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无形性”与精神内涵,是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对接中最重要却最容易丧失的部分,“家-家园”提供了一个能够稳定与延续住这种精神内涵的维度.“家-家园”在今天唐卡技艺的传承中,同唐卡相互构建,并进而稳定了唐卡技艺中的无形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苗族习惯法的传承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历史上没有文字,其法律以口耳相传、世代相袭;是中国南方民族目承法律文化圈中最有代表性的。清末民国时才以汉文记载习惯法。在无文字状态下,仍然有较为丰富和完备的实体性法律规范,“榔规”是通过隆重的“议榔”的“立法”程序进行,民事、刑事、种判理词是反映实际审判的“程序法”。苗族榔规的传承及法的普及,主要通过词师唱词,就案讲法、法理的讲解来实现的,充分区映体现了口承法律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阿昌族习惯法的传承与社会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云南大学跨世纪民族调查——阿昌族社会调查资料,探讨了阿昌族习惯法的传承形式,分析了阿昌族习惯法的现实社会功能及其存在并产生作用的根源。文章指出,正确处理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期的阿昌族社会秩序问题,一是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阿昌族习惯法,二是要正确处理国家制定法与阿昌族习惯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5.
现代城市集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各式各类的物质技术要素和人文社会要素,是“社会体系”(人的关系系统)和“技术体系”(人造物的功能系统)紧密耦合的复杂系统。以“社会-技术体系”为分析视角,对《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规划》文本进行解析,发现其在应急能力建设上具有聚焦城市抗冲击力、推行多元主体治理和综合防范等创新,对今后地方应急体系发展规划编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精神调剂、文化传承、社会教育、生态维护、规范社会伦理道德、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保护与传承意识淡化,政府引导力度不够,传承保护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内涵连动措施缺失等问题,有必要采取活态保护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其保护与传承的内生动力,构建侗族"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高效机制,建构立体的法律保护屏障,建设侗族"非遗"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家庭中的精神障碍患者会给其家庭带来巨大风险与负担。在我国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作为一个特殊弱势群体,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困境。基于湖北省L村的实地调查,其社会支持呈现微观层面亲属支持单一性与非稳定性、互助支持缺位,中观层面医院支持断裂、社区支持匮乏,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社会组织支持真空、社区文化归因偏差等特性。在社会转型期,如何完善与构建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社会支持体系,其出路应以政府为主导、社区为依托、社会组织协同参与为支持主体系统,以收入来源的拓展、心理支持的提供、社区互助支持力量的培育为支持内容,以专业社会工作嵌入作为其支持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积极推进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构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的社会信用体系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地方保护主义及部门保护主义的体制性问题。对此,一方面需要完善政府主导的个人及企业信用信息库建设工作,强化各级政府及司法部门的监管职责及法律惩戒;另一方面则需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及商会组织,特别是对于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信用管理,必须要借助于地方性的行业协会及商会组织治理,与国家及市场有所区别而又良性衔接的社会性行业治理是未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中心要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家风主要有两种样式,以《家训》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样式和以身体力行为主要内容的行为样式.其社会功能或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实现,或通过与其他社会风气的相互影响间接实现.当前,加强传统家风建设迫在眉睫,应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制定相应制度,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闭合的保障体系,以使人民真正生活在党风正、政风清、民风淳、家风兴的和谐社会中.  相似文献   

10.
伴随人口老龄化、高龄化时代的到来,老年家庭照料需求日益增大,且照料者出现明显的女性化趋势.女性作为主要的照料者,被赋予了更大的照料责任.面对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强烈冲突,女性家庭照料者承受着巨大压力.为此应积极构建针对女性家庭照料者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有效缓解女性的照料压力,促进她们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进程中异种文化共存、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草原文化的传承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竞争和挑战。曾经依水草而居,征服欧亚大陆光显一世的蒙古人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地保护及传承其强悍、古朴的草原文化这一问题值得深思。本文重点结合国内社会、经济状况,着重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角度对草原文化的传承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受到公众参与理论的引导,社会资本逐渐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中,社会资本的加入能够改善政府主导下财政压力大、政绩要求高、监督能力弱的不足,但是也存在组织文化差异、保密性与共享性冲突、过度商业开发等风险,应当通过提供科学的金融支持、完善法律框架和规则体系、加强信息公开等手段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3.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高校基本形成了包括"奖、贷、助、补、减"在内的一整套资助支持体系。现行支持体系在多个层面仍亟待完善。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行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企业社会责任首先作为一种思想虽然发端于西方,但我国的儒学思想是其最古老的文化思想渊源。后来,为了充分应对两次工业革命后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逐渐由思想、理论走向实践,并在全世界包括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功能扩展。  相似文献   

15.
家庭教育是苗族社会化教育方式之一,通过代际传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得以存续,从而塑造苗族独特的民族气质和性格.但在社会转型期,苗族家庭教育遭遇现代性的严重侵蚀,其功能弱化导致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快速丧失.本文从社会学视角来探讨苗族家庭教育的社会价值及其传承困境,从而揭示了苗族家庭教育式微主要缘于其承载的文化价值难以适应现代性.  相似文献   

16.
技艺传承与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艺术人类学是伴随着人类学的发展而发展的,近年来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类学界和艺术学界的关注,那是因为它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者们越来越感觉到,问题意识比学科意识更重要,问题研究和解决光靠一个学科很难做到,因此,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而艺术人类学的优势就在于其视角的开阔性和多样性。任何艺术都包含有技艺,对技艺的认识角度也是多样性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和社会的发展变迁有关系;与艺人们的知识构成和经验世界有关系;与艺人们应对生存的策略有关系;与艺人们对自己的身体技能的运用有关系;与艺人们的技艺传承方式有关系等等。用人类学以及艺术学多角度的的观点和方法探讨技艺的传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探讨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构成了本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生产的方式是传承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社会之于个人。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特点为双向性、主动性与被动性、语言中介性与行为实践性、继承性与超越性。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激发个体对真理的追求意识;提升个体对生命自觉、人性完美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18.
微信是探讨技术流行与社会问题治理的一个典型例子.SNS技术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和人性需要的高度契合,造就了微信的流行,带来了微信空间的社交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诸如弱化的强关系、新现的"微瘾"、碎片化阅读、泛滥的谣言、变味的"晒赞"、被侵的隐私等社会问题.为了确保微信空间的有序运行和构建网络交往的和谐生态,必须进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加强技术制衡、构建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加强主体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良性网络社交生态环境等.  相似文献   

19.
我国档案修裱技术源远流长,通过对我国古代档案修裱技术进行探讨与分析,力求系统总结当今值得传承的古代档案修裱技术精华,以期更科学合理地指导当今以及未来档案修裱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地方文化的一朵奇葩闽南文化,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闽南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闽南文化的过程中,应扮演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闽南文化的传承现状,探讨闽南大学生如何发挥载体作用,参与传承闽南文化的实践活动,能促使大学生在提高素养的同时弘扬闽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