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文玖 《求是学刊》2000,6(4):97-103
何炳松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出版家和教育家。他较早引进西洋史学,并注意将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对比和贯通,对历史学中的许多概念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较早将中国史学史看成专史,对于其渊源、分期等多有探讨,是中国史学史早期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的主体应该包括两个层次,即本体意义的“历史活动的主体”与认识论角度的“历史认识的主体”。作者着重对后者(即一般所说的史学主体)进行了分析,认为史学主体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可分为相互联系的四个部分:(1)认知结构;(2)主体性结构;(3)方法论体系;(4)主体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8,(6):148-155
对于唐修正史问题的考察,应回到历史"现场",采用历史主义的态度予以整体性观照,进而从史学发展的连续性中探寻唐初史学演进的脉络。唐初政治家、史学家以政治性需求与学术性考量二重性原则为指导,历时30年先后撰成八部正史。从八部正史成书的时间与撰修的过程来看,唐初正史编纂的演进有着内在的逻辑。在运用纪传体撰写断代史已成为修史范式的背景下,唐初当权者对李延寿《南史》与《北史》的成就与地位,采取包容与肯定的态度,从而使唐初正史的编纂兼具断代与会通两种不同风格。在史书性质上,唐初所修八部正史可以分为官修正史和私修正史两大类型。从二十四史成书的历程来看,唐初正史的编纂处于私修向官修的范式转型期。  相似文献   

4.
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之异同--三论影视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智 《学习与探索》2002,1(1):125-130
叙事是影视史学与书写史学的共同特征 ,前者崇奉“虚构叙事” ,后者笃信“实录叙事” ,通过叙事各自都融合了自己的主体意识 ,进行了艺术的加工 ,实现了相同的宗旨。其最大区别在于传达媒体的不同 ,前者运用艺术的形式 ,以影像或声影手法来表现过去 ,再现历史 ;而后者依赖书写文字的方式 ,以具体确凿可靠的史实叙述往事 ,反映历史。影视史学的出现 ,促进了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两者在竞争、并存与兼容中相得益彰地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史学发展过程中,治史"求真"观念的内涵不断演变,形成汉唐史学叙事"求真"、宋明史学义理"求真"和清代史学文献"求真"三个发展阶段.与之相对应的是,历史编纂学作为史学观念的外部结构和表现形式,也必然随着"求真"观念的不断演变而发展,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瞿林东 《求是学刊》2001,28(4):103-112
中国史学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 ,如人本思想传统 ,人生修养传统 ,忧患意识传统 ,史学审美传统等。其特点是历史感同时代感的结合 ,是在关注现实的同时重视对过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反映了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人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揭示史学与社会的关系是瞿林东教授的《中国史学史纲》一书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作者通过对中国史学发展历程的考察 ,以事实说明了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史学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作用等问题 ,强调史学家应该具有关注社会的治史宗旨 ,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史学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些认识对史学史学科建设和对我国史学研究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史学理论研究与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沛 《学习与探索》2001,(1):116-121
加强史学理论的学科建设和研究以促进新时期中国史学的复兴,成为"文革"后广大史学工作者的共识.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召开了11次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全国性的史学理论研究专业期刊,培养了一批史学理论研究方面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引入和研究外国史学理论,涌现了一批研究成果.面对21世纪,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尤其需要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追踪国内外史学理论研究中的前沿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将是新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书写史学和影视史学可以纳入符号学的研究视野,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它们在符号以及符号形式、结构、功能、语法和接受等方面都有异同。书写史学与影视史学的语法模式分别属于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影视史学的出现,也必然会引发书写史学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然而"以人为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任务和目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前期,"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民生为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期,"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人的享受和幸福为本";在社会主义高级阶段,"以人为本"主要表现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重点(主要)含义都包含着其他两方面的内容,只不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阶段,某一具体内容或内涵表现得更为突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正处在"以民生为本"和"以人的享受和幸福为本"相互交织的历史过渡中。  相似文献   

11.
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一直是一个持续经历着争论的问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的双重意义问题.论者们大多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兼有以"历史"为研究对象和以"历史"为理论方法的双重含义,而对于这两重含义之关系.则多含糊其辞,不予深究.但要从根本上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这一关系问题就是一个不能予以回避的原则性问题.正是历史唯物主义之为一种方法或解释原则.才使历史之唯物主义地作为研究对象得以可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之理论对象的社会存在,并不是直观地摆放在那里的.而是只有在这一理论方法的视野中才呈现出来的.换言之,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建构起了其对象,而这也就表明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历史"双重意义的内在统一性.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科学发现之一.作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无疑具有哲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但是,马克思毕竟不是学院派的哲学家,其全部理论都服务于他毕生追求的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因此,在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既要从新世界观(哲学)的本质的意义上去看待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又要从"历史科学"的具体内容上去领会马克思新世界观的理论实质.  相似文献   

