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能把客观的道德需要 ,转化成一种稳定的内部驱动力 ,促使人们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可以促使青少年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评判而产生一种内心体验 ,激发起历史责任感和道德追求 ,这是我们今天青少年德育中大有开发潜力的重要资源。一、历史教育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地位由于多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并存 ,决定了社会伦理关系的层次性和复杂性。决定了道德追求的多样性 ,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养成。少数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状态 :人生无目标 ;生活无所谓 ;学…  相似文献   

2.
道德需要与道德行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其影响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流道德价值引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产生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学生道德教育与大学生道德需要和道德生活脱节,从而使大学生道德行为产生了变化,其根源是长期忽视大学生道德需要,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不完善。  相似文献   

4.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必然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变化和道德意识的更新,使得青少年在社会化和道德意识的建构过程中,常常处于道德心理的惶惑和焦虑状态之中。一、青少年道德意识结构的一般规律从青少年个体发生的视角来观察就会发现,在他们道德意识由他律向自律转换的全过程中,清楚地表明了与其身心不断成熟而相适应的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皮亚杰提出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对缓解分离焦虑具有重要作用。在早期的亲子关系建立过程中,家庭抚养者是否能够帮助儿童建立"客体永久性"观念,发展他们对客体恒长性的认知水平,是形成不同类型依恋关系的关键,也影响着个体成年以后的社会行为模式以及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采用沙盘游戏,结合认知疗法,对青少年适应性不良共症焦虑的分析结果表明,亲子双方在依恋关系建立时形成的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会对个体成年后的社会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客体永久性"的认知发展程度是青少年社会化进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领导者的领导能力萌芽于青少年早期阶段。在当代一些西方国家,领导力被视为个体能力培养中的核心部分;在中国实际的少先队工作中,也包含着许多领导力早期培养的因素。领导力旱期发展是领导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连续性的要求,同时体现着终身发展趋势。在领导力发展的影响因素上,领导力特质理论强调先天因素的重要性,而领导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则强调环境对领导力发展的作用。家庭对领导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环境影响领导力特质发展,性别、出生顺序影响领导行为,亲子关系和领导力发展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访谈法"对青少年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研究,进而提出了关于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结合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青少年面临道德困境基于道德判断所作出的道德行为选择进行研究分析,判断其所处的道德阶段,进而辨证地分析、验证其理论,以便更好地指导道德教育,提高青少年道德认知水平,使其能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困境。  相似文献   

8.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少年相比,当代青少年道德观念发展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比如较多关注道德的协调功能而对道德进取性功能注意不够;在与父母关系上更倾向于尊重父母而较少强调个人独立;在中国传统价值与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选择上更多倾向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而对其实质了解不足;在婚姻观念上显得更加开放和包容而对婚姻的社会因素较少考虑;对道德牺牲行为表示尊重和赞赏而较少投入需要更大道德牺牲的行为等,在当代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道德相对主义、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等思想倾向,这些与我们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存在着较大差距,影响青少年健康发展,应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提升青少年教育的社会内涵,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和社会教育,为青少年道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9.
道德健康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发展价值。积极而清晰的价值观从根本上促进个体心理健康;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断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与他人和社会的自觉融合持续提升个体生命意义感;优秀道德品质对发展问题的解决不断促进个体生命成长,增进个体幸福感与完善感。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网络双重人格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人格的定义和结构入手,分析网络双重人格的表现和危害,认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新问题是青少年交际重点转向网络的重要宏观因素,而网络特殊的角色扮演与对现实规则的反动是个体容易产生网络双重人格的关键性微观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则是产生双重人格的主观诱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