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衔接和语义连贯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是语篇连接的两个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如何在英语阅 读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帮助学生了解陌生词语的基本涵义以及认识文章的语篇结构,以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2.
英语语篇(话语)意义上的连贯或者说英语语篇在思想结构上的衔接由语义性连接纽带来完成。英语语篇中句子问、语段间在意义上的连接手段很多,“语篇标识词语”(discoursemarkers)是诸多语意性连接中的一个。探讨一下标识词语在语篇中的语义特征及功能对英语语言教学与实践是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语料统计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现当代小说英译的机器译文错误类型和原因进行归纳和探讨。研究发现,Google的文学语篇翻译效果还不尽如人意,译文错误体现在词汇、句法、语篇及语用修辞等各个方面。词汇错译体现在机器不能识别由于语言类型及文化因素引起的词语多义性方面;句法错误体现在现代汉语特殊句法的英译中;语篇错误体现在关联词语的缺乏方面;语用及修辞错误体现在语义晦涩及话语标记语的译文语用失误方面。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首先选取国内外海洋科学类学术期刊论文的英语摘要,建立两个对比语料库。之后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基于新归类的13类语法隐喻,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料进行语法隐喻的标注和统计。统计结果显示两个语料库中的英文摘要都包含了大量的语法隐喻,特别是第一类、第二类、第五类、第六类和第十三类。但在一些类别的呈现频率上,两个语料库存在着明显差异,语法隐喻在国外期刊上的语料中出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国内期刊上的语料。这说明国内学者在撰写英语学术语篇方面与国外学者特别是英语为母语的学者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研究结果为我们后续的跟踪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篇语言学(Text-L ingu istics)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语篇的连贯功能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语篇连贯是指意义上的连接。传统上,语篇连贯的研究是从语音、语义、结构和句法的角度来进行的,它主要侧重于表层意思的研究,而忽视了语篇深层意义的探讨。其实,连贯不是  相似文献   

6.
从语义学(semantics)角度上研究英语语将,连贯是构成篇章所必须的.连贯是一个梯度性概念,若想将一组意义相关的句子或语段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构成在意义上十分连贯的语篇,就必须运用连接手段.通过对英语句子、语段和篇章的研究,探讨过渡词语及其它连接手段作为语义性连接纽带在英语语将中的作用、种类及其使用规律是本文的旨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学角度研究英语语篇,连贯是篇章所必须的。连贯是一个梯度性概念,若想将一组意义相关的句子或语段合乎逻辑地连接起来,构成在意义上十分连贯的语篇,就必须运用连接手段。通过对英语句子、语段和篇章的研究,探讨过渡词语及其它连接手段作为语义性连接纽带在英语语篇中的作用、种类及其使用规律是本文的旨义所在。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篇意义上的连贯由语义性连接纽带(semantic connectors)来完成。语篇标识词语(discourse markers)是诸多语篇中语义性连接手段当中最常见而且是最重要的手段。语篇标识词语用于句子的开头或语段的开头,表明语篇作者的态度、意图或倾向,引导读者随着作者的思维脉络而动,完成使整个语篇在意义上连贯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是社会对英语人才的要求.大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加强语篇衔接性是研究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之一.语篇组织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衔接手段来实现.从语义关联方式来看,衔接手段可分为衔接类(指称衔接、结构衔接、词汇衔接)和连接类(显性连接和隐性连接).从形式特征来看,指称衔接、结构衔接、以及显性连接更具标记性.本文从这几方面讨论语篇衔接在英语交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法律汉英平行语料库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法律英语增强语的语义属性及其词语搭配的研究尚不多、见。法律英语中增强语的使用有其不同于通用英语的典型特征。文章旨在运用语料库方法对法律英语增强语的语义属性和词语搭配进行调查,探讨其在法律英语使用中的语言特点,廓清法律英语增强语的基本概念、语义属性以及常见词语搭配序列,以便为法律英语教学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语篇中的同义形式,既有语言性质的,也有言语性质的;有多种类型,词句反复和同义词等是狭义的,广义的则有多种,如:篇章中的指同手段之间,由换言连接成分、解释连接成分等篇章中的连接成分所连接的前后两个部分之间,在语篇中前后出现的方言成分与近义的共同语成分,汉语成分与近义的外语成分,非语言手段(动作行为)及其相应含义与同义的语言手段三者之间,语义铺陈的几个不同方面之间,等等。以上各种同义形式,既是语篇的形式衔接手段,也是语义连贯途径,由此构成并促进了语篇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一个五年级学生在美国英语习得过程中所提供的语料,探讨了汉英人称代词句法、语义差异对英语语篇内人称指称习得的干扰,干扰的结果主要体现在英语人称指称的不衔接性.具体地分析了差异所致的英语主格(nominative)、宾格(accusative)及属格(genitive)等形连的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13.
逻辑语义结构视阈下的英汉语篇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H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数篇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掘英汉语篇潜在的逻辑语义结构特征,归纳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结构模式的差异。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结构存在异同:英汉语篇是语义上的统一体。英语语篇偏向于更多地使用形式词语来体现语义关系,而汉语语篇则相对地偏向于依赖语义的逻辑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语篇翻译中的重构现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文化的各种语言往往有着不同的组句成篇方式,翻译就是由原语语篇引发的译语语篇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涉及符号的转换,同时也涉及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就语篇连贯而言,译者须首先认清原文的语义层次和逻辑脉络,因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也是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作为翻译工作者,在考虑两种语言的转换之前,应首先考虑的是目的语民族深层次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译者应有用目的语写作的能力,能建构出符合译文受者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语篇结构,使译文受者与原文受者做出一致的反应;英语修辞中常用句法形式来显示语义层次,因此对英语句子进行宏观上的分析,分析它意义层次表达的方式等修辞问题,对语篇建构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中外学者科技论文中模糊限制语应用情况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两个自建的英语科技论文语料库,即以英语为母语者科技论文语料库(NESs语料库)和中国学者科技论文语料库(CELs语料库),以及相应的模糊限制语分类模式和附码系统,对两个语料库里模糊限制语进行了附码标注。采用Wordsmith Tool 4.0的Concord工具,统计出不同种类和不同词汇语法层面的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库里的出现频率。这一统计结果表明CELs语料库模糊限制语不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都少于NESs语料库。  相似文献   

