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9年5月1日至3日,北京大学为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召开了以“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以及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共120多人,收...  相似文献   

2.
刘达成 《学术探索》2009,(4):97-102
90年前的“五四”运动,在云南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919年6月4日,各族各界在“金碧公园”召开了支援北京学生爱国行动的“国民大会”。大会一致表示,坚决和全国人民一道把“除奸、废约、反日、救国”的斗争进行到底。6月8日“云南学生爱国会”宣告成立。接着,大理、腾冲、思茅、蒙自、昭通等地相继成立分会。各地学生联合会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反帝(抵制日货)反封(提倡新文化运动)的宣传,对促进云南人民的思想解放、传播马列主义和倡导新文化运动,起了很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1920年10月,孙中山先生特意接见了云南派出的代表,并给予很大的鼓励。以宣传和倡导科学和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继续鼓舞云南各族青年反帝反封,追求真理。相继创办了《爱国日报》、《滇潮》、《新滇社》、《曙滇》等四十多种报刊,对针贬时弊、批判旧思想、倡导新文化起了很大作用。一部分《新滇社》成员,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加在北京反对日本炮击大沽口炮台和围攻执政府的革命运动。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中,文化发展出现"离异"趋向,究其根源在于长时间中我们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原版"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的思维方式也有所背离,知识分子多成为"依附型",失去自我。我们只有走综合创新之路,才能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正确认识文化转型,并与时俱进,重现中国哲学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4.
将五四运动置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这是研究五四运动的一个新视角,它不仅为我们深入探讨五四运动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而且也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五四运动既是一个新文化运动,又是一个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本文将这两个...  相似文献   

5.
王先俊 《理论界》2009,(9):27-2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政治和文化双重内涵的五四运动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它促进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基本的前提;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一个坚强的主体;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初步提出了"中国化"的基本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五四运动揭开了伟大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序幕,它具有彻底的显明的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内容。帝国主义者感到恐慌,曾千方百计地从各方面加以破坏。现在把他们进行直接破坏的卑鄙勾当简单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五四运动打开了禁锢民主与科学的闸门,马克思主义思潮犹如洪水一般冲决了旧中国封建与专制的长堤,在中华大地迅速传播开来。其传播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吸收、消化并使之中国化的过程,因而也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过程。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由此得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过是“舶来品”,并无自己的根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命运"或"中国向何处去"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基本的时代课题.这个问题是与"儒学的命运"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且集中突出地体现在它与五四运动的深刻的内在关联之中.没有中国的崛起就没有儒学的复兴,这意味着五四运动的"反传统"在特定层面上、比如在制度层面上是合理的;同时,没有儒学的复兴就没有中国的崛起,这意味着五四运动的某些"全盘"反传统、反儒学是偏激的、错误的.儒学的复兴是必然、应然而实然的,因为这是"现代性诉求的民族性表达"的内在要求;不过.复兴的儒学并不一定成为一种刚性的政治化的国家意识形态,但却可以成为一种柔性的社会化的国家意识形态、而对前者发挥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启蒙是指近代意义上的文化总体系统的创造性转换,它体现着一种新的时代精神,即科学与民主。科学与民主是人的主体性的不同确证方式。在此意义上,中国文化的启蒙迄今为止尚未彻底完成。因此,需要透过文化表象,对当代中国文化启蒙和超越问题作出逻辑的和历史的说明。从逻辑层面看,文化启蒙的全部症结就在于整个社会有机系统与构成该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悖论及其超越。从历史坐标看,必须正确确立文化启蒙意义上的时代精神,摈弃那种以民族性抵御时代性、以逻辑掩盖历史的滞后与超前的两种倾向,从而为当代中国文化的全方位重建,寻找一种文化选择的时代参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人阶級是在十九世紀后半期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中最先出現的一个新的社会阶級。中国工人阶级从它产生开始就参加了各种反对他們的压迫者和剝削者的政治的和經济的斗爭,但是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时,他們的斗爭还是自发的。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运动的分期問題,就是指中国近代工人阶級从产生开始到五四运动为止的自发斗爭的历史,应如何再細分若干阶段、若干时期的問題。为什么要进行分期?如何来进行分期?可以划分几个时期? 我們将在本文中提出一些粗淺的看法。这些看法本身是否恰当,都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教。  相似文献   

11.
潘晓燕 《南方论刊》2012,(10):46-48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肩负着民族的希望,最终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意识形态”转换和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我国现代文化和社会意识形态主流的认同,始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认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不断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统一在一起,不断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2.
五四运动是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群众运动。以五四为标志,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时期。五四运动的划时代意义,就国际条件看,是因为它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就国内条件说,则是由当时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及其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决定的。本文仅就后一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14.
五四运动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运动之一,通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得以在中国更广泛地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在五四运动中,中国的工人运动逐渐和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革命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建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共产党的建立做了充分的资源准备。值五四运动爆发100周年之际,探究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组织建立的关系,弘扬其蕴含的伟大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5.
16.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中国学术提出了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但中西学术到底应该如何融合 ,当时尚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五四运动学术自由与科学标准的提出 ,为解决中西兼融的时代课题指明了方向。它促进了中国现代人文学术规范和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鴉片战爭的炮火,終于轟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門。由于外国資本的侵入,迫使中国封建統治者屈膝于洋人脚下;由于阶級的本能,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势力又可恥地纠合在一起,更疯狂地压迫中国人民。从此,中国就逐渐淪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所以,近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作斗爭的历史。由于思想認識和阶級局限性,当时  相似文献   

18.
姜丽清 《兰州学刊》2013,(1):211-213
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启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对中国的启蒙追本溯源就变得十分重要.文章试图梳理欧洲启蒙主义在中国五四运动中发生的价值流变,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由人的解放的目标转变为立国的手段;二、在反封建的同时,由反教会转变到反对传统文化,改造国民性;三、由内在精神建构转变为实用主义;四、由重理论建树到重现实揭露;五、由运动发展转变为静止狭隘.在上述流变中,有限于中国国情的不得不然,也有对西方理论理解的肤浅与隔阂.只有对这一问题作了准确判断,才能对启蒙做出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当前传播学面临困境:在理论建构上,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缺乏一个明晰的研究核心以及相应的核心理论来整合建构理论大厦;作为一门人学,它却恰恰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重要的轴心--人;在方法论建设上,它缺乏一个具有内在包容性的理论平台来承担方法论的整合,而这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具有统摄整合作用的研究核心及相应的核心理论的缺席.而这种种困境实际上也提示了建构传播学,使其重获新生的方向:明确"人即信息",以人的信息属性为研究核心,发展出相应的人性界说作为核心理论整合建构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这种建构思路有望推动传播学获得新生,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成熟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人文社会科学主干学科.  相似文献   

20.
论南昌的五四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江西,南昌学界商界纷起响应。青年学生站在运动的最前列,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江西督军陈光远逼于形势又顾及自身利益,对这次运动采取了同情支持和镇压相结合的两面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