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几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推出了以倡导自由、展现个性特征为目标的新作文形式——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在内容上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就像一个自选超市,它所给的话题只是一个思维的逻辑起点,不是论点,也不是论题,学生可以由一个点引出无数条直线,可以由此编故事、发议论、抒感情;在形式上也给  相似文献   

2.
3.
高考作文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试题有严格的限制条件,阅卷有时间要求。这就要求考生在严格依题为文的同时,掌握一些点题的方法,把自己的观点、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切不可故弄玄虚,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主打项目,从所给的话题来看,其中有单向型的,也有关系型的。在关系型话题作文中有一类较为常见的是矛盾关系。所谓矛盾类话题作文,是指在作文话题中出现两个相互矛盾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因此,写作时要学会辩证分析,对这两个矛盾的概念要突出重点强调利中有弊或弊中有利。审题时一定要准确地把握概念之间的矛盾关系,否则容易走入作  相似文献   

5.
连续6年的“话题作文”形式.对“开放性”和“限制性”的调和做了有益的尝试,在高考命题的探索道路上有着必然的价值.并且也还有继续存在的相对合理性。但是,我们看到,6年下来,“话题”的宽泛性,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宿构”“套作”“拼凑”等不好定评的尴尬;全都是文体不限,使中学生的文体观念越来越淡漠。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纵使所写文章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也必被打入“冷官”。话题作文则淡化了审题,试题中一般没有那种弯弯绕、别别窍的迷惑干扰因素,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  相似文献   

7.
【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父子俩驾着一艘小船行驶在水面上,突然风浪大作,小船就像海面上的一片树叶,眼看就要翻了。儿子惊慌失措,这时父亲发话了:快往船舱里灌水。当船舱里的水位达到一定程度时,奇迹出现了,小船不再摇晃。  相似文献   

8.
9.
高考,一年一度,牵动千家万户。高考作文,命题一年一样,被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自1979年恢复高考以来,先是最传统的“词句式”命题,接下来是“给材料作文”。从1999年开始,连续三年高考作文都采用了新的命题方式“话题作文”。它取前两种之长,补前两种之短,具有较大的创新。它是传统的词句式命题  相似文献   

10.
11.
话题作文与命题作文相比尽管有它很大的自由度,但话题作文的审题依然非常重要.它影响着一篇话题作文的话题内容和方向,或者可以说话题作文的审题是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和愿望。  相似文献   

12.
话题作文,就是在一定的事理或情境材料的基础上,用一段提示性语句,提出一个大家都了解并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这个话题,寻求可以直接描述或讨论的对象,以启发写作者运用联想、想像、辩证、批判、发散、聚敛等多种方式写出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这种命题形式以其宽松、开放、灵活的特点,打破了多年来套在考生身上的枷锁,标志着高考作文命题的日趋成  相似文献   

13.
话题作文是在2000年3月国家教育部出台《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指导意见》后广泛出现的一种命题形式。近年来,话题作文成了中考作文中的热点.话题作文这一形式在全国各省市的中考作文的命题中所占的比例一年大似一年。形式的开放性.体裁的自由性.内涵的丰富性等特点是使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的主要原因。与传统的命题作文比较.话题作文具有立意自由、选材广泛、文体不限,  相似文献   

14.
话题作文的命题首先为学生提供了打开思路的一个“源头”。它规定了写作范围,至于立意、选材、文体、表达则由学生自由选择。话题作文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天地,写好的关键是围绕话题展开记叙、说明或议论。  相似文献   

15.
具有开放色彩的话题作文给考生提供了张扬灵气与个性的舞台,但长期写惯了命题作文及半命题作文的考生,面对话题作文也有些傻眼。要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拟好题目。常言道:文题善,佳篇成一半。拟出一道好的作文题目,就等于有了开启写作之门的钥匙,同时,也等于给自己的作文上了一道“保险”,使阅  相似文献   

16.
17.
顺应考试改革不断深化的发展趋势,中考作文越来越以相当亲近和开放的方式命制试题,像这几年备受青睐的话题作文,就明确为“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这样的考试方式,为充分考查考生真实的写作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也为考生提供了张扬灵气与个性的舞台。其中,文题作为文章特殊的凝练的概括形式,不仅是考生写作水平高低的客观反映,也表现出一个人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