大。靖康之难后,由于大批妇女特别是上层妇女被异族强暴,于是妇女的守贞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理学家的思想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相似文献   

11.
家庭中丈夫对妻子实施暴力 ,极大地侵犯妇女的合法权益 ,严重地侵害妇女的身心健康。对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妇女是法国旧制度时期食物骚乱的领头羊和主力军,这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妇女的性别角色使她们担负起维护家庭生计的重任;妇女在家庭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赋予她们在街区里的"公民"身份;妇女与街区建立起一种亲密的联系,更容易成为街区共识的代表.以妇女为主体的食物骚乱是法国旧制度时期社会调节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了父权主义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食物骚乱赖以产生的社会结构、家庭经济和街区环境不复存在,它逐渐被一种超越街区层面、以男性为主体的新的反抗形式所取代.  相似文献   

13.
元代政府从维护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实行汉法,巩固理学在思想领域内的统治地位,作为其思想意识之一的妇女守节思想在元代得到提倡,并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守节妇女中的典型给予名誉奖励或经济的资助。对元代妇女的守节行为,我们要辩证地去看待。一方面夫死殉节或夫亡守节使许多妇女椅自己的命运牢牢拴系于丈夫之身,做其殉品,或在无奈的孤苦中聊以度日,这是对妇女的极大摧残。另一方面,面对凶恶的罪恶势力,手无缚鸡之力的妇女,除死之外,摆脱不了被凌辱的悲剧,面对一些厌恶之徒的纠缠,守节不嫁也是一种斗争策略。妇女夫亡再嫁并未得到禁止,相反元政府还为妇女的再嫁做了专门的规定,就某时、某地妇女夫亡再嫁甚至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4.
翟传增 《殷都学刊》2009,30(3):103-105
"三从"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妇女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中国古代妇女的"三从"思想这一特殊视角,运用文化批评手段,剖析了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相似文献   

15.
张阳 《中州学刊》2006,(2):87-89
受传统观念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男女两性关系特殊性的影响,"婚内强奸"行为一度被排除于犯罪的范围之外.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角度出发,已婚妇女对丈夫仍然享有性的自由和权利,婚内强奸行为应当在合理的范围内被刑法规制,并且在刑事追诉上宜采用自诉方式.  相似文献   

16.
贞节观念是人类社会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也是一定社会生产和家庭生活方式发展的必然产物。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家族子嗣的兴旺,为了保证其后代的纯种,妻子则必须对丈夫保持绝对的忠贞。所以,所谓贞节观念,实质上就是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父权制个体家庭的一种重要工具,也是封建礼教压迫约束妇女一个很重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郑琪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3):107-109
中国和越南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但自五代时期越南获得独立后,两国之间的战事不断增加,尤以两宋时期为甚。中越战争大体分为维护宗主权的战争、越南对宋朝的侵略战争和宋朝的自卫战争三种。探讨两宋时期中越之间战事的主要特征以及性质,对我们研究、理解国际形势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光荣"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劳动观建构的一种价值观,它在20世纪50年代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之一,是妇女解放的理论依据。文章通过文本分析,梳理了"劳动光荣"话语的建构过程,认为承认家务劳动的社会价值、改善家庭生活、表彰妇女劳模、开展各项政治运动是"劳动光荣"价值观宣传的主要途径。妇女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嵌的特点决定了妇女对劳动的不同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一、汉唐帝国的危机与宋人的忧患意识纵观宋朝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君臣到一般士大夫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根源于汉唐帝国的全面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有三点:一是贵族分立势力的猖獗;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盛;三是汉文化的衰落。它们使宋朝君臣士大夫产生了烦燥、忧虑、恐惧甚至没落的情绪。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三从"被当作妇女的道德规范而解释为妇女服从于男人的卑下地位,继而将服从与现实中的畏妻、尊母等社会现象解释为妇女社会地位的两重性.笔者认为"三从"的主要含义是确定妇女从属身份的制度,其意义在于说明妇女是属于父系家庭的.这种身份制度与其他因素一道,共同构建了性别的等级结构.两重性的提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