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王杰 《生存》2020,(3):0215-0215
乡村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决定乡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影响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文章对乡村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的策略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以期通过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以满足乡村教师成长的需求,提升职业幸福感,以鼓励乡村教师真正扎根乡村教育,促乡村教育事业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楼天宇 《社科纵横》2013,(5):135-137
苏轼在其独特的生命历程中形成了自己鲜明、丰厚的人生哲学。苏轼给后人留下的,除了政治业绩和诗词歌赋,还有可供效仿的人生态度和可供思索的人文精神。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自尊自信的人格魅力,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是苏轼留给后世的巨大精神财富,对提升现代人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开发养老地产对于适应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和提高居民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养老地产不能直接作用于居民的幸福感,而是通过中间因素对养老居民的心理感受施加影响,进而促进养老居民幸福感的改善。对于影响养老居民幸福感的中间因素,养老地产开发商可以通过所提供的设施、经济帮助及服务对其施加影响,以满足养老居民的物质和心理精神的需求,进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在争取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养老地产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成本和服务,有效的养老地产模式是各司其职的分离或聚集模式。  相似文献   

4.
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我”对德行提升后的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 ,没有了“自我”从内向外 ,推己及人、推人及物的关怀和移情 ,德育将无法存在。德育对个体的意义 ,无不着眼于自我精神的完满 ,人生境界的升华 ;对社会整体来讲 ,其着眼点在于从意识形态的层面上 ,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最大的民生态度调查——“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绝对收入、相对收入以及收入不平等等相关变量是解释“收入—幸福之谜”的重要因素。但相比之下,幸福感作为一个主观变量,更关键的是其会受到个体对环境变化预期的影响,即预期收入(而非总体收入或绝对收入)是影响和决定中国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预期收入越高,其减少“很不幸福”“不幸福”和“一般”概率的可能性就越大。无论对居民总体、还是不同异质性群体而言,该结论均较为稳健。机制分析发现,增强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提升国民的预期收入,能有效克服“收入—幸福之谜”效应。为此,应提倡政府不断强化预期管理,弘扬和践行“中国梦”精神,增强国民自信和理想信念,提高社会预期和经济预期。  相似文献   

6.
张立新 《社科纵横》2013,(6):170-172
自我同一性、幸福感是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两大主题,本研究采用自我同一性地位问卷和Carol Ryff的心理幸福感量表对1331名大一到大四的学生进行测量分析,发现:自我同一性各尺度得分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各因子显著相关;自我同一性各地位分别与心理幸福感及不同因子曾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自我同一性各尺度的高、中、低分组与心理幸福感总分存在着显著差异,且高分者幸福感高,低分者幸福感低;不同的同一性地位的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幸福感;自我同一性各尺度与地位对心理幸福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理论假设.已有研究证实,目标的意义性、目标内容、制定目标的语义表达方式、实现目标可用资源与元认知策略以及目标制定者的道德品质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相关.亲密性目标、精神类目标、再造力目标有助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而能量型目标则易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正向的语义表达方式有助于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可利用资源越多,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进而越能有效提升主观幸福感水平;元认识策略的合理性及阶段目标完成后及时的正向强化,可保持目标活动的新鲜性、意义感、趣味性,从而促进目标的实现.目标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在领域、时程、方法和理论假设等方面还需要强化.  相似文献   

8.
将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8年个体数据和相应所属省份的部分宏观经济、环境数据相匹配,借助有序Probit回归,就环境规制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研究表明:增强环境规制,可直接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且具有较长期效应;环境规制可以通过改善居民健康状况间接增强居民幸福感;区别不同群体居民,环境规制对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增强环境规制更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低社会地位群体和东部地区居民的幸福感;环境规制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相较门槛值,环境规制力度仍有较大的强化空间。  相似文献   

