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如果没有《〈呐喊〉〈彷徨〉综论》,王富仁在鲁迅研究界也许只能是一名小卒。1982年,更确切地说是在1985年,小卒终于过河了。这一年王富仁在《文学评论》上公布了自己在鲁迅小说研究中所取得的比以前更加完备的重大进展,提出了“《呐喊》、《彷徨》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的命题。为鲁迅研究消得人憔悴的这位现代文学博士,顿时连同他的命题一起,成了鲁研界,甚至是整个文学研究界的热点。热情赞美者有之,斥之为离经叛道者亦有之,更有汪晖、钱理群等人以自己气势磅礴的理论和现代色彩强烈的研究成果宣布了王富仁所惨淡经营的系统的陈旧和浅薄。这位“乡下人”  相似文献   

2.
雪含冰 《社区》2010,(8):23-23
常听人说“人生如棋”这句话,老话套话浑不在意。一天灯下闲坐偶又想起,忽然觉得大有意思。细想这人生果真如棋,而且只有一局.一步走错满盘皆输。你的地盘你做主,你自然就是当仁不让的元帅.你所率领的象、士、车、马、炮,就好像是你人生路上的一些占据重要位置的人物,父母妻儿情人朋友.大抵如此吧。即便是那五个不起眼的小卒,  相似文献   

3.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唯心史观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反动统治阶级所鼓吹的剥削之道、吃入之道。千百年来,这条强盗逻辑,被儒家说成是“天下之通义”,流毒很广,害人颇深。 孔孟这两个儒家鼻祖,是奴隶主阶级在思想界的代言人。他们鄙视劳动,仇视劳动人民,为了维护奴隶制度,扯起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黑旗,作为掩盖奴隶主阶级残酷统治人民的遮羞布。他们挥舞着“天命”、“神授”的黑棒,妄图在劳动人民身上加上一条精神锁鍊:统治阶级是“天生”的“圣人”,是“劳心者”,劳动人民是“天生”的“下愚”,是“劳力者”;“圣人”剥削“下愚”是应该的,“劳心者”压迫“劳力者”是理所当然的。呸!这是那儿来的剥削有理、压迫无罪的骗子哲学、吃人道理?劳动人民才不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论哲学 ,涉及到西方思想中那使“思”成为“逻辑”的决定性的一步 ,正是逻辑的合理运用在“反思”中使哲学的主题凸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最高的智慧” ,是探索其所是的是 ,哲学主题就是寻找“第一原因” ,即本体 (ousia)。哲学作为“本体之学”是要从“是者之为是者”回答“何谓是者”的问题。“这一个”作为第一义的本体内涵 ,启明了希腊人爱智的原始真谛。然而 ,亚氏又把纷繁复杂的“是”和“是者”看成是一个指向终极目标的系统 ,这最终使爱智慧变成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5.
摘要:近年来《鬼吹灯》系列小说广受大众追捧。 《鬼吹灯》系列小说中存在的“他者历史”文本资源是这一小说之所以受到青睐 的重要原因。 “他者历史”创作及叙述主体的“他者性”与“他者历史”本身的经验性、碎片化是这一书写方式的重要特点。对“他 者历史”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他者历史”之所以成为《鬼吹灯》系列小说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探究“他者历史”所具有的深层次 研究价值,全方位地认识“他者历史”的优势与不足,有利于为“他者历史”书写方式在以后创作中的运用提供借鉴,为“他者历 史”书写方式进一步发展完善提供正确导向,为以《鬼吹灯》为代表的盗墓类型小说的创作与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引起主流文学 界对当下文学理论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7.
编辑审稿人员是社会精神产品与科研成果是否合格的质量鉴定者。人们常说“编辑是一种高级创造”,主要是指编辑这一职业所具有的劳动复杂性和高度的社会职责。编辑劳动的创造价值,最集中地体现在编辑人员对稿件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上。审稿者要对一篇稿件进行政治的与学术的综合比较鉴定,这除了审稿者具有较高的“德、才、学”综合素质外,还要求审稿者具有“独具慧眼”的敏锐判断能力。这是编辑工作系统  相似文献   

8.
小卒中的发作虽然来去匆匆,似乎并未造成永久的身体伤害,但它是人体脑血液循环严重异常的表现。希望那些具有脑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及其家属以及关心自身脑血管健康的读者,了解小卒中常见的表现,以便准确识别,及时就诊,从而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9.
一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1)这句子是单句的名词谓语句,“者……者也”是它的基本结构形式。文言的名词谓语句用“者”字引进主语或名词谓语的,一般情况是主语用“者”,谓语就不用“者”,谓语用“者”,主语就不用“者”。本句却是主语、谓语里都用“者”  相似文献   

