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对于反思和批判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和科技理性、重新审视教学中人文理性和价值关怀的缺失、认真思考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价值。通过考察和分析生活世界的来源与内涵,阐明生活世界的特点,反思教学"回归"生活世界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应"关注"生活世界的理念,并对其进行现代思考:教学应关注人的身体和心理;关注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现象是沟通自在世界的信息中介.种种真理观的分歧追溯原因不外乎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或观察到现象背后的存在,也就是说,现象与自在世界之间横亘着认识上的鸿沟.应当说,在人的眼中,世界发生了分化.真理是在多级中介中、依中介之性质被中介所建构、虚拟的认识,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信息体.真理达以物质世界存在着三道鸿沟,而要达到属于相对真理的"一个"真理也必须经过一个"多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邬“存在领域的分割”理论是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对以往哲学研究范式的批判质疑和转换。它改变了哲学在物质和精神二元对立前提下思考问题的研究习惯,确立了在物质和信息双重维度的复杂相互作用中理解现实世界的崭新思维方式。意味着人通过信息创造超越了精神在“存在领域”中的低层次地位,人因此而成为最杰出的信息创造者;人的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信息创造活动;人的现实世界因人的信息创造而成为“一个物质世界,三个信息世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复杂世界。人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创造出新信息,人的生命、价值、本质力量才能得以彰显;人的信息创造力将成为最重要、最优质的战略资源,而每个人也必须为自己的信息创造担负责任。  相似文献   

4.
在含有"V成"结构的把字句中,"V成"有客观意义和主观意义,这两种意义分别蕴含着认知理论的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变化图式和等值图式是空间位置表达式"把A放置在B的位置上"的隐喻,经历了物质空间定位投射到心理空间定位的过程。空间关系是隐喻其他关系的认知基础,经济原则是形成隐喻这种认知方式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阿Q、王秋赦、赵多多们扭曲的造反欲望及其愚昧、"沉默"中的"爆发",是一种民族文化心理积淀的体现。他们的"爆发"具有相同的物质和人格背景、行为动机,它比"从昏睡入死灭"的"沉默"具有更大的历史危害性。这类形象也成为历史运行轨道上具有特殊警示意义的路标。其经典性的艺术生命力的生成,源于作家高出于同时代人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作家创作取向和忧患意识的深度差异,也决定了形象的艺术价值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论价值意识     
韩东屏 《江汉论坛》2012,(10):78-83
价值意识是意识的一种。人的意识不应被定义为"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而应修改为人脑的信息性活动。而信息可界定为存在者显现的媒介。人脑的信息活动不仅有"反映",还包括感想、反思和想象,四者都是人脑的机能。含有价值信息的意识可谓价值意识,在意识的四种形式中,除"反映"不是价值意识之外,后三者都会是价值意识。其中,"感想"是价值意识的必然形式,"反思"和"想象"则是价值意识的可能形式。因"感想"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所以价值意识也有理性价值意识与非理性价值意识之分。非理性价值意识包括欲望、情感、意志和价值直觉,理性价值意识包括价值知识、价值观念、价值理想和价值智慧。这些形态的价值意识,都对人的实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邬焜 《河北学刊》2012,32(4):37-44
不能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并不等于不存在客观信息,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本体论信息。对客观信息世界的揭示及本体论信息的确立是信息哲学能够成为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第一哲学的根据。由于意识并不是信息的原生形态,而是在多重信息的复合、匹配、综合建构和虚拟中生成的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所以,相对于信息本质的揭示,信息的认识论定义是多余的。把信息和"意义"看作是同等尺度的范畴,是用主观化方式对信息所具有的独特而新颖的革命性价值的消解,是把信息哲学归结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复杂性的"涌现",对于意识成因的还原性分析应采取多维度、多极化还原解读的方法,而不是像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那样,将其简单归结为单维度、单极化的主观意向活动的构造。由于信息本体论的确立,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首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8.
“新怨恨”理论与文学批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怨恨"理论是现代中国人在中国现代性转型过程中产生的基于生存根基的一种具有持久反思与变革现实力量的有价值的心理体验效果单位.它是中国人在中西价值攀比与民族比较中由于强抑伤害而出现的一种隐忍心态.其具有极大的重构秩序与理想、再造世界与自我的心理能量,它不仅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一种情感体验,更是具有美学意义的与现代性研究相关联的一种文化批判与文学批评的体验理论.  相似文献   

