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艳春 《理论界》2007,(7):24-25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构建方式或实现途径。本文旨在探讨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法治自身的体系完善对和谐社会的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2.
宁金和 《天府新论》2005,(Z1):141-143
法治不仅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以法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策有其必然性.为了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不仅要有完备的法律体系,还要进一步完善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对现行的司法体制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3.
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中外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对此进行了不懈地探索,提出了许多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并作了生动地描述,有的还进行了伟大的试验。在今天,中国共产党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定为自己现实的奋斗目标,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先进的文化、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完善的政治体制为基础,也必须以法治为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4.
法治现代化与法治精神具有依存性、统一性和互动性.法治精神是法治现代化的必备要素,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必须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缺乏法治精神,无论制度如何完善,都不可能是成熟的法治社会.而且,法治现代化建构的路径是一条从法治精神到法治社会,再从法治社会到和谐社会的路径.和谐社会作为高层次的法治社会,作为法治现代化进程中的理想社会,同样需要以法治精神为基石.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谐”与“法治”密不可分,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要构建一个法治社会,而构建法治社会之前提则又在于培育法治精神,因为没有法治精神的法治社会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法制社会,根本没有和谐可言。  相似文献   

6.
法治:和谐社会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旨,是追求社会正义。而社会正义恰恰是现代法治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法治所追求的社会正义,就是要实现社会的安全、平等和自由三大基本要素。实现了这三大要素,和谐社会也就成为我们身边的现实了。所以,健全的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蔡青荣 《河北学刊》2007,27(4):213-216
法治与和谐社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者都注重均衡地保障社会各阶层和个体的权利,限制公共权力,使二者在法律的规范下达致和谐运行;和谐社会的形成与法的形成一样,是社会各阶层利益妥协的结果,自由是法治的本质,应培养公民的自治能力,不应仅靠立法来推进法治;法治与和谐都不是完美的,但解决冲突的机制却使社会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8.
李琪 《南方论刊》2007,3(9):19-20
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呈现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面对日益复杂的新问题和社会风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新阶段,中央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的历史任务。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内涵、基本特征及其与法律的关系,以及充分发挥法律在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论构建和谐社会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法治与德治的结合作用尤为突出。充分认识法治与德治的交互作用规律,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寻找法治与德治的完美结合之路,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和谐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最佳的运行模式,法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手段。青海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特殊性问题。青海构建和谐社会法治保障体系,应当需要两个层面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这种和谐的状态是需要法治秩序来加以保障和协调的。法治秩序是和谐社会的根基,发挥着有效协调利益冲突、保障公民权利、维护公平正义等重要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的法治根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法治,法治的发展进程与对法治的精神或根基的理解有关。在人类步入法制社会以来,有关法治的精神或根基有两种基本观念,即以权利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和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从两种观念的存在基础及基本观点看,以义务权利(或社会权利)为中心的整体主义不仅符合现今法的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转变以权利为中心的法律观念。  相似文献   

13.
私法以其对权利事实的私法配置,决定了它与社会特别是法治社会的内在联系,即私法不仅揭示着其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属性,而且也以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价值决定着社会法治的发展取向。现代法治社会,以对社会关系的私法调整为其首要条件,法治社会的前提和基本内容是私法之治,没有私法和以私法为核心并体现私法价值的国家法治结构,也就不是现代意义的法治和法治社会。所以,我国在实现市场经济和建立现代法治社会的进程中,特别是在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社会条件下,应当特别强调和突出加强私法建设和私法之治的意义,着力培养和树立人们的私法意识和私法之治的观念,以私法的价值观认识社会与社会法治,从而为我国的法治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仁爱礼让的和谐世界,它以经济建设为物质基础,以法治建设为制度保障,以文化建设为精神支撑,以可持续生存、发展、健康、和谐为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应当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将法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同倡并举,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而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法治的实施,本文分析了法律制度达成自身和谐与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障作用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加紧完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法治为基础,而只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保证法治的实施,本文分析了法律制度达成自身和谐与发挥法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保障作用的关系,并进一步指出加紧完善法律制度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管理创新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建设的推手,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如何确立同法治之间的关系,不但决定着社会管理的成效,也决定着法治国家建设的成败。法治是目标还是手段,社会管理创新是依法还是依权,是限权还是治民,谁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如何面对社会组织和社会权力,人的素质对社会管理的影响等都是社会管理创新中亟须研究的理论问题,只有在这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取得共识,社会管理创新才会产生真正的实效,才会延续其生命力而不至于成为运动式治理中的匆匆过客。  相似文献   

18.
德治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弘扬的,对于当前的道德定位问题实际上需要解答德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而且要辨析当前中国社会环境下推行"德治",是一种道德的教化,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治。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上看,法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法律作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体现,法治的最终根本目的是要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目前我国已经形成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项社会行为与活动几乎都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但是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存在诸多的行为是难以通过法治予以规制,需要从社会道德的角度进行规范,然而道德的规范是一种内在的约束,从当今民众的社会信仰的现状上看,社会主义道德体系难以有效的规范一些社会现象,如碰瓷、故意摔倒老人的讹诈、公路散落物品被村民哄抢等。因此在法治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对道德治理进行准确的定位,真正发挥与弘扬道德在规范与约束民众行为的作用,道德治理社会是否具有可操作性等,对法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和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对此作过诸多非常有价值的探讨。然而,关于和谐社会中的法治和谐却鲜有人提及,我们认为对该问题的忽视在研究和谐社会与法治的关系上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必然不利于促成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我们从和谐社会中法治和谐的涵义、我国法治和谐存在的问题、法治和谐的实现路径等方面对设定的命题进行了系统探讨。认为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必须通过饱和法律规范的总量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建构法治内部之理性关系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深化法治的社会功能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强化法治信仰而实现法治和谐;通过提升法治的国际地位而实现法治和谐。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的法治建构必须以人本法律观为其哲学基础,以法律制度为其骨架,并通过完善与健全的法律全面规范起社会生产与生活的行为秩序。但是,和谐社会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论法律制度如何完善也难以避免各种社会纷争与冲突,因此为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必须构建司法和谐运转的制度,最大程度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