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自明代后期尚形似、重光影、重透视的近代西洋画传入中国,清人在比较中西绘画本质区别的基础上,对其褒贬不一,但整体上以表达赞赏者居多,尤其推崇其重写实、真切生动的优长,并提出“西洋绘事好结撰,欣赏须当具只眼”的西洋画观。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的喜好和对西洋画师创作的鼓励,西洋画在“西学东渐”的浪潮中不断得到士人的肯定,开启了中国画向近代转型的先声。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西洋画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明末西洋画的初步传入、清初传播的深入发展以及清中叶传播的兴盛与衰落过程。导致西洋画在中国传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当时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对文化艺术交流的限制和束缚,还有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西洋绘画的主要传播者的身份与目的的冲突以及文化艺术的传播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3.
虽然西方音乐史的研究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中国学者并没有走出“中国人如何研究西方人的音乐历史”这一问题的疑扰;尽管被疑扰着,中国学者却在不断的反诘中,继续前进,使得西方音乐史的研究领域逐步细化,研究方法日益多元化,研究视角不断趋向多维化。可是这种趋势的问题又何在呢本文就这种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西方人的音乐史在中国称之为“西方音乐史”(西方人的音乐,在传入之初多称之为“西洋音乐”,后改称为“西方音乐”),是为了区别“中国音乐史”而被赋予的特定称谓。其实,早在16世纪西方音乐就已登陆中国大陆(16世纪葡萄牙人定居澳门,带来了西方的音乐和乐器),并通过教会在中国传播开来。然而,中国人对西方音乐的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初期,一些致力于西方音乐的学者编印出版了第一批中国人写作的介绍西方音乐的史书著文,如萧友梅的《近世西洋音乐史纲》(1920-1923)、王光祈的《欧洲音乐进化论》(1924)、俞寄凡的《西洋音乐小史》(1927)、黄自的《西洋音乐进化史鸟瞰》(1930)、王光祈的《西洋音乐史纲要》(1937)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光祈先生(他本人曾留学德国),作为中国音乐学的开山前辈,他对西方音乐史在中国的...  相似文献   

4.
未识张道兴之前,先认识他的画。那日,偶翻案头杂志,几幅中国画赫然跳入眼中,《海角小港》、《渔乐图》、《南沙渔船》、《渔家针线》,哪幅画都离不开大海。海边人们平凡的生活,在画家的笔下熠熠生辉,充满生命的活力。画幅中的渔家男女老少人物,造型夸张变形,来自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人物形象怪而不诞、奇而不丑,但像非像,但精神饱满,呼之欲出。另外,整个画幅中的疏密、黑白、点线与块面的对比和协调,给人一种舒适和均衡感。这是中国传统与西方画派完美的结合。张道兴。我默默地注视着画幅下边这个陌生的名字。张道兴一定很…  相似文献   

5.
作为东方绘画代表的中国画,较之西洋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优点。它以线为造型手段,以气韵生动为追求目的,既注重画家主观情感的抒发,又强调对象内部生命的表达,在写意传神方面远非西洋画可比。但西洋画大都结构严谨、造型准确,在具体形象的刻画上,中国画又望尘莫及。西洋画一直以稳健的步伐走着一条写实的路线,而中国画则一直以抽象的表现方法在达意传神上下功夫、轻视了解剖学、透视法,不注重形体  相似文献   

6.
我手头珍藏了一本老版画家刘建庵在抗日战争艰苦年代亲自刻制拓印的黑白版《西洋美术选集》(共20幅)。由于当时物质条件极差,先进的印刷技术到不了大后方。然而我们的革命前辈为了介绍、传播西洋美术史和世界名作,弥补当时艺术教育的缺陷,用木刻摹仿形式进行大胆赏试。这本来就是费力不讨好的工作,而刘老这样做了,堪称是个创举,为当时的艺术教育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1699年,意大利世俗画家乔凡尼.杰拉蒂尼随十多名传教士抵达广东,后入值内廷成为宫廷画家,此后近100年时间不断有传教士画家进入宫廷服务,开启了中国清代宫廷西洋风绘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传教士和皇权控制下的宫廷画院结缘是当时特殊历史条件作用的结果,双方隐含其中的目的似乎与艺术本身没有多大关联:传教士需要得到朝廷承认,让自己的传教活动合法化,提升教会在华地位。皇帝对西方数学、地理、历法等成就感兴趣,需要传教士为朝廷贡献这方面才智。由于焦点透视法“合乎数理”,西方美术也被当作技术引进到朝廷绘画中,为皇帝绘制歌功颂德的“战功图”以及帝后大臣肖像。上述二者的结合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带来双方共赢的效果。但作为中西合璧的艺术,表面上风光一时的宫廷洋风画真实的存在状态却相当尴尬。1、传教士影响下宫廷绘画的新局面a,传授西画技法。意大利画家乔凡尼.杰拉蒂尼进入宫廷供职后曾经教中国画家学习西画技法。此阶段西方传教士画家教授给中国宫廷画家的应该以油画技法和透视学内容为主,因为皇帝们不能欣赏原汁原味的油画,而更欣赏绘画中合乎数理的因素。这一传统在康乾盛世时期得以保持,继杰拉蒂尼之后的宫廷洋画师如郎世宁等优秀者都带过中国学生。b,与中国画家...  相似文献   

