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为西藏经济的发展与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采取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的策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全新的政府政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是一组矛盾的统一体,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才能有足够的资金投入环境治理。本文通过分析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结合贵州生态环境的现状,探讨了贵州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西藏林芝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林芝地区因海拔低、生态环境好、自然与人文景观俱佳被誉为西藏江南.但由于当地旅游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和"一流资源、二流产品、三流管理"的格局,由此带来旅游供给、规划开发、旅游服务的支撑不足等系列问题.本文以西藏林芝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范畴,基于其特点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提出林芝旅游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及相关建议,以期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经济开发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广西市场化与商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探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及所引起的生态环境变异问题 ,对当前的西部开发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资源的配置及经济的发展。文章从投入与产出的视角出发,构建了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及DEA模型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且省区间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相对较好;内蒙古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产出环境相对较差,广西、贵州、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的科技创新人才生态投入环境相对较差。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环境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生态环境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站在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描述城市化浪潮不同阶段中面临的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提出应对方略.在此基础上,根据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特点和现状,规划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脆弱带、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7.
该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城市规模、城市土地投入、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的关联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大,城市土地投入次之,城市规模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最小。要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一要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加快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二要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强度,反对"摊大饼"的城市扩张模式;三要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四要加强土地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现有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密切的促进关系。选取"金融相关率"和西藏GDP分别作为地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指标,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西藏金融业发展对促进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比较显著,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西藏地区应充分利用国家的特殊优惠金融政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资金筹集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并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刺激社会对金融的供给和需求。  相似文献   

9.
:清江流域生态环境现状 ,警示我们在开发流域资源的同时应对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保护 ,以避免决策失误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用生态农业来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论西藏进入长江上游经济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藏进入长江上游经济带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空间布局。本文从经济、政治、生态三个视角分析了国家将西藏纳入长江上游经济带的依据。在此基础上 ,着重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了西藏在长江上游经济带中的地位及总体特征。文章指出 ,西藏要顺利实现进入长江上游经济带 ,与川渝联动发展 ,关键要解决产业发展的亲和力和交通问题 ;西藏现实的选择是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 ,重点发展旅游业、水电开发业、生物资源开产业和医药产业 ,并适时修筑“川藏高速公路”等  相似文献   

11.
设计人力资本度量的指标体系(H=LEA),并运用其对上海、云南和西藏三省市区的相关人力资本数据建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上海市发达的经济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相结合的结果,这与人力资本理论中累积效应相一致。说明云南和西藏等落后地区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并由此分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对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作用日益凸现。各级政府获得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的途径,不仅在于注重物质性生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更必须重视人力资本的投入与开发。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可以节省物质资本的投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程度。文章首先介绍选题的背景,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计算武汉市人力资本的投资对于武汉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最后对武汉市发展人力资本的优势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理论与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理论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双赢"的理论,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和枯竭生态环境资源以及资源、能源不断地变成废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民族地区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在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下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4.
西藏地处中国西南边陲,道途艰险。恶劣的交通条件成为历届中央政府对藏施政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阻碍。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为打破中央与西藏的隔绝状态,除了加大对西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投入外,在交通和邮政事业方面,也付出了较多努力。蒙藏委员会与交通部等中央部委合作,在规划通往西藏的航空线路,修筑机场,兴建公路,以及筹办各类邮政电信事业方面作出了较大贡献。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英印唆使下西藏分裂势力的阻扰,很多交通规划措施未能贯彻落实。但整个国民政府时期,西藏与沿边省份的交通、邮政体系逐渐有所改善。蒙藏委员会对西藏交通、邮政事业的开发所作出的贡献,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民族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水土资源承载力、生态环境承载力、经济技术承载力、社会人文承载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西省景德镇市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景德镇市水土资源承载力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较低,经济技术承载力与人文社会承载力低,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较低承载力等级.其原因在于景德镇市水土资源匮乏,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生态环境建设与人力资源投入.据此,提出景德镇市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与开发利用,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加快经济转型与技术发展和加大人才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大开发并非是一项单一的经济发展指标,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文化建设、生态环境、社会文明程度等。文章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生态保护、对外开放等4个方面探讨了伊斯兰教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受国际环境、经济体制等因素的影响 ,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开发各具特色。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发西部的特点是以重工业、国防工业为主 ,以国家高投入为主 ,争时间、抢进度、不注重经济效益。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发西部的特点是服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 ,遵循“先富带动后富”的共同富裕路线 ,开始注重培育西部地区自身的增长机制。第三代领导集体开发西部的特色是立足于高科技和人才 ,调整产业结构 ,走对外开放的新路 ,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是从国外引进并在中国逐步实践的.西藏,有着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也一直是西藏吸引中外游客的根本魅力所在.青藏铁路通车后,催生了西藏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由于西藏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旅游景区承载力较为有限.目前西藏又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基于这些原因,西藏只有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促进旅游产业及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摘要]青藏高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如何实现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学界争论较大。目前,那曲仍然是电力十分缺乏的地区,严重地制约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同时,该地区又是水电、光伏、风电等资源比较富集的区域。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以投入产出成本、生态环境成本、项目寿命周期等因素比较,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该地区“十二五”能源发展战略应该是以水电开发为重点、优化结构、增大总量,彻底消除经济发展的能源瓶颈。为了把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化,在战术上提出了水电开发必须遵循留有余地、保持生态流量原则,低坝多级、保护优质耕地原则,让位文物、保护文化遗产原则等多项建议,从而实现了理论提升和对策创新。  相似文献   

20.
若愚 《老友》2011,(9):60-60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雪域高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经济、政治文明、文化事业、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数字对比,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晰可见。——经济发展实现飞跃。60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