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如何判断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和确定我国应对危机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有效应对美债危机 美国的债务危机和国家主权信用评级降低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全球的连锁反应,金融市场动荡,股市遭受冲击波,一系列的震荡给全球经济蒙上一层阴影。作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债务危机的升级也对我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放缓.面对复杂多交的外部环境,转型升级成为中小工业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走出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债开创历史新高,其债务危机向纵深演进,导致世界经济格局逐渐改变,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日渐凸显。然而,当前我国抵御海外经济风险的能力增强,只要未雨绸缪,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这场“危机”也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5.
社会突发事件越来越多,使危机管理成为管理学的重要问题。从过程角度出发,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危机预测,危机识别,危机估计,危机应对,危机监控五个基本过程,文章具体探讨了其中的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在这场大考中,我们展现出了应对危机的强大能力,也暴露出了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近年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重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从实践看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制度性的不足。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造成国际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使得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市场和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大,如何加强银行的内部管理、有效控制风险,使我国银行灵活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变得尤为重要。银行的内部控制,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  相似文献   

8.
正一、民族地区民众在应对公共安全危机中存在的问题(一)民众公共安全危机意识薄弱2008年至今,民族地区已发生重大公共安全危机事件13起,仅2014年上半年在新疆地区就发生公共危机安全事件4起,从发生频率来看,民众对于民族地区各种潜在的公共安全危机认识不足。我国民族地区民众公共安全危机意识薄弱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对公共安全危机爆发的征兆不够敏感。首先以拉萨"3·14"事件为例,早在2008年1月4日,达赖集团下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毫无争议地采取了积极的扩张政策,使世界经济避免在短期内"二次探底"。近期我国外汇储备刷新纪录、银行贷款大幅增加等迹象表明,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助推通货膨胀的一股暗潮。这将导致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难度加大、股票市场风险加快积聚等问题,而国家外汇储备增长过快是重要推动因素。建议国家层面采取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外汇储备增长等措施,地方层面采取积极应对流动性过剩引发的通货膨胀预期、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等措施,以应对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奋力作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战胜了汶川地震等重大自  相似文献   

11.
国际金融危机就业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分别利用2007年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和引入非线性因子的局部非线性投入产出模型,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为直接的出口、投资角度出发,测算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影响。测算结果显示:在最近一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是逐步加剧的;重点行业影响较为集中;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及时准确,刺激经济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时,非线性就业弹性能够更准确的反应行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其引入投入产出经典模型能使模型更好地反映真实经济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的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宏  李远远  官冰 《统计研究》2012,29(1):49-54
 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美国作为中国最大的单国贸易伙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多。美国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必然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危害。本文基于全球化这一背景,从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途径入手,构建包含宏观经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微观企业层面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以美国为例,利用1998年二季度至2008年四季度数据,选取部分宏观经济层面的指标,对这一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中国国际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预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The late-2000s financial crisis stressed th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financial system as a network of countries, where cross-border financial linkages play a fundamental role in the spread of systemic risks. Financial network models, which take into account the complex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countries, seem to be an appropriate tool in this context. To improve the statistical performance of financial network models, we propose to generate them by means of multivariate graphical models. We then introduce Bayesian graphical models, which can take model uncertainty into account, and dynamic Bayesian graphical models, which provide a convenient framework to model temporal cross-border data, decomposing the model into autoregressive and contemporaneous networks. The article shows ho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oposed models to the 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locational banking statistics allows the identification of four distinct groups of countries, that can be considered central in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相似文献   

14.
金融市场间流动性出现高协同运动是发生危机传染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针对流动性动态联动效应的研究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基于中国金融市场数据测算了2003-2018年间我国股市、债市流动性,并对Colacito等(2011)的混频数据抽样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DCC-MIDAS)进行了扩展,同时从金融周期视角出发,运用扩展后的模型考察了经济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区间内对于流动性波动率和相关性是否存在不同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单因子混频模型,引入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多因子混频模型可以更好地捕捉我国股债两市相关性的动态变化;同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提高会降低股债两市流动性的正相关性,但这一作用效果会在金融周期的拐点处转为加强两者的正相关性。本文不仅为讨论股债两市联动效应提供了流动性的新视角,也为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到目前为止,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影响力进行系统性测评的指标体系还没有形成。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证券投资调查数据库公布的全球双边证券投资头寸数据编制了2017年6月“国家(地区)×国家(地区)”形式的全球证券投资头寸表,并以该表的数据为基础模拟了全球证券投资网络。然后采用社会网络与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编制了金融影响力指数,系统考察了中国在全球证券市场的直接与潜在金融影响力。研究发现:全球证券交易以美国、卢森堡、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为中心,中国金融影响力在全球排名第17位,尚未进入全球证券决策的核心,但已经成为全球证券市场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央行应对银行挤兑,卖出储备干预外汇市场维持固定汇率的理论模型,提出货币国际化、金融稳定和外汇储备需求规模变动的实证检验假设,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数据回归发现,与外汇储备的进口交易需求相比,当前金融稳定动机更能解释处于动态转变过程中的外汇储备规模需求;一国货币国际化程度越高,出于金融稳定动机的储备规模需求越小;非国际货币发行国储备规模在1993-2001年经历了从进口交易需求到金融稳定需求的转型;国际货币发行国储备规模则主要由金融稳定因素驱动。金融危机前后,外汇储备规模变动的金融稳定驱动因素更加明显。因此,适度规模外汇储备有助于金融稳定,金融稳定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增长有助于顺利实施货币国际化进程。而货币高度国际化后,将会逐步减少外汇储备的金融稳定需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建立两部门模型,本文首先分析在租金分配的所有制偏好和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特征下,我国金融规模扩张和金融效率提升对不同部门的资本形成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影响,进而探讨金融约束政策下金融发展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接着以2000-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金融规模扩张和金融效率提高对我国经济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张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不显著,金融效率提高对经济效率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于雪 《统计研究》2011,28(6):16-21
 内容提要: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主要指标,是研究分析收入分配状况,制定金融宏观政策的重要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后各国都加强了对居民金融资产的调查和研究。本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居民金融资产存量表的统计数据,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的总量和结构变化情况,并通过国际比较指出了我国居民金融资产面临的新问题,提出改善我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振  臧日宏 《统计研究》2016,33(12):67-73
运用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基于因果推断的分析框架,采用倾向分值匹配法研究了收入风险、金融教育对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入越稳定,家庭开展金融教育的概率越高;金融教育显著提高了家庭的金融市场参与;按收入风险将样本分组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且金融教育对不同家庭金融市场参与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在对家庭收入稳定性分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增加金融教育的供给,提升家庭整体的金融教育水平,有利于提高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度,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进而改善家庭金融福利。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梳理了我国金融业分类的演化,借鉴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体系(ISIC4.0)、新加坡金融业分类和我国香港金融业分类的基础上,对我国2011年公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11)》中金融业的分类提出了改进建议;其次,基于改进的金融业分类条件下,分析我国季度金融业增加值计算方法的缺陷,提出了比重模型和回归模型来改进计算方法;最后,利用2008普查年度某地区金融业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两个模型的计算结果均较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