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时代,品牌竞争愈发激烈,培养顾客忠诚成为企业所关注的焦点。实践证明,企业可以通过品牌社群塑造品牌,从而赢得顾客忠诚。然而,很多企业尚未对如何建设品牌社群形成准确清晰的认识。以家用汽车行业为例,奥迪车友会俱乐部在品牌社群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的认同会通过社群承诺正向影响其对奥迪品牌的忠诚,社群承诺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企业可以通过建设品牌社群,提升成员对社群的认同度,促进成员对社群产生承诺,最终赢得消费者对该品牌的忠诚。  相似文献   

2.
公共关系的核心内涵是社会认同,认同是公共关系实现的前提,也是公共关系展开的过程和结果。网络社群颠覆了大众传播模式下围绕支配性群体所形成的制造共识,构建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基于广泛连接的社会网络,个体主动参与到社会认同的构建中,个体与个体彼此之间的信息流动,逐渐形成了超越个体认同和群体认同的无边界、分布式延展的社会认同模式。公共关系实现的过程就是以互动仪式为核心,以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为纽带,实现对话与交流,推进个体认同、群体认同乃至社会认同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基于支持源差异将品牌社群支持分为企业支持和成员支持,探究虚拟品牌社群成员社群认同的前因。对社群认同进行高低层次划分,并引入自我建构作为调节变量,探究社群认同对知识贡献行为的后效影响。结果表明,成员支持相较于企业支持更能够促进社群成员产生社群认同,而社群认同对知识贡献行为有正向显著影响。在低社群认同的情形下,独立自我的社群成员更愿意进行知识贡献;在高社群认同的情形下,互依自我与独立自我的社群成员的知识贡献行为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既造就了物质生活方式的变革也带来了精神生活方式的变革。人的物质生活不能称为虚拟生存,虚拟生存指称的是以数字化技术特别是虚拟技术为客观物质基础的人的精神活动。虚拟认同不是对数字化技术的功能性认同,而是指对虚拟生存方式的认同,亦即人们对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所造就的人的虚拟生存活动及其特点所持有的态度和行为选择。虚拟生存活动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有利于社会价值观念塑造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文化风险,造成了虚拟认同的困境。理论上,既要对虚拟认同的影响给予合理的定位又要对当代虚拟认同的困境给予合理的审视。  相似文献   

5.
虚拟社群: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网络迅速发展并影响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虚拟空间也在成为一个社会学概念。网络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真实的社会群体形式———虚拟社群。与“实质社群”相比 ,虚拟社群的新颖性在于人 -机 -人的间接互动方式、超时空的互动层面、网络版的语言符号、有利于弱纽带形成和扩张的群体环境及高技术支持的互动平台。虚拟社群在本质上是一种真实的社群存在方式 ,其真实性缘于网络社会的现实性、虚拟世界的真实性、切实的社群感体验和具体的社群形式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群里的魅影--论网络聊天主体流动身份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的广泛普及 ,显示了其跨时空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巨大吸引力。作为网络虚拟社群之一的多用户域———“网络聊天室” ,聊天者的主体身份处于一定的流动中 ,主体与他者的互动交流具有新的构型关系。本文从流动身份的无节制转换、符号寓意、似真性几方面 ,对聊天主体的流动身份在这种新构型关系中的“魅影”特征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网际互动构筑、展现了流动的现代性景观。它为网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生活机遇,但也为之设置了认同的风险和危机。虚拟认同是网络时代交往实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促使网际信任机制的建立;在虚拟认同与现实认同之间建构一种整合机制,以促进虚拟社区的认同与诚信建设,促进虚-实和谐共生、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9.
以大学生微信虚拟社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洞、核心边缘模型、聚类派系和中间中心性分析对微信虚拟社群网络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网络意见领袖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是表现活跃和爱好广泛,影响的关键是处于社交网络的“靶心”位置,影响的效果是极易产生“沉默的螺旋”效应。建议高校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识别大学生圈层的网络意见领袖、引导大学生圈层的网络意见领袖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型网络意见领袖等方式,推动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有助于培养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认同体验是旅游体验的高级阶段。河西走廊地区在中华文化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多民族冲突与融合的"锋线"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体验的资源宝库,然而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河西走廊地区应以"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作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开展品牌营销模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创新、旅游产品与游线组织创新等创新模式,推动区域整体开发。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与冲突,跨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文化危机以及如何构建文化认同等问题都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方面.李安的“家庭三部曲”,反映的就是异质文化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来进行冲突、协商和构建的分析,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价值理念通过影片中家庭元素的分析来展现跨文化传播中异质性文化的冲突和协商,来探讨其中的文化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流动人口的权益受到损害必将推动其形成某种群体意识和群体认同并导致其集体行动的达成,然而当前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实践未能证实这一观点。网络社区的出现,本有可能为流动人口的群体认同形成搭建新平台。然而网络社区的特征、政府政策的限制等结构规定性,使得流动人口藉由网络这一渠道形成群体意识和认同进而达成集体行动的可能受到阻碍,流动人口网络社区的认同呈现为个体化认同而非群体化认同。  相似文献   

