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会见记事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羊年春节到来之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并设宴招待了30位长期在我国工作的外国老专家及家属。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温家宝、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等也参加了会见。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家庭的聚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老专家、全国政协常委爱泼斯坦同志因病于5月26日11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爱泼斯坦病重住院期间,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万学远、副局长张建国到医院看望爱老并转达温家宝总理对爱老及家属的问候。爱泼斯坦生前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这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概括。1915年,爱泼斯坦出生于波兰华沙一个犹太人家庭,两岁时,他随父母来到中国。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京津泰晤士报》社工作,开始了记者生涯,见证了20世纪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  相似文献   

3.
国际著名记者、老专家爱泼斯坦生前曾经说过;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确实,这可以说是爱泼斯坦一生的写照。爱泼斯坦出生于渡兰,2岁时,就随父母来到中国。他的童年生活有三四年(1917-1920)都是在我国北方城市哈尔滨度过的。(图①)1919年,幼年爱泼斯坦与母亲在哈尔滨)1944年,爱泼斯坦作为美国记者参加中外记者团,突破国民党重重防线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在几个月的采访中,他访问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深入晋西北根据地接触了大量抗日军民。(图②身着八路军军装的爱泼斯坦1944年在延安…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18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长期参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外国老专家及他们的亲属,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各位老专家、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的亲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 人民大会堂东大厅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有20多位外国老专家参加了座谈会。爱泼斯坦等3位专家先后发言。温家宝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温家宝说,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在节日来临之际,与大家欢聚一堂,感到由衷的高兴。为了中国人民的解  相似文献   

5.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6.
爱泼斯坦曾说:“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中国是我的家,我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形成了我的世界观。”这就是爱泼斯坦对自己一生经历的高度科学的概括。爱泼斯坦出生几个月就随他从事革命活动的父母流浪到日本,然后就来到中国,从此和中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爱泼斯坦15岁时在天津一家英文报社开始了他的记者生涯。作为新闻记者,爱泼斯坦几乎经历了20世纪中国的整个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华大地上发生的所有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他曾经与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有过面对面的接触与合作,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结下了真挚的情谊。最为可贵的是,他用自己的笔书写历史,向世界客观介绍在中国大地所发生的一切,他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作为外国专家和新闻记者,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做出重要贡献,他是外国专家的楷模,新闻记者的榜样。爱泼斯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著名的新闻记者、作家,而且也是长期以传播中国为己任的中国特别公民和优秀共产党员。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派和平景象,在北京西郊这座美丽幽静的园林式宾馆里,鲜花怒放,绿荫葱茏,鸟儿在快乐地鸣唱,人们在悠闲漫步,一切是如此祥和适意。在这个被许多人视为“家”的地方,我们经常遇到一位熟悉的老朋友,伊斯雷尔·爱泼斯坦。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爱泼斯坦的几幅照片,心中不免惊异感慨。三十年代初,年轻的爱泼斯坦是《京津泰晤士报》的记者,一头齐整的金发,雪白的衬衫,格子领带一丝不苟地系着,质地上好的西装。他将那只黑色的木质烟斗搭在唇边,一双沉思的眼睛,有点怀疑又像是探寻。这是那个年代无数瞬间中的一个,那时的爱泼斯坦…  相似文献   

8.
爱泼斯坦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半个多世纪,我曾经连续8年为他拍照。从镜头里看爱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接近爱老时,我才深深感到,他是那么慈祥,那么普通又那么伟大。一位老记者对年轻记者的肺腑之言2001年在友谊宾馆一次引进国外人才工作座谈会上,《人民日报》、《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国际人才交流》的记者,请爱老签名留念的同时,又请爱老对年轻记者提点希望。他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赶上祖国的发展时期,也应像战争年代一样,深入到前沿才有感受,要有创新,更要有追求,把它们和谐组合起来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我虽然不是年轻人了,但爱…  相似文献   

