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口才训练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加强口才训练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语文教学的目标:口才训练不容忽视中专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任务应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长期以来,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教师们并非不知道口才交际能力对于学生将来踏上社会后的再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迫于统考压力或其它方面原因,往往还是引导学生抠字句背解释,而把许多方面能力的训练挤出了语文教学课堂。现在,随着深化中专语文教学改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应作为语文教学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
多渎多写是我国千百年来教学语文的传统经验,一向被认为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或原则。可是,近年来,由于研究语文教学的现代化、科学化,多读多写所受到的非议便多起来了。有的认为:多读多写虽然“是有效的,但它是不科学的”。这种传统经验,可以用来鼓励学生勤奋学习,却不能用以  相似文献   

3.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说明文的读写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说明文的读写能力。说明文是常见常用的文体之一,如何加强说明文的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张寿康教授一九七九年秋就曾撰文希望大家研究“什么是说明文。说明文包括哪些类型……”(《中学语文教学》创刊号《说明文略说》)叶苍岑教授去秋也撰文说:“说明文究竟有多少种呢?应当怎样分类呢?我们还没有讨论过。有些同志曾发表一些意见,把说明文分成若干类,许多读者却不满意。”(《语文教学通讯》1982年第8期《常见的几种说明文》)理论上讨论不够,看法不一致,难免引起教学实践上的混乱。关于说明文的概念和分类,确有讨论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训学生的能力。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则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的训练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对此 ,笔者通过调研 ,归纳了几个方面的探索。一、培训学生的自学能力。培训学生自学能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早已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然而 ,在语文教育实践中 ,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收效却仍然不甚明显。这种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及其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 ,确实值得深思。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 ?我认为应当注意 :1.预习能力的培养。预习 ,就是学…  相似文献   

5.
语文如阿效?它有法却无定法。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依据语文的本身特点而定.它虽然和其它学科一样,在教学上有一个共性,即“抓双基”的要求,但在教学手段上更应重视其个性,应着眼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语文的“听”、“读”能力较“说”、“写”能力要易于培养一些。前者,外界的条件能起相当大的作用,学生能通过外界的条件获得易于“说写”能力的初级能力,但、也不能忽视这初级能力,因为它是“说写”能力培养的前提,学生通过大量的“听读”能获得一种“语感”,这种“语感”就是“说写”能力的基础。后者,即…  相似文献   

6.
英语阅读刍议黄承球高等学校专业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听、说、读、写、译五会。读,是指阅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认为读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因此,不舍得花大的力气去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由于阅读能力培养不起来,就影响到听、说、写能力的提高,从...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必须克服重“文”轻“语”,抓“文”弃“语”的偏颇现象,把听、说、读、写当成一个整体,一齐抓起来.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地规定了中学生"说"的要求:"讲述风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说话要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学生"说"的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主的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浅谈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朱军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四大能力,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是,长期以来,“读”和“写”往往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听”、“说”能力的培养却不被重视,究其缘由,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受传统的观念影响...  相似文献   

10.
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侧重点,或者说核心,应该是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学,正是思维训练的一个必要而有效的途径,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本身的特点,并由此出发,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叶圣陶先生曾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种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这就是说,语文课是要教会学生听语、说语、读文、写文(这里的“文”,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语文”,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一封书简中解释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①。叶老的话,不仅解释了“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而且阐明了“语”和“文”的内在关系。既然“文本于语,不可偏指”,就必须“合言”,即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其实,这里的“合言”,并不单指“语文”的称谓,它内含着“听、说、读、写”的完整意义。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语文能力的整体性进行探讨。首先,语文能力的整体性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辩证统一上。听、说、读、写各具特性…  相似文献   

12.
《水浒》究竟写了些什么?传统的说法是写农民起义的.近年来有人说是写市民起义或市民斗争的,也有人既反对“农民起义”说,也不同意“市民起义”说.我以为,要确定《水浒》究竟是写了什么,需从以下几个问题来考察,即:(一)梁山这支义军首领的组成成份;(二)义军的纲领、口号;(三)义军的活动场所和范围;(四)义军的斗争对象;(五)义军的其它行动.而这几个问题是互相联系着的,把它们弄清楚了,《水浒》究竟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昭然若揭了.  相似文献   

13.
从理论上阐明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重新认识交际能力培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涵义,从而摸索出以语篇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学科的名称,是随着语文科的建设与发展逐步演变而来的."语文"是汉语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合称.语文能力的整体性体现在听、说、读、写的辩证统一上.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必须强化听、说、读、写的整体训练.  相似文献   

15.
第二外语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它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要求是什么?这是多年来议论的问题。有的人认为,高校二外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打好基础,单纯搞“一会”训练是不行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阅读外文文献的本领,基础阶段的时间要缩短,以便腾出更多的时间阅读专业文章;还有一些人认为,由  相似文献   

16.
语文科教材是由内容各异的一篇篇文章组成的,其系统性科学性不十分严密,人们对语文科的性质的认识不一致,因此对语文科教学的任务也有不同的理解。 (一) 对语文科的教学任务的不同理解对语文科教学的任务问题,至今仍是个有争议的问题。有人认为,语文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教会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即单一任务论;有人认为,语文科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与运用语文这个社会交际思想和学习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并通过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发展学生的人格个性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构建学生的审美意识。顺应市场经济的社会需要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更加明确。语文素质的内涵 ,应该说是十分丰富的 ,它包括思想品德 ,语文情趣 ,语言交际应用能力以及语言交际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多个方面。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其中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应用能力 ,即听、说、读、写能力是三大教学任务之一。同时 ,听、说、读、写能力也是促使学生掌握和运用一切知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科学的系统工程。它明显地体现着科学性、系统性的特征。因为,就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言,它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就其内容说,并非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包括立场、观点、方法,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情操……也就是说,它有自己的体系;就语文教学的实际说,它是多要求(比如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和  相似文献   

19.
语篇教学是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篇意识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受以前以词句训练为主的对话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不同体裁的语篇,有人过于侧重于语篇导人的炫目,  相似文献   

20.
在彝语(主要指彝语北部方言)里有八个引述代词和一个引述动词。二者相互联用,构成一种特殊的引述语句。这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罕见的、独具特色的一种语法现象。目前,人们对这种引述代词和引述动词的认识尚未统一,使用也不一致。如象有人认为这种引述代词属第一人称代词,有人认为是第三人称代词;有的书刊将这种引述词参与的引述语句作为直接引述语而加上引号,有的书刊则将它作为间接引述语而不加引号;有人说这套引述人称代词将要被相应的其他人称代词所代替,有人说不能代替。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上造成混乱,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就此语法现象的性质、规律及使用问题等方面作些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