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子语类>重叠式副词,从形式类型来说,只有AA式,不见AABB式、ABAB式、ABB式,这是与其他词类不一致的.并且,在AA式内部,A为副词的占多数.从副词的意义类型来看,在<朱子语类>中除否定副词外其他类别的副词都有重叠现象,这反映了汉语重叠式副词的一般特点.  相似文献   

2.
日语叠词中副词所占比例很大。重叠式副词改变了原有基式的结构和功能,与基式相比,在语义功能、语法功能和语体功能上表现出不同特点。重叠式副词语言生动、使用方便,既可以形象地描绘事物和行为的特征,又可以表达丰富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3.
《儿女英雄传》大部分副词重叠式与基式在文中同现,这是其特色,便于比较两者的异同。与它创作前后的作品相比,重叠式副词数量多且用法独特,对研究副词的重叠很有价值。《儿女英雄传》副词重叠式与基式相比,主要表现为重叠式在构成上儿化较多,语义上义项偏少,与否定副词及其他副词,与结构助词“的”的组合功能上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中"一一""AA""一AA"和"一A一A"四类数量重叠式各自独立发展,它们之间并不存在基式和变式的关系.方言中的"A一A"数量重叠式,应该萌芽于唐五代时期;"一A一A"是数量短语的重叠,萌芽于唐五代,盛行于现代汉语,形成了"一一--AA--一AA/A一A--一A一A"的发展序列.这种序列既与词汇史的发展有关,也与语义的延伸有关.  相似文献   

5.
从构成、意义、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对宁远平话中的重叠式形容词进行考察,可以看出宁远平话重叠式形容词的若干特点,例如“AA”式不可以带“的”直接修饰名词,“BBA”式不能单独做谓语,“ABA古”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等等。  相似文献   

6.
论副词重迭     
本文是副词性重迭形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旨在立论副词与其重迭形式的对立存在,并对此提出语音、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描写与解释。本文只涉及基式为自由的副词的一类重迭式副词,排斥基式为非自由副词的其它重迭式副词。根据我们对1000多万字比较典范的现当代白话文著作的考察,这类副词重迭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1单音节副词 AA 重迭式。这类重迭语音形式不尽一致,口语色彩浓的在北京话中有的  相似文献   

7.
重叠式AABB结构是双音词AB重叠而构成的语言表达形式.该结构存在一定程度的量增现象.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分析发现,重叠式AABB结构在形式层面被规约性地切分为AA/BB结构,AB词语与该结构融合时受到压制,从而去词汇化,使得A、B成分相互独立.根据A、B成分语义关系差异,名词类AB结构在与构式融合时会产生"每一""全部""泛化""连续不断"等语义;动词类AB结构受语义压制,会使认知主体改变动作扫描方式,从而被识解为动作的重复或交替;而受压制的形容词和副词类AB结构则会重复激活"关系"概念或凸显多重"关系".受上述操作影响,重叠式AABB结构表征概念时,发生了数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副词重叠是汉语重叠中很重要的一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语言学家在是否存在副词重叠、副词重叠的范围、副词重叠的类型、基式与重叠式的异同、断代副词重叠、方言副词重叠、汉语重叠的理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副词重叠研究整体上薄弱,普方古结合不够,理论探索欠缺和类型学视野的缺失等.这些不足也正是我们今后副词重叠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0.说明。 0.1 宁德市地处福建省东北部,宁德方言属闽语闽东方言区侯官片。 0.2 宁德方言很多单音节名词都可以重叠为AA式,说成:杯杯、箱箱、耳耳、刷刷等,数量较多。而在普通话中,重叠式名词数量较少,主要是表示亲属称谓的,如:爸爸、妈妈、哥哥等及少数表物的,如:星星、蛐蛐儿、蝈蝈儿等。很多在普通话中不能重叠的名词在宁德方言中都能重叠。本文主要探讨宁德方言AA式重叠名词(即:重叠后为名词的)的特点。重叠后为动词,形容词的不在本文探讨范围。 1.0 宁德方言AA式重叠名词基本上都有与之并存的原式A存在,A是独立的名词或动词,原式与重叠式在表义上的区别有以下几种类型。 1.1 宁德方言有一部分单音节名词可以重叠为AA式,原式与重叠式并存,表义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因说话人习惯而异,单音节名词重叠为AA式,相当于普通话中加“子”尾或“儿”尾。例如(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箱——箱箱(箱子) 条——条条(条子) 罐——罐罐 本——本本(本子) 盒——盒盒 桶——桶桶 杯——杯杯 带——带带(带子) 锤——锤锤(锤子) 壳——壳壳(壳儿) 箬——箬箬(叶子) 索——索索(绳子) 袋——袋袋(袋子) 棍——棍棍 空——空空(窟窿) 底——底底(底儿) 原式与重叠式在表义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与普通话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的特点,包括形式、语义、语法三个方面。形式特点:重叠形式丰富。语义特点:表绝对意义的形容词和“坏字眼”形容词可以重叠。“A里AB”的感情色彩有贬义、褒义和中性三种。重叠式中有很多成对反义词,体现了语义的对称性。一个形容词可以有多个重叠式。组合方式多样,包括AB—AB、AAB中A与B的组合,AXX中A与XX的组合。语法特点:一些方言的重叠构词中存在词类转换现象;从式可以前加否定副词“不”、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1.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14.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歌德在《浮士德》中构建的天帝与靡非斯陀、浮士德与靡非斯陀和浮士德自身的"善"与"恶"的冲突及其辩证关系。认为歌德笔下的"善"与"恶"的冲突无所不在,既相互斗争,又相互依存,既相互对立,又相互渗透。它揭示了矛盾运动的普遍性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前进与停滞的矛盾斗争,反映了人性深处的拼搏和内在矛盾。他所刻画的"丑"中有"美","丑"转为"美",使"恶"与"丑"也具有了重要的审美价值。这些体现了歌德成熟的辩证思想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和”与“同”的思想随着先秦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它首先是人们自然观在社会、政治、人生诸方面的伦理展开。“和”“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论艺术语言“形”与“神”的相互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语言的"形",既包括视觉上的形体,也包括审美上的形象。本文从艺术语言的形的生成,形与神的相互制约,艺术语言的鉴赏三方面,对艺术语言的"形""神"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9.
"新集体主义"是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集体主义冲击的一种回应.在"新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中,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对个人和正当的个人利益的认可、尊重和保护.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坚持"新集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角度看,儒学按其实存的状态可分为"主流版"与"生活版"两种,前者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令显学,后者为教化民众成为一个"好人"的隐学。分析儒学入"家"的路径,从中合理地引申出儒学"例外"原则,无疑对当下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