9.
对我的语言学反思应该与哲学反思联系在一起。作为哲学概念的我必须通过作为语词概念的我来表达。对我的语言学反思为哲学反思提供了启发。我作为哲学概念始终是与作为主体的人相联系。正是在构建"为我而存在"关系的过程中,主体把"为我而存在"的对象与不"为我而存在"的对象区别开来,从而总是以我的姿态与客体相对应。只有当主体在意识中对主体的我予以意识时,主体才能以主体的形态在世界中凸现出来。我作为主体的自知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建构的。自我意识就是主体对自身进行反映所形成的意识。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由此就决定了自我意识的二层涵义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自我意识既具有个体形态,又具有群众形态,二者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诉诸感性直观,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结果使人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抽象;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实践,把人理解为"感性活动",最终找到了通向现实的人的道路。从人是"感性对象"到人是"感性活动",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理解的革命性变革,即在理解人的逻辑前提上从"抽象的意识"转向"现实的个人"、在把握人的思维方式上从现成论转向生成论、在考察人的理论态度上从直观态度转向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本体结构和字群关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谐”本义起源于音乐,与华夏先民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体现了听觉感官与味觉感官的愉悦性统一,具有鲜明的民族审美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何鸣 《江淮论坛》2006,(2):134-137
"意义"主要来自媒体的生产,而有选择的"呈现"与有意识的"遗忘"就是意义生产的基本策略.万科作为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房地产大企业,王石作为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其品牌的营造、"白领"的想象或偶像化的运作,主要得益于媒体的"呈现".这种"呈现"同时"伴随"着"遗忘",如对"万科金色家园"的业主与万科集团的纠纷,深圳的媒体就表现出让人不可思议的沉默.其实,在媒体与万科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利益为原则的同谋关系,媒体需要来自万科地产巨额的广告收益,而万科也需要来自媒体的"呈现"与"遗忘".媒体与大公司之间的这种新型关系,必须引发我们对媒体的思考媒体必须以"公器"作为其基本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杨建华 《社会科学》2002,1(9):35-38
我国传统理想人格追求人格的“完美” ,结果却违背初衷 ,葬送了国民的“精神家园”。本文提出完整人格 ,以人格的“完整”来归还本属于个人的人格完整性和生活的真实性 ,引领人们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并主张完善人格 ,从完整人格升华到现代意义上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4.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5.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种世纪性思潮(现象),同时它又始终处于边缘性状态,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认知成为解读其"边缘性"的基本思路.20世纪中国面临着贯穿百年的"现代性"危机--价值观念失范和制度性体系脱序的整体性危机,而原本就是西方现代文明危机产物的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作为对中国"现代性"危机的回应和救赎方式因此东渐而至并渗透到文学话语中.然而,本土化的存在主义(文学)只能对"现代性"危机起到文化重构、艺术救赎的作用,如何从存在着的意义世界推衍出对秩序性建构的现实救治不是其价值所在.而马克思主义则以既能提供道德和信仰层面又可以重建制度性秩序的话语方式回应并克服着中国的"现代性"危机,并在其"中国化"过程中被转译为主流文学的"现代性"主题内涵.在此意义上,存在主义文学的边缘性正是相对于主流文学的合理性存在.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04,17(5):64-66
根据现存方言并证之以古代语言资料,可以知道赏心之"赏",是"爽"字韵头脱落后的方言口语记音.这种语音现象具有普遍性,以之解释一些历来释有疑义的词语如"伤心"、"行唐"、"桑新妇"、"刚"、"松(月桑)"等,均可豁然明白.  相似文献   

18.
周作人研究所纠结的问题,其实也是现代文学研究所面临的普遍的方法论问题。出于"中国儒家重伦理"的历史认知,周作人呼吁在学术上应学习希腊"纯粹求知"的"科学精神"。如果说"回到鲁迅"已成为一种共识,那么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论,"回到周作人"也是必需的。道德不仅是认识的问题,更是实践的问题。周作人的悲剧不在于他的道德学说,而在于他未能真正履行自己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9.
王玉琴 《天府新论》2010,(4):128-134
"境界"是<人间词话>的核心内涵,学界普遍以王国维是"中国意境论的集大成者"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通过对两概念的统计和辨析可以看出,两者不能等同,王氏对"意境"的使用仍不出传统诗学范围.而从<人间词话>中"境界"使用的频次、内涵、结构、思想资源等方面和意境比较,则王氏"境界"说有二层大的内涵,一是境界的本意,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这一层意义是意境不具有的.二是境界在意境的范围之中,但境界是意境的高级阶段,有境界必有意境,而有意境未必有境界,境界是在意境的基础上融入格调、无功利之真、堂庑气象等元素之后一个更高的原则和标准.<人间词话>在文论史上的意义是"境界"说,而不是"意境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