8.
人生的画幅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因为我觉得,我诞生在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我的存在是为了艺术.” 我去访问另一位画家,他一向以“快手”著称,有时一天作好几幅画,他非常轻松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画画好像便秘一样,画不出来就觉得自己的作品严肃,是呕心沥血之作.我觉得艺术是一种生命的游戏,是为人而存在的,是为了使人喜悦、使人放松、使人感受心灵之美.没有人,艺术就毫无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笔墨为核心的水墨画,在多元化的全球美术面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当前艺术整合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水墨画开始打破传统的笔墨概念,从水墨画边界内向外突破,产生了新文人画,往返于国画与西洋画的边界,产生了实验水墨,跨越水墨画与西洋画边界,产生了现代水墨。所有这一切,正是画家应对水墨画边界挑战的不懈探索。  相似文献   

10.
明季澳门成为早期天主教的传教基地,为西洋美术传播和东西画风融合创造了备件。欧洲传教士画家和西画作品的到来使澳门西画创作一度繁荣,留下了东西方折衷画风的油画、壁画等作品。早期东西融风绘画主要的创作者是亚裔教区画家和中国画工,西方美术经东方人之手后从绘画语言到审美趣味都发生了变异,产生了以东化西的风格语言转化。呈现出独特的绘画风貌。  相似文献   

11.
浅析西方画家的自画像刘剑利杰出的西方派画家几乎每个人都有描绘自身的画像──自画像。这些自画像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生命力。是画家的精神写照和灵魂的显现。西方画家的自画像在世界艺术画坛中独树一帜。从古典绘画到现代派绘画,杰出画家自画像很多,这些自画像是画家一...  相似文献   

12.
油画的写意性并非限于笔法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西方传统画是写实的,而中国传统画是写意的。这种虚和实的差异,长久以来被人们当作区别国画与西洋画的基本界线。在东西方艺术发展的长河里,这两大艺术主流,看似相安无事地在各自的范围内循规蹈矩地存续着。但平静的表象之下总有暗流涌动,不断地有人出来挑战权威,试图打破这种沿袭下来的古律旧制,这大概是艺术家求新寻变的特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西方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为庆祝圣诞,某国要在大教堂里画一幅圣婴诞生在马厩的壁画。担此重任的画家很有名气,他广泛征求天真无邪的儿童作模特,各地的照片纷至沓来。画家从中找到了一位非常可爱且有圣洁气息的婴儿照片,便以他为原型作画,结果,画出来的圣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 20多年过后,这位画家又接受委托,画一幅魔鬼的壁画。画家又广泛征求模特,可寄来的照片都不够凶恶。有人建议他到死囚牢房去寻找,在那里果然找到了一个符合要求的杀人抢劫死囚犯。  相似文献   

14.
梁厚甫 《社区》2014,(35):34-34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知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其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这幅画在我看来,没有多大的了不起,但了不起的事情却是这个美国朋友不断地追问,这一幅画的意境是什么,要把画的意境向朋友说明,那就是件大事了。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场价值连城的画展,仅提香的一幅作品,就估值5亿元。普拉多博物馆的精品画作,为中国观众呈现出一幅几乎跨越三百年西方绘画史的广阔全景  相似文献   

16.
青凤 《老友》2012,(7):48-48
对于一幅传统的中国画来说,如果把诗、书、画、印结合好,那么既可丰富画面内容,又可拓展画面意境.取得十分完美的整体效果。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这在西洋画中是没有的,是中国画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北京画派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吴仲康是一位颇有造诣和影响的京派画家。吴仲康师从曹克家,学画从工笔动物入手,师法自然,并借鉴西洋绘画艺术手法,作画写猫见长。此外,吴仲康先生还是画界的一位活动家,热心举办画展活动,是多次画展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并与许多画家都有深入的交往,是一位对北京绘画艺术作出过贡献的京派画家。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书法艺术在全国人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一致认为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激励人的斗志;并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西方一些艺术家视中国书法为抽象造型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而倍加欣赏。法国画家毕加索说:“我如果生在中国一定是一位书法家,而不是画家。”英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巴基斯坦、西德、日本等,都曾派留学生来中国学书法。  相似文献   

19.
乾隆帝对西洋水法兴趣日浓,但是郎世宁提供的海晏堂水法烫样实在不符合这个数千年礼教笼罩下庞大帝国的审美——怎么能有如此不雅之裸女站立在皇帝离宫的水法两旁呢朗世宁这个时候来到中国已经33年了,这一年是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圆明园长春园东北面有一块狭长的区域被规划为西洋楼,郎世宁早年在法国学习过的建筑学在这里派上了用场。乾隆帝想在这里看到西洋的水法(即喷泉),这位59岁的西洋画师逐渐谙熟中国人的审美,在和他的两位法国同行过于西化的水法方案被否定后,这些西方人中的第一批中国通,改变了思路。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画种,即以中国的工具和材料表现西洋的绘画方式。这一任务是由部分传教士完成的,它是中西文化相交融的产物。但由于中国长期间关,固守传统文化,加上中西文化数千年的差异,因此导致这一画种很快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