16.
连接词是实现语篇有效衔接的手段之一。采用基于语料库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海事英语语篇从词汇密度、词频、位置分布和语义分布4个方面进行研究,得出海事英语语篇中连接词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文从5本食品科技类SCI高影响因子期刊中随机抽取75篇论文摘要,对其语篇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描述性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语篇结构方面,食品科技语篇摘要的语步依其基本顺序逐一呈现;所有摘要都包含结果语步,其次为方法、结论、目的和背景语步。在语言特点方面,情态动词、被动语态、动词时态和人称代词的语步分布有所不同,并在使用频率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本论文通过对食品科技语篇摘要的描述性分析,力求发掘食品科技语篇的建构方法,也为解释科技语篇的建构模式提供理据性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语料库驱动的方法考察不同语域的商务语篇在词束使用上的差异。研究显示:商务论文、新闻和报告中的词束主要由名词构成,商务信函中的词束则多由动词和代词构成;商务论文、新闻和报告中的词束主要是名词/介词短语型结构,商务信函中则多为动词短语型、从句型结构;商务论文、新闻和报告中的词束主要起指示作用,而商务信函中的词束则多用于立场表达。此外,各语域在具体的词束选择上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9.
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的异同是当前国内语言学界讨论较多并有争议的一个话题。以H alliday提出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英汉样本语篇的组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篇逻辑语义特征存在以下两点异同:英汉语篇逻辑语义存在着显性或隐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而言的;英语语篇的语义联系更多地依赖逻辑联系语,而汉语语篇的语义逻辑联系更多地依赖语境。  相似文献   

20.
汉英论说文语篇的修辞模式对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进一步检验Kaplan(1966)有关汉语(东方语言)与英语修辞模式差异的论断,我们进行了一项汉语和英语论说文语篇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该研究选取了千字左右的汉英论说文各八篇,按文章的话题相似性分成八组,对其主位推进程序、语义衔接、语段发展方式等一一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和英语论说文语篇在上述方面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差异,但两种语言中(尤其是汉语中)修辞模式的状况比Kaplan所认为的更复杂、多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