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历史感和现实性的统一,理性与情感的冲突,是白朴金陵怀古词解不开、挣不脱、驱不散的一种情绪。本文试图阐释白朴金陵怀古词反观历史、审视现实、感悟人生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2.
李辉 《阴山学刊》2012,(3):33-37
宋代镇江怀古词不乏名作。北宋润州词多写与私人生活相关的镇江,虽怀古情绪滋生,但词人情怀依旧停留在离情别绪上。南宋镇江怀古词的主题发生了明显变化。因山河破碎,词人常登临多景楼北望中原,借古论今,抒发对国运身世的感怀,但不同时期词人的情绪有着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3.
词史上名篇迭出的金陵怀古词,借怀古以伤今,具有丰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与社会现实意义,并呈现出境界开阔、感慨深沉的苍凉壮美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道咸年间的沈善宝将悲情豪气演绎成一曲曲气骨充盈、豪宕悲慨之歌,实现了女性词在题材范围、词体功能、主体风格美感、情蕴内容乃至创作心态等方面多向度的突破。这种突破带来了女性词的一种时代转型,是女词人独特生活经历与清峻高洁的个性及急骤变化的时代相互交融中孕育的奇葩。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怀古情结主要在读古书、思古人、慕古风三个方面.他有如此之深的怀古情思:一是基于现实的黑暗,其怀古不乏"伤今""讽今"色彩;二是缘于孤独寂寞,其怀古主要是向古人寻求力量,在古人之中寻找知音,即所谓尚友于千古;三是现实不足以安生立命,他必须为自己和他人复活那已逝的"黄唐""羲农""东户"时代,重建精神家园.陶渊明归隐选择田园,是因怀古与田园情结交织的结果,也是诗人想恢复淳真世风与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出的选择.当他真正归之田园、躬耕陇亩时,现实田园与他的理想田园相差太远,他痛苦的思索后为自己构筑了一个理想王国-桃花源.这一理想田园的构建是陶渊明怀古情结、田园情结、躬耕田园的生活实践这三者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怀古题材受经典的影响很深,在诗词怀古经典都已经建立起来的情况下,清初词人仍然对经典在创作上作出自己的回应.无论是利用历史时段的模糊将明朝加入怀古对象,通过群体性唱和以及自我经典化创造新的怀古地点,还是利用大型组词进行怀古形式上的探索,都反映出了清初词人力图超越怀古经典所带来的种种限制,将时代融入怀古题材的努力.这些对经典的反应成为清词之所以实现复兴,建立起自身文学地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的用事寓言词,是由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和他长期郁结的悲愤心态所决定的。对这类词,自不能简单地视为用典词作,或以“掉书袋”斥之。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些用事寓言词,在艺木上的主要特征,是借古讽今和借古喻今,以及借古自况等。  相似文献   

8.
南宋辛派词人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南宋辛派词人登上词坛,其不同于传统词人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式就引起了同时代及后世的关注.20世纪以前,对"辛派"的评论主要以词话、词序及词跋的形式出现,在肯定其独树一帜的同时,多数论者对其"豪而不婉""放而不敛"的弊病予以批评,忽视了辛派在反映现实、解放词体方面的贡献.20世纪以来,更多学者充分肯定了辛派提高词品及其散文化笔法的意义,研究趋于更加全面和客观.  相似文献   

9.
词的都市化--论柳永城市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城市词作为一类独立的题材从柳永词中分离出来,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探讨柳永城市词在内容和艺术上的特征,将其价值定位在题材的拓展和艺术的开创上,以此评判其城市词的文学史地位。  相似文献   

10.
南宋文人穿越千古时空的界限,将人世沧桑、兴衰成败之感,谱成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凄清的怀古词篇。时代背景的不同,咏怀古迹的差异,词人主体的不一,形成同中有异的抒情格调,汇成南宋浩荡激越的怀古情愫。南宋文人诉诸怀古词作的书写,在突出浓厚的主体价值的同时,还渗透着强烈的文人情愫,既有拯救家国的儒家精神,又有隐逸江湖的道家情怀。  相似文献   

11.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是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本文认为,稼轩咏物词在如下三个方面超越了他的前辈,即极大地拓展了咏物词的情志内涵,在具体创作上取“俯瞰式”创作姿态,在表现手法上亦自具特点。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的诗作无论数量还是成就皆远不如词,但在其作品中却可以看出稼轩对诗歌创作的重视,这说明辛弃疾"诗不如词"现象的出现是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原因的.文章结合史料,以稼轩词作为基础,对其"诗不如词"的现象从外因和内因两方面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4.
白朴词集《天籁集》有金陵怀古词11首,其艺术风格以沉郁俊逸见长,突出表现为:底蕴深厚而含蓄蕴藉,情真意切而寄托高远,以及审美视感和抒情空间的广阔。它既继承前人,又有所创新,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代表了同类题材词作在元一代的成就  相似文献   

15.
孙柏楠  ;吴东升 《理论界》2014,(5):125-127
本论文主要论述李清照与辛弃疾词之比较,系统地从三个方面分析:李清照与辛弃疾词不同之处;造成其词不同的原因;李清照与辛弃疾词相同之处。从而更进一步领会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在形式上和内容上的特点,让我们认识词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两种迥异的风格,力求对我们更好地领会和鉴赏宋词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离合词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晶晶 《理论界》2005,(12):195-196
本文根据发生语法学(EmergentGrammar)的观点,从历时的角度出发,结合动态的语言运用,分析了离合词(Asplitword)的性质,即它是一种词化程度不高的特殊的词。分别从词组词化、动宾式(verb-objectphrases)离合词的特殊结构、离合词内部的依赖性,解释了它可离可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探究不同时代具有"怀古"意蕴的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怀古文学主题中似乎隐含着某种文化心理模型,这种文化心理模型制约着怀古文学主题的结构生成方式,同时也揭示了民族文化积淀的心理过程和内在机制,引领着民族精神的返乡.  相似文献   

18.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夜半清风鸣蝉"二句中的"别枝"应释为分开树枝,"半夜"应释为中分夏夜.理由有三其一,从词义上分析,"别"和"半"用的是本义分解、中分;其二,从句义上分析,这样理解,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更加美好;其三,从句子结构上分析,"别"和"半"释为动词,这两句话的对仗才工整,更见作者遣词造句之妙.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诗与史的结合,年代既久远,方式也不一,呈现出咏史、怀古、咏怀和史诗等形态各异的名目。通览古今"咏史"界定诸说可以发现,古人的界定大多针对具体作品对"咏史"或"怀古"进行简单释义,今之研究者均以"歌咏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咏史之最本质特征,咏史和怀古二者之间难以明辨。考察咏史诗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状态和诗人的创作实践,重新审视咏史之"史"的具体内涵和外延之后,以"历史信息载体"为触媒的众多诗歌便汇为一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咏史这一重要诗歌类型。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6,(3):62-69
宋、元时期是《摸鱼儿·晚春》接受历程的初始期,也是此阙经典化的关键一步。宋、元文人,尤其是易代文人在模仿《摸鱼儿·晚春》名句和继承原有思想主题的同时,也对其加以改造和深化,并且在不同时期表现着各自独特的价值。词论对《摸鱼儿·晚春》的批评阐释更是后世研究的基础。《摸鱼儿·晚春》这种经典化的意义所体现出的价值则是将"香草美人"之比兴寄托手法广用于词作中,真正改变了"词为小道"的面貌,使宋词异彩纷呈,离骚传统得以继承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