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毛丽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4):116-117,120
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刻画了一群社会地位低下,但能言善辩、诙谐幽默的滑稽人物群像.这些滑稽人物常采用以隐喻显、欲擒故纵、优孟衣冠的方式,用微言婉语来进谏,表现出了非凡的讽谏才能.比喻、反语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滑稽人物讽谏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陈桐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8(4):18-26
封建社会家天下的性质决定了统治阶级心态深刻地影响到历史的发展 ,而司马迁个人特殊的个性气质也促使他深入到历史人物心灵深处与之交流 ,这两个因素使司马迁特别关注历史人物的心态。文章运用心态史学方法 ,讨论了司马迁对民族文化心理、帝王心态、社会群体心态的描写。 相似文献
3.
周旻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0(2):57-60
“人物类传”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这种传记突出传主的类型共性,兼顾其个性,表现形式多样。与“合传”相比,人物“以类相从”的创作思想更为鲜明清晰。“人物类传”扩大了《史记》表现人物的范围,增加了反映历史与现实的深度与广度,成为司马迁通过整合历史人物,研究社会发展,表达思想情感的重要传记类型。 相似文献
4.
张军军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8(6):102-107
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人物,极具文学色彩,其性格表现与历史功过,无不体现司马迁以人物承载历史的史书创作的人文情怀。项羽、韩信、刘邦等栩栩如生的形象,演绎着《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文学价值与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飞蛾之死》的文体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朝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6):114-118
通过对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散文《飞蛾之死》的文体学解读,说明文中的语言选择并非随机性的,而是为揭示其生死本质这一主题服务的。文中的语言手段起到了丰富文章内涵、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因此,文体学解读有助于揭示散文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田文红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3-66
《史记》有不少地方描述、评写了历史上的女性人物。笔者认为 ,司马迁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全面了解 ,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和历史或全面认识、评价司马迁和《史记》,均是不容忽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悲壮——《史记》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良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8,(4)
古今中外真正领悟到历史内在之美、并在研究中作为自己的追求、而且又有能力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这种美的史学家,并不多见。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有着自己风格的著作。他切实地把握了人类精神中最本质的美———悲壮。悲壮,绝不是悲惨,消极的忍受;也不是悲伤,自哀自怜的无奈。悲壮,是对人格尊严的誓死维护,是对信念的以死实践,是对命运的积极抗争。只有悲壮才能体验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只有悲壮才能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之美,也只有悲壮才能激励人们奋发有为,净化灵魂,追求崇高,坚韧不拔,前仆后继,推动社会前进。司马迁的《史记》正是这样一部从哲学的高度追求历史之美的著作,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8.
曹晓玲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20-123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9.
李荷莲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5):129-132
关于司马迁与《史记》的悲剧审美问题,在此之前有很多研究成果,但主要是从整体的文艺理论角度或者部分个案人物分析上出发,本文拟以《史记》中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为对象,统计《史记》的悲剧人物数据比率,以此分析司马迁的悲剧精神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史记》中有关人物命运预测的部分史料能够应验,是有深刻原因的。预言者科学的观察与研究、罗森塔尔效应的作用以及流传中的附会与选择,可以部分地解释这些史实。将司马迁笔下自我品鉴及他人品鉴的相关史料贯通起来,可以窥见其“究天人之际”良苦用心之一斑。 相似文献
11.
张喜洋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85-89
从个体生命活动角度探讨写作问题,在中国写作学研究中尚属薄弱环节。论文以司马迁为案例,揭示了生命写作的内涵、特点和价值。文章认为,大凡远离功利而将个体生命投入写作活动者,即生命写作。还认为,遭遇痛苦,能使生命活动激发一种非凡意义并使精神境界得到提升;勇于探索,能使写作成为鞭挞罪恶并维护人类尊严的有效工具;持之以恒,则能使写作成为个体生存活动的一种提纯形式并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就。研究生命写作,有助于鼓励精神生产者为社会提供优质作品,也有助于克服当前写作无病呻吟的弊病。 相似文献
12.
叶文举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57-60
司马迁与《易》学有较深远的渊源关系,司马迁笔下人物的人生观深受《周易》思想的熏陶。禀承《周易》的人生观,司马迁对待人生,提出“不令已失时,立功名于天下”,人们应当“自强不息”,能够“见几而作”。同时个人必须具有谦逊、礼让的品质。再者,司马迁接受了《周易》物盛则衰思想的影响,提出个人应当“进退盈缩、与时变化”,处在人生的巅峰,必须及时引退。人生不应太沉迷于权禄,应视之如浮云。 相似文献
13.
郭令原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82-89
《史记》和以往史书的一个很大不同就在于作者在叙事时体现出的民间视角,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个人行为的关注,二是用民间道德评价人物事件,三是"爱奇"的民间趣味。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和作者时代下层社会人士进入到政治决策层的社会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陈桐生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
本文是作者几年来从事《史记》选修课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旨在探讨如何在《史记》教学中贯彻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的问题。文章从形成课程主题、选定篇目及作品分析三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16.
一般来说,情感与思想是小说中事件的起点和落脚点,也是事件发展的原动力,感觉只是陪衬、背景和氛围。可在林语堂的小说叙事中,感觉往往成为事件的缘起、转折点和终点。感觉不仅是事件过程的“决定者”,还是事件意义的“赋予者”。在他所谓的重大事件——“生死”与“丧失”里,人的感觉被发现和释放出来,并实现生命的升华。林语堂的感觉叙事生动复杂又变幻多姿,它们好像按照某种自然程序进行,事先无法做出预测。它不是群体理性的表现,而是人物复杂个性的展示,从而可以淋漓尽致地诠释新文学的个性解放主题,也赓续和创新了中西叙事传统,弥补和纠正了新文学甚至世界现代文学的某些偏误。 相似文献
17.
高志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3):152-156
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采录了大量的民间传说、故事、谣谚、寓言神话、方言土语等民间文学语言,借鉴和吸取了民间文学中特有的结构模式、叙事手段和言说方式等艺术手法,使得《史记》的文学语言在作家书面语体为主导的风格中,带有了较强的民间口头语体色彩。 相似文献
18.
李国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平王东迁后,周朝天下大宗的地位逐渐沦落,各诸侯征伐迭起。战乱不休的世代,郑庄公以独特的礼治闻名于诸侯,然其阴存的志向与表面的达礼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左传》、《史记》关于郑庄公的记载差异悬殊,其原因虽有多方面,但叙述方式的不同和太史公式文学观念的独特关照却是其中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桂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4(5):59-64
史表作为史学著作体例之一而被确立下来,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后代史家追踪马迁,或编纂史表,或研究史表,使史表的内涵和功能有了多方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运用史表、研读史表的传统,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关于史表编纂和应用的理论。这一点在清代史家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其读表、研表和作表用力之勤为前代史家所少见,说明史表在清代已臻于成熟。他们对史表编纂的经验总结和理论阐述,对今天的史书编纂仍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冬菊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23-127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史学著作,其中记载音乐方面的史料异常丰富,因此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具有音乐文化意义的史书。《史记》中除了两个音乐专篇《乐书》《律书》之外,有70余篇涉及音乐,计220余处。内容涉及乐器,音乐人物及其音乐创作、表演活动,礼乐制度修订,音乐教育、音乐评论、音乐思想等方面。研究《史记》音乐文化,领略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音乐的旨意,厘清《史记》音乐文化的内容概况与特征,剖析《史记》音乐史料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文化信息,全面认知《史记》音乐文化在中国音乐史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价值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