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光励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宋庆龄与蒋介石,都是孙中山所信赖和器重的人物。在大革命初期,他们都为推进国民革命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大革命后期,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的思想和事业,而宋庆龄则奋起反击,坚决捍卫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并在严酷的斗争中,实现从旧三民主义者向新三民主义者的根本转变,本文考察宋庆龄与蒋介石从合作至分裂的心路历程,探讨他们各走不同道路的主客观原因,指出他们的决裂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他们之间潜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宋庆龄与首次国共合作宁芳宋庆龄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在推动中国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样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中,留有其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正是就这一论题做力所能及的论证和探索。一宋庆龄是一位理想崇高、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女性,与孙中山朝夕相伴了十个年头,他们...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史上 ,曾经有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 ,顺利实施了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为两次国共合作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为和平解放台湾 ,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也做过巨大努力 ,为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总趋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周兴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78-82
廖仲恺作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鼎力协助孙改组国民党并建立了首次国共合作联合战线;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在国共合作后的新形势下,忠诚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革命政策,与共产党人携手进行革命;他作为国民党左派领袖,为巩固与捍卫两党联合战线努力奋斗,直至为此最后献出生命。廖的言行表明他是献身于首次国共联合战线及其事业的第一功臣。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国民党政府政策的分析 ,认为国民党最终采取联共抗日的政策是逼出来的。但之所以能够逼成功 ,是因为有逼的先决条件。这就是从“九·一八”后国民党政府采取的基本国策 :“攘外必先安内”。有了共同的敌人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就有可能逼成功 相似文献
6.
邵力子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是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挚友。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前,他热心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歌颂苏俄,赞扬工农运动,推动孙中山以三大政策改组国民党,为促进、巩固和发展国共两党合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国共两党顺应历史潮流,在抗日的前提下调整各自的政策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建立的关键;经过谈判,最终找到的双方均能接受的合作形式是国共再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国共合作抗日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不管政党之间的分歧有多大,但只要与时俱进,有和谈的诚意,是完全可以找到一条求同存异的合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国共合作之前,国共两党曾进行多次的秘密接触,商谈合作事宜。其中蒋介石将与中共接触的任务交给了陈立夫,陈立夫积极主张联苏抗日,通过联合苏联以达到联共压共的目的。同时他还积极地从国内、国外两条途径寻求与中共的联系。当与中共的联系打通后,陈立夫作为国民党的代表与中共代表潘汉年直接会谈,虽因双方的分歧较大,谈判最后未取得任何实质性的成果,但却使双方增进了了解,为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日本帝国主义的日益侵略,加剧了中国的局势。面对中华民族的危亡,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了合作,进而共赴国难。日本的野蛮侵略促使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经过国共两党共同努力而实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突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增强了“团结与统一”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1.
《政治周报》是首次国共合作期间中国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中国共产党人尤其是毛泽东在其创刊、编辑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反击国民党右派进攻、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推动国民革命向前发展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统一战线内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别的政治态度和目的各不相同。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斗争策略,并制订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战术,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14.
曾勇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0(3):30-3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次特殊的政党合作,是两个革命政党为了打倒内外敌人,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而进行的革命联合。然而由于复杂的内外因素,这次合作最终破裂。从政党政治的角度看,两党的这次合作缺乏稳固的基础、没有采用恰当的合作方式,缺乏明朗的前途,这些成为导致合作最终破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卢宁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
本文主要阐述了邓演达先生在大革命时期,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参与建立黄埔军校,为健全军校各项制度、维护军校内革命统一战线,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17.
近代中国曾有过两次国共合作,即1924年到1927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和1937年到1945年的二次国共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有其各自的形成原因。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的形成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战胜强大敌人的需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加紧对华侵略,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既有各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压迫,又有依附于帝国主义掌握中央政权的大军阀和拥有各省政权的小军阀;既有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统治,又有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相勾结的官僚买办阶级的盘剥,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 相似文献
18.
刘育钢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革命史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破裂,其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内的右派刻意造成的,国民党右派利用孙中山理论体系中的缺陷蓄意歪曲放大制造反共理论依据,借用国民党"以党治国"政治体制排斥中共和国民党中右派势力逐步集聚形成反共强势等等原因才是导致合作破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交替和转换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作为国民党领袖的孙中山和共产党高级领导人的毛泽东,各自从本党、本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反映本阶级利益的农民观。这两种农民观,分别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观和无产阶级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农民观。前者的局限性和落后性,后者的彻底性和革命性,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资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农民问题,从而也就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相似文献
20.
论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诸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7):118-119
在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重新审视在抗战中国共两党从对立走向合作的内在因素和不平坦历程,总结经验,有助于我们站在新世纪的窗口,用合作的、求同存异的和顺应时代要求的眼光和角度,配合以同样适时和适度的具体政策和方法策略,调动积极因素,观察与解决问题,有益于祖国的统一事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