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犯罪源流规律的存在理论,是系统而科学的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在一定意义上说,犯罪学就是研究犯罪原因的科学。国内外各种犯罪学说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和理论结构,往往是以它的犯罪原因论作为依据的。如犯罪古典学派是以“意志自由论”作依据。犯罪人类学派是以“生来犯罪人论”作依据。犯罪社会学派是以“社会环境论”作依据,等等。笔者提出的犯罪源流学说,乃是以“犯罪源流论”作依据。什么是犯罪源流论呢?简单说来,就是从人类社会的进化论出发,研究犯罪因素的源泉及其流经和发展进程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行为共同说以追求社会防卫为价值目标,主张以“共同行为”这一事实认定多数犯罪行为人之间的“共同性”,在“行为”面不要求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在“意思联络”方面,也不要求数人必须具有共同实现犯罪的意思联络。由于这一主张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共同犯罪的事实,从而不能科学地认定犯罪人之间在行为上何以共同性的问题。因此,日本行为共同说是值得反思的。  相似文献   

3.
在建党初期,列宁主张过“灌输论”.经过“灌输论”争论,特别是社会实践的发展,列宁的思想教育思想由“灌输论”转变为“说服论”,这一思想转变对于我们坚持群众观点,更加有效地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实然的刑罚目的与应然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者认为,我国实然的刑罚目的是惩罚犯罪人,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保护人民,保障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维护社会主义秩序;而我国刑法学上占主导地位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理论见解脱离了我国刑法实践;尽快澄清刑罚目的问题上的混乱认识已成当务之急;我国刑罚目的的应然选择是惩罚犯罪人与防卫社会免遭犯罪侵害。  相似文献   

5.
“集体利益至上论”及其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史来看,集体利益至上论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才出现的伦理观念。事实上,在人类伦理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集体利益至上论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古希腊时期,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价值,主张对个人利益进行节制的思想就已经存在了。可以说,尽管当时每个思想家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价值却几乎是早期思想家们的共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思想、毕达哥拉斯的“数的和谐关系论”、柏拉图的“理念论”,都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体现着对“整体价值”的追求,强调着集体利益的…  相似文献   

6.
对“无限防卫权”法律规定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殿美 《文史哲》2002,4(4):52-56
我国新刑法关于无限防卫权的规定有悖于权利有限说 ,容易弱化对不法侵害者应有合法权益的保护 ,诱发更严重的暴力犯罪 ,导致防卫人与犯罪人两败俱伤的结果 ,也不符合国际社会防卫权发展的总趋势。在司法实践中 ,应限制这一权利的行使。  相似文献   

7.
浅析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青少年犯罪具有八个特点:暴力性犯罪居多,共同犯罪居多,犯罪人背景是单亲家庭居多,犯罪人家庭经济条件拮据居多,犯罪人员中无业人员居多,犯罪人中低素质者居多,外来流动人口犯罪居多,犯罪人低龄化趋势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筑牢“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  相似文献   

8.
刑事实证学派在19世纪末提出的新社会防卫思想对传统刑法理论的"个人主义"进行了调和,更加注重"社会效果"和"社会利益",本文拟就新社会防卫思想在中国刑罚执行制度中的运用,以行刑社会化为视角,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对我国行刑社会化制度进行构建,解决目前刑事执行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如何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9.
吴羽 《理论界》2012,(4):62-64
从大陆法系国家刑事政策历史演进看,刑事政策理论和实践与社会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社会文化构成了刑事政策诞生、选择的重要根据。启蒙运动时期人道主义理念与理性批判精神促成了现代刑事政策学科的诞生;19世纪中期后,实证主义与社会连带思想影响到社会防卫论的产生及发展;二战之后,新人道主义、人权及法治观念促进了新社会防卫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一、两人对文艺的本质看法不同 :1 孔子将艺术与“善”相联 ,柏拉图侧重谈它与“真”的关系。 2 艺术形式在孔子处只获得附庸身份 ,柏拉图则从本体论角度凸显其独立性。 3 孔子提倡“表现论”文艺观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摹仿”。二、两人都对文艺的社会作用予以关注。但一个从仁学出发肯定情感 ,肯定艺术 ;一个依据理念论而否定情感 ,否定艺术。三、孔子“为人生而理论” ,柏拉图除此之外也“为理论而理论”。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 ,他们的思想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及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11.
理论经济学一定需要价值论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价值”一词的混乱说明了什么? 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就理论经济学中的价值论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今大体上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坚持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否定其他任何价值论。这种意见在中国学术界至今仍占主导地位,是主流学派。第二种是主张对传统的劳动价值论进行一定的改造,与生产要素价值论及效用价值论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包括“新劳动价值论一元论”(谷书堂、柳欣,《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改造劳动价值论”(胡义成,《当代经济科学》1994年第1期)、“社会劳动价值论”(钱伯海,《经济学家》1994年第2期、19…  相似文献   

