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简瑷 《兰州学刊》2010,(9):216-221
女性身体从来都是意识形态夹缝中权力争夺的对象,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意识形态氛围会直接导致对女性身体的不同的认知。文章在梳理新中国女性导演影像书写历史的基础上,试图用身体范畴来解读她们的电影想象、呈现女性身体的方式以及对女性欲望、身体经验的表达,探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转型期性别意识形态及其运作策略影响下女性身体叙事话语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90年代王安忆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女性写作呈现出作家以个人生存体验表达妇女身体生存体验的自觉 ,女性文学走向女性个体生存的微观世界。王安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女性性别生活经验进行关怀 ,尝试在社会历史中寻找女性的历史—文化—语言谱系 ,构建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  相似文献   

3.
明后期至清朝年间,民间宗教广泛兴起,道教在与民间宗教的互动中发生了嬗变。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的道教女性问题,就会发现道教女性的显性减少与隐性增多,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道教在民间宗教中融合与扩散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郭力 《中州学刊》2007,(1):228-231
家族史是女性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借助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以人类经验另一半的“真实”钩沉历史的本质真实,使貌似“真理”的历史编年史暴露出意识形态权力观念对人类另一半历史经验的遮蔽与压抑。“苦难”成为女性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书写苦难,通过女性经验历史化把握到女性生存真实,成为女作家叙述女性家族历史的手段。历史与个人通过经验的历史化场景汇合,揭示出女性主体的历史定位过程。  相似文献   

5.
明、清、民初时一些学者收集了不少民间歌谣,整理成册,但对于民歌的研究很不充分,而女性的情感在研究中又是最遭人忽视的。通过女性情感的角度看民间情歌中反映出来的下层女性,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下层女性自我意识的强烈表达,体现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独立声音,她们的情感本身就蕴含了日常生活对于男权的解构。  相似文献   

6.
向梅林 《船山学刊》2007,(4):146-148
在男权文化语境中,李清照词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增添了亮点.她从独特的女性视角出发,通过女性自我经验世界的构筑以及对外在世界的焦虑的表达,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一种对男性意识形态的抗辩性姿态.  相似文献   

7.
女性角色向来被所谓主流历史书写所忽略.运用民间生活史料,虽不免会遇到零碎难用的困窘,但从民间生活史料中砂里淘金,却可望一窥民间妇女的生活实况.此用于海洋社会华人女性生活实况的考察,同样可行.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私文书、印度尼西亚华人民事诉讼公文书以及闽南地区、香港大澳水上人家等所传唱的民间歌谣等民间生活史料,既可以了解到海洋社会华人女性在经济上的地位,又可以了解到其生活境遇及内心世界,是研究海洋社会华人女性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8.
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秋瑾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她的革命家形象是通过多种历史因素的机缘际会而建构起来的。秋瑾案引起的广泛的社会舆论,促成了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孙中山等革命领导人的褒扬与各种民间的尤其是政府的纪念活动,使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建构获得了政治权威合法化保证;学术界的学术研究为秋瑾女性革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持;从小说、戏曲、话剧到电影与电视有关秋瑾的各种文艺形象的塑造,使秋瑾的女性革命家形象逐渐获得民众与世俗社会的广泛认同。在所有建构秋瑾革命家形象的诸种历史因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她作为女性的性别优势。可以说,"女性"是秋瑾革命家形象建构的基石。近代中国是一个革命的时代,革命离不开作为"半边天"的女性。秋瑾有幸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因而成为近代中国女性革命的一面旗帜:一个代表近代中国革命女性的、颇具象征性意义的标志性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9.
民间童话是人类的精神梦想,然而就蒙古族民间童话而言,女性叙事却在构建梦想的进程中陷入了深深的悖论:一面是激情地吟咏女性的反抗与辉煌,另一面却不得不面对男性叙事圈套的蛊惑。正因为此,民间童话的革命性力量被一定程度地消解,我们终究无从在历史的痕迹中找到它对于蒙古族女性解放运动的实质性的推动与激发。  相似文献   

10.
"虚构"和"纪实"这两种并生的叙事修辞,构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小说叙事的重要方面,是女性主义意识形态推论实践的重要体现.乌托邦叙事由两种形式构成:梦与白日梦.这种乌托邦叙事也只是为女性的现实困境提供一种想像性解决:不是在梦里,就是在自日梦里.女性小说的仿真叙事则尽可能禀承和贴近现实主义传统,让叙事成为"复述",强调个人经验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使女性叙事的文本形态有了属于自己的结构、肌理和色泽.在某种意义上,它也意味着由男性代言的历史被终结.  相似文献   