9.
《国际人才交流》2005,(7):i002-i002
国际著名记者、老专家爱泼斯坦生前曾经说过:中国人一般是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而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了爱国主义。确实,这可以说是爱泼斯坦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0.
他曾经是一名优秀的专家,全世界所有一万伏以上的电网上都有他的专利;他曾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人,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副总裁的宝座让他一坐就是6年;现在他又是一位世人瞩目的学者,麻省理工学院为他专设了课程。他的理论曾经使著名的HP公司总裁、麻省州长放下繁忙的公务聆听讲课;他的建议曾被江泽民、来镇基、李瑞环、姚依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所采纳;他就是此次“友谊奖”获得者之一美国著名华人博士李天和。他的贡献不仅仅因为他是广泛应用的高电压真空开关的发明人,而且因为他是全面质量管理方案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如果说五十年代美国著…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1月20日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4年春节团拜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同首都各界人士4500多人欢聚一堂辞旧迎新,共庆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 节日的人民大会堂张灯结彩,鲜花锦簇,一派喜庆景象。宴会厅的舞台上,巨型“春”字和“恭贺新春”的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7日下午来到爱泼斯坦的家中,亲切看望这位在中国工作了70多年的老专家,并送上了插满鲜艳花朵的花篮。再过几天就是爱泼斯坦90岁寿辰。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祝爱泼斯坦生日快乐,健康长寿。胡锦涛动情地对他说,几十年来,你亲身经历了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见到爱泼斯坦是在北京广播学院(现北京传媒大学)外语系的一个教室里,时间是1985年5月。当时我是教育部在该校举办的第一批国际新闻班的一名培训生,爱老被邀请来给我们上课,讲国际新闻写作。学过新闻专业的人都知道爱泼斯坦和斯诺是同一时代的著名记者和国际友人。当时他讲课的具体内容我已经印象不深了,但至今仍然记得,出于对他的崇拜,从他一进教室的那一刻,我就一心想让他给我签名留念,并最终如愿以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从事新闻工作,但一直保留着他的签名并对新闻和新闻人情有独钟。可能正是由于有这种心态,我在13年后有缘和…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长期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外国老专家、部分获"友谊奖"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的亲属,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各位老专家、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专家和他们的亲属,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新春的祝福.当一位精神矍铄、风度不凡的老人在一位年轻而娴淑的女士陪伴下步入会场时,立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就是诺贝尔奖得主、1999年中国国家"友谊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那位文静的女士就是他的夫人翁帆.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4月29日接受了苏联《真理报》政治观察家奥夫钦尼科夫的单独采访。这是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中国党的领导人会见的第一位苏共党报记者。提起奥夫钦尼科夫,中国人民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了。早在50年代,他任《真理报》驻京记者期间,曾到全国各地采访,撰写了许多赞颂中苏友谊的报道和文章。1989年5月他随戈尔巴乔夫访华。同年9月,他又应《人民日报》的邀请,来  相似文献   

16.
6月3日,是在京参加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会议的代表和全国引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他们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受到国务院总理李鹏、国务委员李贵鲜、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罗干的亲切接见,并聆听了李鹏总理对引进国外智力工作的重要指示。李鹏总理的讲话高屋建领,精辟地阐明了引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他说,利用国外智力,加快四化建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智工作花钱较少,效果很好,事半功倍,大有可为。李鹏总理还强调指出,引进国外智力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中央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各地…  相似文献   

17.
中央中央总书记江泽民2月12日晚上在人民大会堂,同在京工作的30位外国老专家、老朋友及他们的家属举行“家庭式聚会”,共同欢庆即将来临的中国羊年春节。这些专家当中,有早在三四十年代就投身于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的美国的爱泼斯坦、沙博里、史克,德国的秘迪·卢森堡,日本的横川辰子、高野广海、森新一、川越敏孝、罔崎兼吉,英国的戴乃迭、奥地利的魏璐诗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或建国初期来华工作的有法国的戴妮丝,日本的添田修平、内海博子、泰国的妮达·蓬达碧等。他们在北京的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等单位工作。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主席在接见他的时候,风趣地称赞他是一位“社会科学工程师”。90年代最初的一两年内,敏感的人们注意到,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引人注目。许多国际性的学术交流组织也都有意无意地推迟了访华日程,人们在徘徊、在观望,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美籍华人段开龄先生又一次远渡重洋,风尘仆仆地从美国费城赶到太平洋西岸——一他的故乡中国,为推动中国刚刚起步的保险业现代化,尽自己的赤子之情。江泽民主席接见了他。作为早期上海交通大学的校友,段先生与江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当他把自己推动中国现代保险教育事…  相似文献   

19.
“25年前中国和联邦德国同意建交。没有国务活动家的任何准备工作,一位记者,后来的中国驻波恩大使,使两国走上互相接近的道路。” 这位被德国人称作“打破德中关系坚冰的中国记者”名叫王殊。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从医院手术住院回来不久的王殊,在他的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那传奇般的新闻外交经历。 “临时救场” 来到德国 话题自然从他“出使”德国开始。 那是1969年,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依然如火如荼。被打成“三反分子”在新华社内部“劳改队”改造过2年的王殊因为熟悉英语、法语,又有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验而再度成为…  相似文献   

20.
1992年2月28日,春寒料峭,北京人民大会堂古朴庄重的安徽厅里却是暖意融融。这里正在举行一个不同寻常的仪式。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田纪云副总理代表李鹏总理将鲜红的荣誉证书授予一位身材不高、肤色微黑的日本老人。田纪云副总理热切地赞扬了他对中国人民做出的杰出贡献并对他表示了诚挚的感谢。在场的国务委员陈俊生、国务院秘书长罗干、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