13.
"哲玛提"是回族穆斯林形成并赖以生存的基层社会组织,是人们理解回族社会的窗口。"哲玛提"文化模式并非否认回族社群的文化多样性,而意在提供一种准确把握回族社群宗教本质的理论框架,是从公民社会视角理解当代少数民族宗教社群的尝试。笔者以云南巍山回族"哲玛提"为个案,基于穆斯林社群的世界同一性与地方异质性,发展与调适等理论前提,从认同边界、核心领域、行为模式、经济制度、体制保障五方面,对回族"哲玛提"社群文化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内容进行建构与阐释。  相似文献   

14.
当今时代,物理时空和虚拟时空急速交融,虚实相彰,既相克相生又相补相长。在这双重时空中,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交往方式急速革新,在除旧布新的基础上日新月异,促使网络虚拟社群的形成和不断发展,这业已成为当下政治实践和政治学研究不可忽略的社会现实。因而,从学理上阐明网络虚拟社群的内涵、本质及其特征,对于网络政治学以及网络社会学的学科研究具有奠基性的意义。网络虚拟社群因其呈现出解意识形态化、无政府主义与自由化、草根民主化、去阶层化、去封闭性、去中心化以及文化多元性等特征而对国家政治安全造成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公民政治意识和政治心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国家主权与政治权威、权力监督与政策制定、政治参与和政治民主、政治沟通与执政合法性、官僚制组织结构以及政治文化与政治环境等方面。由此,治理与保障网络空间国家政治安全,也应立足于上述诸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文化认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闽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精神内涵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广泛宣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水平、鼓励本地人学习并尊重包容异地文...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认同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社会和谐相处的现实需求!也是传承与弘扬区域文化的重要途径。闽南文化在这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精神内涵可以对外来务工人员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进一步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对区域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并广泛宣传、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认同水平、鼓励本地人学习并尊重包容异地文化等途径。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资本视角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线品牌社群公民行为对社群绩效具有显著影响,其影响是通过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与关系维度相互作用这一机制来实现的。企业应当建立和支持在线品牌社群的发展,并通过与社群成员的互动交流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促进社群成员积极实施其公民行为;提高在线品牌社群成员对于社群社会资本的感知,以提高在线社群成员的社群认同和品牌忠诚度。  相似文献   

18.
同妻群体的虚拟互动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同妻这一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地域、文化等原因无法进行群体间社会互动的特殊文化群体提供了一个必要的交流平台和场域,因而虚拟互动对于同妻群体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网络同妻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类学中虚拟田野调查的方法,通过参与观察和结构性访谈对同妻群体的虚拟互动过程进行描述分析,认为同妻群体因情感亲和与寻求社会支持等原因进入虚拟互动场域之中,通过同妻与客户端、同妻与同妻志愿者、同妻与其他同妻等不同类型的交谈互动,不断质疑"我是谁",倾诉自己的痛苦感受,不断反思自身,重建自我的存在价值和生活意义,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建构"自我"与"他者"的边界。虚拟互动实践促进了同妻群体对其自身身份的确立和认同,为从虚拟社会工作的层面合理地疏导同妻问题,提升同妻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由于文化认同是在现代化背景下提出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民族文学在认同建构中必然伴随着诸多的困惑。困惑产生的原因有历史的因素、民族文化的差异及民族文化身份的深层诉求。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