11.
杨珺 《中州学刊》2007,(6):221-224
20世纪90年代女性散文从女性的历史政治反思、对自然万物的平等观照、女性的城乡经验三方面参与了对社会公共话题的思考。这一创作事实不仅是对那些认为女性散文视野狭窄、境界偏低的看法的一种反驳,同时也是一种女性主体建构理路的发端。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五四的历史理性的叙述框架中,女性身体经验是被漠视的存在.面对时代话语,现代女性写作的出发点是"返回自身",即从个人的身体经验出发,女性才能获得言说真实自我的可能.因此,对女性身体经验书写的研究和考察对于还原历史语境中女性真实的生存处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现代男性作家也大量书写女性身体,但这种身体是符号性的而不是经验性的.女性身体经验的书写由于是在具体的历史处境中产生的,因而它并不是完全独立于历史和时代的,但同时,由于身体的主体性,这种书写又是超越历史设计的.  相似文献   

13.
女性是带领追逐时尚变化与时髦流行的时尚者,在宋代也不例外.宋代女性在服装消费、饰品消费、鲜花消费、化妆品消费、香药消费以及出游消费等方面均表现出对时尚与新奇的强烈追求.这一趋势表现出了由皇宫贵族走向民间,而且在相当程度上时尚潮流系由青楼妓女引领的导向.女性时尚消费对拉动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及特定生产、流通体制的形成发挥了最原始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当代女性作家运用自己当下的历史观梳理和重现中国女性历史的发展脉络和真相,寻求女性所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主体身份,从而实现女性建立自己的历史谱系,以性别视角影响人类对历史的陈旧看法,进而达到男女共建和谐均衡的人类文明和社会模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二战对英国的重创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上,更深刻地反映在对人们信仰的颠覆,对精神生活的打击,并催生出人类生存状况的意义感与价值感的消亡。英国女性文学在经历了二战后短暂的静寂之后,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复苏,并为20世纪80年代的女性文学繁盛奠定了基础。以多丽丝。莱辛、伊丽莎白。鲍温、珍。里斯、艾里丝。默多克、玛格丽特。德莱布尔等女性作家在这段时期的作品为例,阐释女性文学在作品主题方面所呈现的丰富多元风貌;探讨英国女性文学走出私人空间,步入社会生活,超越狭窄的个人经验,进入广阔历史时空的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
李钧 《齐鲁学刊》2004,(5):147-150
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曾经作为一个历史的神话成为世界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参照。但事实上,大跃进时期的中国女性并没有获得个性自主与性别意识,当时的女性解放不过是特定的政治话语支配下的一种社会表象。大跃进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单纯的、透明的、单向度和象征性的,是承载政治经济革命使命的意识形态的整体符号,而不是文明的、审美的、人性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7.
通过考察变态心理在女性创作中的表现,发现无论弑父、自恋还是同性恋都表现了女性对男性的失望和抗拒。由于女性作家历史上就没有自由书写的权利,当她们用文学来反观自身时,更容易通过变态心理的揭示,对压抑女性的男性中心话语方式予以反抗,因而,女性创作中充斥着大量恋父—弑父情结、自恋—同性之恋等深层心理经验,形成独特的潜意识的书写模式,这为研究者观察女性文本、触摸女性思维提供了独特视觉。  相似文献   

18.
苏状 《兰州学刊》2007,(7):139-140,135
20世纪末中国女性文学创作主要以性伦理的颠覆表现为特征.文章试图挖掘这种性伦理表现时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并认为其是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反叛之路的必然阶段,一方面性是传统父权和夫权压制的历史起点和症结所在,因此是女性意识觉醒的关键,另一方面对性的独特感受又拓展出女性文学创作的独特话语和文化空间,并在这种颠覆中流露了人存在最复杂、最深刻的形而上意义的挣扎,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9.
置身于沦陷区,孤岛经验和灰烬经验成为张爱玲的深刻记忆。张爱玲通过对女性和战争的关系以及战争给小人物的生活带来的戏剧性转变来解决女性在民族战争前言说的困境,张爱玲独特的“张看”姿态反映了一个女性对战争的拒绝态度,这同样是游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写作方式,而在针脚细密的琐碎意象中,无意中为我们掀开了另一种历史。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时期的民间宗教世界,女性、特别是下层社会的劳动妇女,冲破封建伦理纲常的牢笼,勇敢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洪流之中,在信仰主义领域和反抗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中,践履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