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化的最终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毛泽东的文化现代化思想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为中国文化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他回答了涉及中国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问题,并且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实践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陈序经是一位西化论者.但他提出全盘西化的主旨是希望中国实现现代化.他之所以不改变"全盘"的提法,主要是担心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折衷主义对中国现代化的危害.同时,他又有强烈的地方视野和浓厚的民族意识.不过他认为民族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对传统文化的维护,相反,他认为民族意识的培养要靠全盘西化,因为全盘西化有助于新的民族意识的产生.只有结合陈序经的地方视野,他的"全盘西化"论才能得到完整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问题,认为未来的中国文化将是现代化与民族性的相结合.在他看来,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或欧化;现代化也不只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类型转变,同时还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思想超出了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局限,为后人思考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4.
在《新事论》中,冯友兰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的文化问题,认为未来的中国文化将是现代化与民族性的相结合。在他看来,现代化并不是西化或欧化;现代化也不只是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类型转变,同时还要保留中国文化的民族性。这种思想超出了全盘西化论、中国文化本位论的局限,为后人思考中西文化关系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而且也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他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做出了新颖独特的四大理论贡献:(一)中国现代化目标──振兴中华论,他是这个口号和目标的最早倡导者。振兴中华论体现了把民族忧患意识和民族复兴意识统一起来的现代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二)中国现代化纲领──三民主义论。其本质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其闪光点在于探索一种趋向于人民主体论的中国现代化模式,以求超越资本主体论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三)中国现代化道路──自主开放论。他是中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首倡者,他要求把对外开放的全面性与独立自主的主体性结合起来;(四)中国现代化文化──综合创新论。他主张走“古今中外、综合创新”的道路,吸收中国传统的母体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之精华,综合创造中国新文化。“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这是20世纪前期、中期、后期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三位巨人和三面旗帜;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继承了孙中山现代化思想精华,扬弃了他的历史局限和思想局限,终于使世纪之交的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关键期、起飞期。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在中国现代化起始阶段,他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对于现代化发展所起的作用.他把中国的现代化置于社会主义基础之上,强调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完成.他建立了一整套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机制和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现代民主政体,并提出了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目的"双百方针".他试图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我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相似文献   

7.
晚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的形势下,对中国的抗战与未来前途作了广泛的文化思考。它包括对五四“伦理革命”的继承与超越,对物质文化在文化转型中的基础地位的发掘,对政治文化中民主制的最新定位以及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讨等多个方面。这些是陈独秀对中国近百年社会转型和他一生革命活动在文化上的历史总结,它在众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作出了可贵的理论贡献,对我们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适两次提出“全盘西化”都有特殊的背景和原因,他并不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他的“全盘西化”实为“全力西化”,是作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手段而非目的。胡适并不是真正的“全盘西化”论者,其文化现代化的思路是通过全力西化的努力,使中西文化充分交融,经过“适者生存”法则的选择,最终建立包含中西文化精华,符合世界现代化潮流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长期落后的农业大国国情出发,对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问题进行了艰辛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他的有关论述成为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由于受到国内外环境的限制,以及中国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发展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失误。对毛泽东在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主要贡献及其失误进行探讨,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论沈从文的现代性文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明白地看到现代化在中国不可避免的趋势,他以西方现代化的合理性与先进性成分作为参照,既从物质文化层面对中国古老的社会制度结构作了全面反省,又从精神文化层面对中国人落后的心理、性格、信仰、追求、习惯、风俗等进行了深刻反思.他注目于中国文化整体的现代性与现代化追求的同时,特别清醒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内在悖论,从而写出了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乡村走向城市,摆脱了落后愚昧与陈腐封闭;另一方面是随着这一过程同时行进的传统社会与乡村文化中美好习性的丧失.沈从文回瞥传统乡村文化的现代性体验,具有极重要的文学史价值:当国人正致力于现代化的呐喊时,沈从文就看到了西方文化中早已成为关注热点的现代化的负面作用,看到了现代性作为一把双刃剑的复杂内涵,提醒人们注意到现代化给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带来的所有困惑与反思.当然,沈从文的回瞥也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但其主要的不是对传统与过去的眷恋,而是对于现代与现实的批判与反抗,因此更具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曾国藩作为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虽然他的思想中存在许多消极落后的成分,但是他所大力提倡的经世致用的学风,以及他所提出的"义理为体,洋务为用"的思想,在客观上对于开启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一般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界定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实际上,“中国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维度,即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建本民族的哲学与社会科学,实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自身的“中国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现代化是两个内涵不完全相同的命题,把二者等同看待是对“中国化”的严重误解和误读,必须在总结以往理论和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予以反思和再释。  相似文献   

13.
