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价值视野中的新发展观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视野中的新发展观架构王思隽当代社会发展的实践和理论日益凸现着发展观问题研究的重要时代意义。在批判经济增长论及传统经济学中崛起的新发展观,前所未有地突出和阐发了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价值和人道价值,这种价值取向上的重大转折,已把发展观中的价值问题提升到发...  相似文献   

2.
发展的本质问题是价值问题,传统发展观是“物本主义”的发展观.传统发展观把人的价值归结为物的价值,导致发展的价值理性缺失及发展目的与发展手段的倒置,产生了发展的诸多价值困境.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实现方法保证了发展过程中人的价值的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评价应当是以生产力尺度、制度尺度和社会协调发展尺度为主要内容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陆昱 《理论界》2008,(12):19-21
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进程的一般性、系统化的抽象概括与理性认识,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等方面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发展观经历了经济层面的单一发展观、社会维度的综合发展观、历史视野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辩证过程。而科学发展观以对人类以往发展观的内涵嬗变与价值扬弃的方式实现了发展观的历史转型和时代确证。  相似文献   

4.
经济伦理视野下的新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君恒 《河北学刊》2003,23(6):73-77
本文依据东西方发展观的新见解,论述了作为全面价值的发展、作为经济正义的发展和作为经济与伦理结合的发展三个问题,强调新的发展观需要从单纯经济的理念转变为社会整体的、融合正义的、强调伦理的理念。  相似文献   

5.
"发展"已成为现代社会进步、合理、繁荣等一切美好价值的代名词,不发展就意味着社会停滞和倒退,发展成为评价一切的终极尺度.正是在西方这种发展理念支配下,发展日益凸显出一系列带有全球性的问题与困境.事实上,西方现代发展的危机并不是发展的手段出了问题,而是发展本身出了问题,即西方发展的价值取向问题.因而,解决西方现代发展危机的唯一出路是建立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以人类生存为本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伦理观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绿色发展观进行探讨.绿色发展观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的支持,绿色发展观的内部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绿色发展观的深入必须考虑到伦理观,考虑到人与自然是绿色发展观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不仅体现着马克思的时代精神,而且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人在自然当中合理发展,继承马克思主义代内价值与代际价值的统一,才能真正让绿色发展观贯彻到底,让人类共享绿色发展的硕果.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的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观与自然观密切相关。自然观的不同往往导致发展观价值取向的差异,进而带来不同的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传统发展观的自然观误区使其引导下的实践活动给人类带来了生态价值危机和生存发展困境。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的自然观为基础,是一种人本主义的、可持续的、全面的发展观。作为一种人类文明发展的新范式,科学发展观成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的根本指南,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直接指向人类的生态文明前景。  相似文献   

8.
王树林 《学术探索》2004,2(8):25-28
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中国传统社会主义民主的现代转型。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价值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渐进改革作为民主政治的价值实现方式,务实主义的观念模式,试验性的方案选择和迂回式的改革发展战略,共同形成了中国政治体制渐进改革思想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人的普遍关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传统发展观的根本缺陷在于人的失落 ,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旨归和最终价值目标在于人的发展 ,以人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蕴涵着人文价值的重塑 ,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关于人的普遍关怀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0.
杨明明 《理论界》2009,(2):34-35
近代以来,发展真理论和发展价值论在发展观上各有偏重,但都因割裂事实与价值的统一而给人类发展带来损失.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从事实和价值的双重维度解释历史发展.科学发展观突破传统,把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科学视野和人文视野相统一,真正实现了事实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主要是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政治发展观以现代文明作为审视民主政治的标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经济方式来解决政治问题,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邓小平政治发展观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式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通过政治体制改革,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在社会稳定的状态中实现政治发展,这是目标、原则、途径和特征辩证统一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哲学的视角,围绕发展认识论、发展方法论、发展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对邓小平发展观中关于发展内涵、发展意义、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发展条件、发展价值主体、发展价值标准等基本问题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3.
于金廷  王微 《理论界》2004,(6):49-51
邓小平的发展观是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依据邓小平理论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集中体现了邓小平的发展观.江泽民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在发展价值、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战略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观.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我党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加以科学的概括和升华,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基本实践活动和基本特征。二战后,世界范围内已涌现出许多探讨和研究发展问题的学科,但是这些分门别类的发展研究学科只是从某些特定的视角对发展实践进行研究,往往缺乏一种系统的宏观的哲学层面思考。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西方以往各种发展观的基础上,以辨证扬弃的方法论特色将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人的发展、环境问题等统一到了一起,形成了全面、科学的发展理论。本文主要就西方国家发展观的历史嬗变过程、中国科学发展观之于西方国家发展观的历史超越、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价值取向及内在要求等方面逐一作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价值迷失:现代工业文明发展观的"走火入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发展观就是工业文明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最大危机就是价值观的危机。它只关心"如何发展",而对于"为了什么发展"这一具有价值含义的问题却漠不关心。它所追求的是对自然界的无限度地掠夺和挥霍,在生活方式上越来越"远离自然"、"背离自然"。并把这叫做"进步"和"文明"。其后果不仅会加剧人同外部自然的冲突,而且也会造成和加剧人同自身的自然的冲突,使人类在地球上无法持续地生存下去。可持续发展观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一个国家生存的永恒主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尤为重要。然而以什么样的发展观去指导发展,则是谋求健康发展的首要问题。因为不同的发展观决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因此,发展观问题是一个必须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一所谓新发展观是相对于传统发展观而言。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发展都以传统发展现为指导,确立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一些现代化的“后发”国家也程度不同地把传统发展观作为本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可以说,传统发展观在相当长的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并产生巨大的影响。传统发展观的…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党的十六大完整地提出和概括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这就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是以这个新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为立场、观点、方法的,是这个新发展观的具体而生动的体观。学习和贯彻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首先应当确立和坚持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论人的发展的当代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媛 《学术论坛》2003,2(5):16-19
以发展求生存是人与物在生存方式上的根本区别之一,但现代化凸现了发展对于人的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困境和危机迫使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观正是这一反思的结果。可持续发展观反映了人的发展在当代的转向要求:从为生存而发展到为发展而生存,表现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和人类整体发展观的萌生。  相似文献   

19.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内含某种价值取向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现实发展的方向性要求.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是一种内含某种价值取向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是一种关于发展的价值观念,以人为本是其核心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现实发展的方向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