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范畴,政治社会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实际,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出发,我国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有着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可以从目标维度、主体维度和方法维度出发,通过引导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健康发展获得一定的经验和方法启示。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会化实质上是大学生按照社会的期待,通过学习社会文化知识,接受教化,掌握生活和生产技能,形成规范行为和确立明确的生活目标,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人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该文论述了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表现出的教化、导向;先进文化的引导;人文素质培育;纠偏和控制、动力和情感激发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大多是把大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尚未涉及针对不同科类的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研究。在长期从事理工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认真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生在专业背景、思维方式、就业去向等方面的特点,总结出影响理工科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丰富的个性化因素,提出通过理工科大学生自身努力突破工科思维束缚,重视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理工科高校扎实而富有成效地组织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政府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执政党建设、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与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建设等策略,旨在促进我国理工科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和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化已经成为其基本形态之一。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只有深刻分析和把握社会化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全员教育与育人环境等关系实质,才能真正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规律,提高其实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成为在政治上合格的社会公民的需要,其顺利与否,既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本调查显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大学生形成稳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素质,才能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面临着许多障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亟需相关学科的加入。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正规有效的途径主要是在学校,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思维风格的角度把思维风格与教学风格偏好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运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为探索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效途径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甚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当前,"90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政治信仰淡化、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取向功利化等问题。因此,高校应该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浓厚校园政治氛围、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引导和对网络信息的监管,从而推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高等学校党建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开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大学生党建工作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等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改善大学生党建工作者队伍的迫切需要.为此,要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深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活动等途径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的需要,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存在历史知识欠缺,政治信仰淡薄;政治素养不高,政治态度消极;入党动机多元,政治参与世俗化等问题。要想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应该通过优化文化育人环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修为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大学生习得政治文化,提高政治能力的必要途径。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有计划、有目的的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推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边疆在本质上属于一种政治地理空间,此外还具有地理、文化、经济等附加属性。在不同国家形态下,边疆观念会随着某种边疆属性的凸显而发生相应调整。民族国家时代,受主权体制、地缘政治和国际体系影响,政治性边疆观开始兴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国家发生了重要转变,西方国家适时更新了边疆理论。但在中国,传统文化性的边疆观却仍在延续,并难以兼容于民族国家语境和全球化形势。面对这种境遇,中国须建立一种由主权疆域和超主权疆域组成的双重疆域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多个圈层结构的边疆范畴,从而形成自己的边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2.
陈文新 《东方论坛》2008,(3):114-117,124
政治资源是政治现代化启动和推进的前提和基础;政治发展不仅是一个消耗政治资源的过程,更是一个政治资源配置的过程;政治资源的配置影响政治稳定;政治资源的不同配置往往形成不同的政治形态。中国政治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资源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13.
就当今时局和"依宪治国""法治国家"话语而言,中国的政治宪法问题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中国政治宪法学要有所回应,就要先厘清政治宪法学阵营内部的主题逻辑。政治宪法理论有两种,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和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前者又称为政治立宪主义。政治立宪主义以英国的立宪历程及其宪法学为学理的渊源主流,兼采美、法、德、日等各国的自由立宪学说;非立宪主义的政治宪法理论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国和日本二战战败以前一度都很有市场,其代表就是施密特的政治宪法理论和当今中国推动宪法学"价值中立"的宪法社会学。政治宪法学与规范宪法学和宪法解释学之间的论争本来是宪法学方法论之争,但却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跟立宪主义的价值之争扭结在一起,造成很多误解。在解开中国宪法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之争的交错叠合之后,中国政治宪法学就名正言顺地归宗到政治立宪主义,研究古今之变之后的现代中国从"生存的法则"到"自由的法则"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14.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个范畴 ,客观地蕴涵着应当正确地对待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问题。政治文明体现为政治权威产生的合理性、运行的合理性以及与人民关系的合理性。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依赖于政治改革。政治改革要实现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政治法治化和公开化、政治高效化和清廉化。  相似文献   

15.
现代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协商性政治,并形成人民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关联,经历了奠基、初兴、一度失衡、再到重构的历史过程.协商性政治逻辑上是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协商制度独具的政治权能,有助于完善政治制度体系、拓展政治参与渠道、调节政治关系、整合政治意识.面对一系列新的挑战,应该继续发挥政治协商制度的特色和优势,推进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以实现其利益和主张,但是在没有政治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政治混乱甚至是暴力革命,而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吸纳和同化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既扩大中产阶级政治参与又保证政治稳定的目标,必须发挥政党的作用。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在中间阶层崛起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和谐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政治合法性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人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政治合法性的实质是统治与认同、自愿服从的关系,是政治稳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在出现合法性危机的时候,各国为了重塑合法性,进而实现政治稳定,要通过实现绩效统治、规范政治制度、形成共同的政治文化、实现政治权力合法性、建立法律合法性、采取协商机制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明与政治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制度是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制度建设,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加强政治制度建设,批判地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可更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9.
政治和谐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治和谐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如何实现政治和谐是我们党和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从目前的政治关系状况来看,我国的党政关系、党群关系、政企关系等还不是很和谐,人民的政治参与水平也比较低,这已成为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的重要障碍。为促进政治和谐和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政治现象,其发展状况对该国的政治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即理性而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促进政治体系的稳定,盲目而无序的政治参与会造成政治体系的动荡。因此,推动我国政治参与的发展,维护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政治安定局面,需要做到:一、加强我国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建设;二、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政治素质;三、实现政治参与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四、塑造公民良好的政治参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