9.
王鹏  陈必华 《探求》2013,(4):103-107
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幸福"与个体的生存境遇、获取幸福的过程以及伦理道德规范三个要素密切相关。对于当代都市青年而言,其幸福感主要来源于这三个要素的有效整合。它们不仅构建了当代都市青年幸福感形成的现实维度、时间维度与价值维度,而且在更深的层次上影响着青年群体对"幸福"的感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经济转型既包括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变革,也包括价 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层面的文化转型。后一重变革的核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和新的理想人 格的重建。而新的理想人格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的自我超越本性的发展.所谓人的自 我超越,是指人对自身存在的限制、现状、现实和有限性的超越和突破。这种自我超越是人区 别于动物的本质特性,在某种意义上人是自我超越的存在物。人的超越性是由内在关联的三 个因素决定的,这即是人之存在的限制性、人的实践能力和人的自我意识.换言之,人的实践 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长表现为人对自身存在的诸方面限制性的超越,特别是对人的个体存在 的限制性、人的物质活动的限制性和人的存在时空的限制性的超越与突破,由此人的超越性 在三个基本维度上展开,即个体-人类维度、物质活动-精神活动维度、物质存在时空—社会 存在时空维度。在这三种维度上生成的自我超越性理想人格正是中国社会转型期所需要的理 想人格形象,是“新人”和“新社会”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快乐新论     
曹剑波 《唐都学刊》2002,18(1):23-25
快乐是由欲求引起的心理的适应性、和谐性、不相矛盾性 ,是各种欲求的综合平衡 ,是意志力的顺畅 ;欲求是快乐之源也是痛苦之源 ,欲求越多快乐会越多 ,痛苦也越多 ;肉体快乐是一种肉体自由 ,精神快乐是一种精神自由。由于精神自由受时空、客观条件限制远小于肉体自由 ,所以精神快乐的种类、范围、程度远大于肉体快乐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亚里士多德适度的伦理观角度探讨幸福,认为幸福就是适度,就是面对痛苦、超越痛苦,享受必要的快乐,适当享受快乐而不沉溺,并且适当地控制欲望使其成为人生的动力。适度的幸福观对于人生中的痛苦、快乐和欲望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黄嘉文 《社会》2013,33(5):181-203
本文基于幸福研究的社会经济视角,通过引入收入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将教育程度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也称教育回报效应),并分析它们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对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程度与城市居民幸福感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拥有中专、高中和大学以上学历的个体是最幸福的。在不同的空间条件下,无论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还是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教育回报对城市居民幸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教育回报在高等教育扩招前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高等教育扩招后,这种影响效应则变得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倪思然  常瀚文 《创新》2012,6(6):108-110,128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不仅是伟大的诗圣,而且在小说创作中取得了显赫的艺术成就。通过剖析普希金在小说中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可以从其作品所体现的善恶观、爱情婚姻观和幸福观三方面洞察作家追求个性自由独立,彰显崇高人性理想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Despite the enormous growth in happiness research in recent decades, there remains a lack of consistency in the use of the terms happiness, satisfaction, contentment and well‐being.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for a sociologically grounded distinction between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that defines the former as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latter as positive reflection. Contentment is therefore understood as a fulfilling relationship with the self and society (to borrow from G.H. Mead's terminology) and happiness involves pleasurable experiences. There is a history of similar distinctions in philosophy and psychoanalysis, but much of the contemporary discourse fail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definitions of happiness. This article will argue that happiness and contentment ought not to be treated as competing approaches to the good life, but as complimentary form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Further, I argue that the current interest in happiness can be linked to larger culture shifts involving neoliberalism and individualism.  相似文献   

16.
为回应有关中国国民幸福感的争论,并评估过去10年宏观经济和政策变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分析了近10年国民幸福感的变化趋势。研究基于5个时点、44,166个样本,发现中国国民幸福感在过去10年内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不同政治身份、户口类型、年龄、收入、婚姻状况、民族等群体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经济增长可能是幸福感提升的动力;如果经济收缩,那么幸福感也可能随之下降。要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尚需对幸福感进行更多、更细致的追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方玉 《唐都学刊》2006,22(2):36-39
道德价值是道德本质的真正体现,对于元伦理、规范伦理、美德伦理具有根本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现代伦理学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于道德价值的忽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伦理学的发展与社会道德的进步。建构起公正与幸福的道德价值,可以生成内在的激励机制,促进个体道德的提升、增强规范伦理的有效性,可以促成元伦理、规范伦理、美德伦理的统一。人类为实现幸福的公正而制定的规范才是真正的道德规范,人类为实现公正的幸福而完善的德性才是真正的美德。  相似文献   

18.
王广州  王军 《社会》2013,33(6):139-160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是“家本位”,测量家庭幸福感在中国具有特殊意义。为克服家庭幸福感测量中存在的自评异质性问题,本文采用全国范围有代表性的概率样本调查数据,引入“测量锚点”和“等比例方法”对家庭幸福感评分进行标准化,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家庭幸福感自评异质性的影响因素以及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量的评分差异,从而揭示以往主观评价变量非标准化测量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以社区融合状况对居民家庭幸福感的影响为例,通过分层线性回归模型比较了家庭幸福感标准化与非标准化测量在研究结论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Humans experience emotional benefits from engaging in prosocial behavior. The current work investigate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from giving to others in early childhood. In three studies with 5-year-olds (N = 144), we find that young children are happier from giving resources to others than from receiving resources for themselves (Study 1) and investigate when children are most happy from giving. In Study 2, children were happier when they could see the beneficiary's positive reaction, suggesting that empathizing with the beneficiary's positive emotion contributes to happines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vicarious-joy). In Study 3, children were happier after they gave resources than when they watched someone else give resources, indicating that being responsible for prosocial action contributes to children's happines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warm-glow). These results provide a critical step toward understanding when children experience happiness from giving and a foundation for investigating happiness as a mechanism supporting early prosociality.  相似文献   

20.
欲、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充足且必要的五要素。欲是幸福实现的动力要素、负相关要素 :有欲望 ,才可能有幸福 ,但欲望越大 ,幸福越难实现 ;才、力、命、德是幸福实现的非动力要素、正相关要素 :才越高、力越大、命越好、德越优 ,幸福越容易实现 ;只有欲与才、力、命、德相一致 ,幸福才能完美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