10.
修辞主体论     
一、修辞主体的概念所谓“修辞的主体”,也就是“修辞者”。说得更明白浅显些,也就是说写者。但是,应该指出的是,“修辞者”与“说写者”严格说来是有区别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说写者’郴是或都能成为“修辞者”的。所谓“修辞”,就是一种力图使达意传情尽可能圆满的语言调配活动。很明显,既然“修辞”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它的目的是要使达意传情尽可能的圆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要说写者作出一番语言调配的努力,并不是任何人不作任何努力都能使达意传情得以圆满的。因此,我们说,只有那些能使自己的达意传清朝着尽可能…  相似文献   

11.
:1 9世纪末美国海外扩张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以海权论者马汉与地缘政治学者亚当斯为代表的扩张主义思想家掀起了向中国传播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建立太平洋文明的思潮 ,并且认为中国是盎格鲁撒克逊文明与斯拉夫文明争夺的舞台 ,“中国是战场”。马汉是“中国威胁”论与“文明冲突”论最早的炮制者。这一扩张思潮为美国政府提出“门户开放”照会作了决策上与舆论上的必不可少的准备。“门户开放”是这一思潮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认为指示代词“这”来源于“者”,王力对此提出质疑;经考察,“这”来源于“者”是有可能的。分析了“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近指代词的可能性。汉语史上曾经出现过“VP者·S”这种语法结构,后来“VP者·S”内部重新分析,“者”由被饰代词转变为作定语的近指代词。  相似文献   

13.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4.
一、前记中国古代典籍,后世经历代经编修人员以主观偏见的解释,为了求通,偶作一字两字的篡改,是常事,如《周书·康王之诰》中的“不成富,不务咎”改为“丕平富,不务咎”,而“务”为“侮”的录笔记音字,前已有清注释者孙诒谦的考证,笔者也作过专题“丕平富”为“不成富”的论例了。这是一般的伪误,另外还有刻版者的手误,或录者的笔误。草字错认,在所难免,这也是一般的常例。而笔者在本篇中所论以为例的伪  相似文献   

15.
存在就是此在,此在就是现在,现在就是共在,而且这种“置放”无人称的“我”,永远也无法偿清对“他者”的债务.因为这债务是原初性的,“他者”比“我”更早到场,始源就是他者.存在之中有存在者,这是比存在论更古老的伦理学.今天的世界需要它.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英国价格和工资变迁的动因,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各家观点个尽相同,争论不断.其中“新人口论”者认为人口因素是中世纪英国价格和工资变迁的动因,人口数量的增减导致价格和工资的波动;但是这一观点却遭到了“货币论”者的反对,“货币论”者认为货币量的增减和货币的贬值才是引起当时价格和工资变迁的根本原因,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这一观点.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史学界对中世纪英国经济社会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人我”关系亦即我与他人或他者的关系这一角度 ,重读孔子和儒家传统有关孝的思想 ,以期重新接近这一观念所蕴含的深刻伦理意义。孝这一观念所强调的是一个作为能够承担责任的伦理主体的我对他人的无可推卸的伦理责任。虽然从表面上看孝仅仅规定我与作为父母的这一特殊他人的特殊关系 ,但是 ,这是我与“第一”他人所发生的“第一”关系。作为我的第一他人的父母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一切他人的“原型”,而我与父母的伦理关系已经是我与其他一切人的伦理关系的“原型”。本文从分析孔子所说的敬开始 ,孔子对孝中之敬的强调表明 ,孝远非某种自然感情 ;敬作为我对他者之敬蕴含着他者的某种“超越”性和我作为我的“主体”性 ,一种“我而为他”的主体性。最后 ,对作为孝的构成部分的“事死如事生”亦即为父母居丧守孝以及祭祀的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湘艳 《社区》2009,(12):48-48
俗话说:“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从医学角度而言,这句话站不住脚,因为大量临床案例表明,人站着说话久了肯定会腰疼。最近,笔者走访一些医院了解到,“久站成病”者并不比“久坐成病”者少,这也是一种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却相当普及的“职业病”。  相似文献   

19.
发端于现象学中的“他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场,它以关注他者的他性、抗拒主体性哲学的消融为特征。“他者”作为一种哲学观场,是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一种反抗;“他者”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对主体性思维的一种扬弃;“他者”作为一种实践的指导原则,强调“区分”与“共在”两种向度;他者观场的核心旨归是尊重生命、善待他者、和解共生。  相似文献   

20.
释“小康”     
“小康”一词出自《礼记·礼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这是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儒家的礼治观,认为禹、汤、文、武、成王、同公,示民有常,是实行礼治的典范。“著义”、“考信”、“著过”、“刑仁”、“讲让”,是“示民”的基本内容和“礼治”的规范要求。实行“礼治”的最终目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