12.
赵坦 《天府新论》2023,(6):106-121
犯罪附随后果给犯罪人带来严重的不利益,其与刑罚之叠加或已超出犯罪人应受制裁的总量,从而“罪”与“刑”原本的平衡出现动摇。从保护公民的立场出发,判断一种制裁是否为刑事制裁应当采取实质主义的刑事制裁观,从犯罪人视角对其所受制裁的实质性影响进行分析,而不拘囿于“刑法法定性”。在实质主义的刑事制裁观看来,公民身份理论发现了包括犯罪人在内的每个自然人的身份利益,由此揭示出犯罪附随后果以具有长期社会嵌入性的“身份惩罚”对犯罪人进行实质的刑事制裁,是隐性的刑事制裁方式。隐性的刑事制裁方式充实了罪刑关系中“刑”的内容,此时若要达致罪与刑的实质均衡,则犯罪附随后果与法定刑事制裁相叠加不应致使犯罪人承受的刑事制裁总量溢出,从而犯罪附随后果应当载有抵消部分量刑的功能。犯罪附随后果抵消量刑以自由裁量权为实践基础,我国《刑法》第61条中的“情节”为犯罪附随后果作为酌定量刑情节提供了规范依据。作为酌定从宽量刑情节的犯罪附随后果的识别以可衡量性为原则,具体规则的展开以犯罪附随后果侵犯的利益类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对死刑的追问——死刑为什么应当存在?(下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中华  王海桥 《江淮论坛》2011,(1):78-85,161
死刑存在与否应当也只能是一种价值论上的根本判断,必须清楚死刑存废论争对死刑的意义所在。自刑法之外进行的追问表明,无视或有意忽视性恶论的人道主义不能作为刑事政策考量的根基,死刑的价值判断与文化、国家权力运作密切相关,同时也必须考虑整体的公平正义。从刑法的规范角度理解,刑法的任务决定了死刑存在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死刑本质上是犯罪人在刑法上基于自我决定而实现的永久性、完全性排除,是生命防卫权的实现方式。国家处死犯罪人实际上是国家在执行社会共同体的任务,是社会共同体行使生命防卫权和共同体防卫权的必然结果。死刑应当存在,但却是不得已的选择,那种基于“敌人”概念所建立的刑法或许更应理解为一种特定状况下特定时期的刑事政策。我国的死刑制度应当重构。  相似文献   

14.
论张东荪与冯友兰对理学的不同解释舒文,张耀南一九三九年,冯友兰(1895—1990)《新理学》一书在上海出版。这部书的主要工作,是改造旧理学,建设“新理学”,其所用的工具便是柏拉图的“理念”(Ideas)和新实在论的“共相(Wniversals),在...  相似文献   

15.
犯罪原因论是犯罪学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础。它是犯罪学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才出现的概念,是有关犯罪产生缘由的整个理论体系。本文为建立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从“犯罪”和“原因”两个方面确立了犯罪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主要涉及到:违法与犯罪、犯罪的法律概念和社会学概念、个体犯罪与群体犯罪,以及系统结构犯罪原因论和引起犯罪产生的主客观因素等。认为违法与犯罪在本源上没有区别;否定犯罪存在着一般概念;群体犯罪范畴是犯罪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6.
作为超验主义的“喉舌”,《日晷》的宗旨是宣传超验主义者关于社会进步与改革的新思想。爱默生坚信社会改造必始于个人改进,而增进个人道德和自我教化的途径则在于文学。他主张拓宽文学题材,创建新的文学样式,丰富其表现手法,使文学作品发挥强大的社会功能,塑造其国民性。同时,他还倡导“天才说”,主张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作品是性灵受到激荡的“即席之作”,诗人应当大胆抒写自我,追求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表达,而诗歌艺术性方面的瑕疵则可以忽略。《日晷》的编选,正体现了爱默生的文艺思想,也预言了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文学,尤其是诗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竞争”在学校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很大 ,但我们不能忽视“竞争”的贡献。笔者在庄子思想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思想 ,考虑现今我们的问题。其中代表的主张是“共同体论”和“相生论”。  相似文献   

18.
论故意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说: “犯罪一一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379页)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犯罪只能是故意的。也就是说,犯罪人总是怀着一定的反抗、破坏、侵犯的思想,有意识地进行某种危害社会的行为,而在客观上总是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至于过失犯罪,在犯  相似文献   

19.
“通种论”是柏拉图在晚期对话《智者篇》中阐述的,在《巴曼尼德斯篇》第二部分的八组推论中,柏拉图以悬拟的形式提出了“种”(即范畴)的结合问题,做了初步的奠基工作。《智者篇》中的阐述则是那八组推论的完成。通种论标志着柏拉图辩证法演变的完成阶段。通种论的基本思想是:每一个最普遍的“种”既同对立的“种”相通(即联系),又与其他最普遍的“种”相通。它是对概念本性深刻的分析研究,是柏拉图辩证思维的一个杰出  相似文献   

20.
建构和谐社会是新的社会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它不仅要立足现实也离不开对历史的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和谐思想,如主张“和实生物”的宇宙和谐论;“和而不同”的人际和谐论;“以和天人”的天人和谐论。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实现三大和谐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