在沿海与内地之间:武汉对外开放的非典型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清时期,我国内陆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影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上属“次要性”和“异质性”的沿海城市由传统向近代转型,随着沿海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和沿海城市体系的逐步形成,沿海社会与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与文化的边缘性地位不复存在,开始以一种新型的甚至主流文化的姿态对内地社会文化发生影响。汉口地处内陆又直通海洋,兼有沿海和内陆双重优势的区位格局,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中充当着跳板、桥梁和中间人的角色。其早期现代化介于沿海和内陆之间,亦土亦洋,亦中亦西,传统与现代并存,城市与乡村同处,开放与封闭交织。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是传统中国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以来 ,文学自身在中西文化交融冲突和继承民族本土文学传统的大背景中 ,追求能体现文学“现代性品格”的历史过程。左翼文学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发生 ,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以“左联”为中心的左翼文学思潮与创作 ,形成了新的文学传统和创作模式 ,对解放区文学、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以及当下动态发展的中国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左翼文学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展现出与中国文学现代化追求的复杂而曲折的关系。鲁迅、茅盾和一些对文学艺术本质有着精深把握的左翼理论家、创作家对左翼文学精神的理解及其创作 ,真正代表左翼文学全部内涵的现代文学意识 ,同一度造成当代文学发展之路窄化甚至停滞的极“左”文艺思潮、文学观念有本质区别。论文粗略勾勒了左翼文学精神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整体面貌和文学现代化的影响 ,概括总结了左翼文学精神及其影响下不同时期创作的得失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5.
“救赎论”是以基督教的“原罪”思想为前提的,原罪的思想即罪感文化,是西方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原罪的思想”———这种观点几乎成了人们的常识、共识。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类似于西方文化中的“原罪思想”,这一思想可能就蕴藏在庄子关于“混沌开窍”的寓言之中。各民族关于原罪的思想,可能正是自己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巨大的精神文化资源。正在走向现代化的中国,迫切需要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原罪思想”。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当代文学”,从文化、语言、民族的统一性来考察,应由三个“板块”构成:大陆文学、台湾文学、香港与澳门文学。这正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三个“板块”相续接。近年来有三种研究倾向不利于把握“当代文学”的根本特征与历史定位,研究失去了历史感。“当代文学”这一文学时段,是五四启蒙精神与五四新文学传统从消解到复归、文学现代化进程从阻断到续接的一个文学时段,文学史在这里走了一条“之”字形的路。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简称“三大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熔铸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之中。“三大文化”各有其生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三大文化”也各有其价值边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孕育着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信念,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明的基因。革命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价值引领,新民主主义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文化发展方向,革命精神谱系则塑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品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与以往的任何悲剧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马克思是从现代社会的社会矛盾及其最终解决矛盾这个意义上提出和思考现代悲剧观念问题的,把社会主义目标作为历史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一目标暂时不可实现,现代悲剧观念就是对这一冲突的艺术表现。马克思的现代悲剧观念具有深刻的悲剧人文主义对于当代社会确立理想、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中的社会主义目标(西方学者称之为乌托邦)是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核心理念。由于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由“乡愁乌托邦”和“红色乌托邦”构成的双螺旋结构成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结构,这一情感结构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其中的辩证张力成为中国人民在苦难深重的现代化过程中得以支撑情感和心灵,在绝望中保持希望,在失败中顽强前行的文化力量和情感支柱。这也是文艺学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具有强大力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反封建的基础上,现代西方社会形成了自由主义、主体主义、个体主义的资产阶级核心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影响、作用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和”精神、集体主义、实事求是,已成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现代化就有了一个“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会得到全世界的尊重、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