13.
一、"史学危机"与政治化史学的终结 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是经史之学,其中以经为主、以史为辅,二者之问利用互补.其中经学为体,它是中国古代社会构建其意识形态体系的根本所系;史学为用.在政治上它有鉴往知来的资治功能,在道德上它有褒善贬恶的劝惩功能.经史之问的这种体用关系,从文化体系的结构功能层面,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运作.  相似文献   

14.
范玉秋 《求是学刊》2004,31(2):45-50
1 9世纪下半期 ,康有为在今文经学的旗帜下 ,借助西方近代科学和民主思想 ,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新的诠释 ,构建起以“仁”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 ,把“仁”由传统引向近代。这一思想体系在当时历史背景下 ,具有救亡和启蒙的两重意义 ,它既是为对抗西方文化的侵略 ,保持住儒学在中国的主体地位而开展的一场民族文化救亡运动 ,同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改造又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 ,为儒学由传统走向近代开启了新的路向  相似文献   

15.
"苏格拉底"的思想与柏拉图的思想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中,柏拉图哲学的主要精神都已经展现或者萌芽.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苏格拉底的"自知无知".这不仅指某些具体知识的知道或不知道,而且指向苏格拉底/柏拉图哲学的根本特征,包括意识的自我否定与觉醒,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在反讽中追求善与美好,等等.  相似文献   

16.
论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哲学是以人类行动为题域的哲学,在其进展中,从以政治、伦理为主题到以道德、历史为主题,再到以存在为主题,实践哲学逐步把自身作为一种历史哲学的意蕴开展出来;与此同时,它也把实践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所是与生命所是的关系明确下来。实践哲学的开展本质上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而进行的,与此交织的是自然的历史观与历史的历史观,前者属于无人身的存在论,后者则属于无自然的人类学。它们共同构成了实践哲学基本问题的问题性。从这样一种视角来把握西方实践哲学,可以看到,实践哲学将以一种更高的形式走出人类学,回归存在论。  相似文献   

17.
每一种语言,其建构材料都是词汇,词汇愈丰富,语言的表述功力就愈强,愈有效.东北话里存有大量源出满语的词汇,保留了满语之音,披上了汉字之形,转而以汉语的身份,有效扩充了东北话的词汇量.这样奇妙的组合,也就使东北话里的一些词语,不可能在其他地域的汉语中露面,亦使东北话所能表摹的事物,其他地域的汉语未必能尽数表摹,即或表摹了,也未必能及东北话传达得那般出色.  相似文献   

18.
从学科的性质看,知性思维(理性)或社会学的视界理解"社会",是源于知性思维的方法论和渴望解决现实问题的责任意识,并不是哲学的论域。我们认为,社会学的方法是工具理性的方法,它无法解释价值性的哲学困难,因此,把握"社会"的哲学意蕴,也就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旨趣和现实关怀。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之所以是社会哲学的逻辑起点,是因为,社会不仅是一个内置了价值判断的主词,而且是区别于个人和国家的本体范畴,是具有生命特质的独立实存。  相似文献   

19.
董淑华 《学术交流》2006,(9):149-151
“寡人”一词在古代注疏中一般都认为是君王用以自称的谦词,含有“少德之人”的含义。“寡人”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并不是一个自谦的词,而是一个能够标明诸侯的等级和特定身份即他的“嫡正”身份的一个词。也不含有“少德”之意,“少德”之意的注疏,是汉以后儒学占统治地位后,一些儒学大师以“温良恭俭让”为思维准则,主观臆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新古典一般均衡--历史无关紧要的假设前提出发,将历史纳入经济学分析中,既可以解释历史路径依赖和锁定效应的理性逻辑,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获悉历史重要的各种因素.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偏离新古典完全竞争市场环境,有限理性、交易成本、沉淀成本和环境不确定性等因素普遍存在,历史很容易发挥作用,从而我们会看到不同背景条件下的演化路径,无法寻找单一、均质、收敛的新古典市场和价格模式,逐渐向契约行为以及契约行为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环境转变,全面理解历史发挥经济功能的机制、后果,以及改进无效率的制度长期存在措施,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