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6 毫秒
1.
该文以美国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为例,从动态的角度,纵向追溯了"美国梦"的历史蜕变轨迹。"美国梦"不是一成不变的价值理念,"美国梦"在美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从最初的建国之梦、开拓之梦,继而演变为发家之梦、成名之梦,最后甚至成为美国人的梦魇,它经历了从美国人的梦想——建立公平、民主、自由的社会,到美国式的梦想——发家致富,名利双收,其精神价值逐步向物质价值转移,然后幻灭的蜕变过程。通过对美国梦的剖析以期读者对美国梦有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对其所代表的美国文化价值观持辩证客观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创作了众多反映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优秀文学作品。《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阿莫瑞人生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价值体系之间的激烈碰撞,展现了一代美国青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谈存在主义在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情况,探讨了犹太裔作家作品中带有存在主义色彩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民族根源,并通过对代表性作家作品的存在主义思想内涵的分析,指出了当代美国犹太文学作品中存在主义要素的世界化品性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现代美国社会和文化思潮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垮掉派文学"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垮掉派文学"以及由该流派的经典之作<在路上>所倡导的向往自由、精神独立、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理念具有与其它经典美国文学作品同样的永恒性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文化的《圣经》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历史起源于17世纪初的欧洲清教移民,从欧洲移植到新大陆的清教思想使北美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尊崇《圣经》的文化语境,此后,这一传统便独特地存在于美国文化之中。在宗教文化异质多元的美国,作为美国社会主流宗教信仰——犹太-基督教的圣典,《圣经》一直是美国民众推崇的圣物,是社会中最普及、最实用的书籍,其影响贯穿了美国发展的全部历史,渗透到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圣经》是美国人精神信仰的支柱,道德伦理的源泉,国家意识的滥觞,政治文明的依托。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民族精神与实用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历史文化环境孕育了重视行动和效果的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又培养了美国人的求实态度和进取精神,并且适应了美国人对付激烈竞争的社会生活的要求。所以实用主义精神成为美国的一种民族精神,在其整个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这一问题,对我们深刻认识美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是美国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它强调精神,反对当时的趋物主义,重视个体,崇尚自然,它对美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形式上主要是象征主义,内容上主要是自助精神。  相似文献   

8.
华裔美国文学主要关注华裔的生活和境况、身份属性的建构、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等,对自然、生态和环境的描述不太明显。随着生态批评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描绘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在中国和美国的生存状态、中美文化差异等问题,同时还独辟蹊径地彰显了其生态意识。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看,谭恩美的作品突显了其东方生态和谐思想,通过精神生态下人与自我关系的和谐书写,文化生态下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和谐书写强调了作家精神、文化和社会和谐的生态观。在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发展趋势下,人类在多元文化交流共存的基础上,必然能融合出一种人类精神发展的共同本质。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分析加拿大民族文化拼合精神及其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角度讨论早期加拿大文学作品如何折射和反映了这种精神的形成,从而成为其文学的一种传统。本文认为早期加拿大文学作品中所呈现出的对亲英同化政策的怛忧、疑惑、就应该是加拿大民族文化拼合精神在其文学中最早的反映。之后加拿大文作品中日益明显的对二元文化的隐喻阐释,和随后的从多元文化角度对少数民族所遭受到的文化摧残的反思,这些文学艺术探索终于汇成了明显的加拿大文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0.
当代美国华裔文学重点表现了中国文化这一"他者"如何融入美国语境的问题,表现了中国文化如何与美国文化的碰撞、纠葛和对话。在中国文化的镜像中,华裔得以照见自己的存在,在美国语境之中建构华人的文化身份。美国华裔在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复杂和多元,一方面,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地位不同,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中的中国文化书写和文化身份建构本身也是"一个产出的历史过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形势。  相似文献   

11.
赵健秀小说《唐老亚》重建华裔美国人精神和文化形象。在小说中,作者重新刻画了华裔美国人积极的精神风貌,书写了华裔先辈修建铁路但被美国白人社会所隐没的历史,重新解释了被白人社会所扭曲和谬传的儒家思想,揭示了华裔美国人在经济上被囊括与社会政治上被驱逐的尴尬境地,从而对华裔美国人的形象在精神上和文化上进行了建构。  相似文献   

12.
当代印第安作家以非西方的视角书写,在现代文学中发挥交叉道的作用,将印第安灵性传统和神话诗学想象注入文学作品.通过书写神话式的灵性传统,印第安作家们跳出了欧洲僵化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透过小说构建了一个在主流世界旁侧依然真实运作的灵性力量,也为当代印第安民族困境注入了新的信仰和希望。  相似文献   

13.
林语堂是个颇为复杂的文化人。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史上很少提及,即使提到,也仅仅是在《语丝》时期略提一笔。其实,他不仅文学创作颇丰,而且在文化理论建设和文化批评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的“幽默文学”、“闲适小品”、“性灵文学”和“娓语笔调”等文学主张都是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华裔文学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文学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历经了一系列的变化,即从最初的定型化、刻板化的“他者”形象到转型后的归化、认同美国化的形象,再到多元文化中华裔自我建构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杰克·巴恩斯就其外在表象说是所谓"迷惘的一代"的典型代表:无论是在巴黎的纸醉金迷,还是在比利牛斯山的放松垂钓,抑或是与巴斯克人的一起狂欢,都无法改变杰克·巴恩斯病态畸形的生活。就其内在心理动因说,关键是失去了与土地的联系——丧失了精神家园,成为欧洲现实、道德观念以及帝国主义战争的受害者。就其形象的价值与意义说,不但对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历史存照具有历史意义,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人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学审美命题是中国文学理论思维的结晶,体现中国文学家的理论素养和中国文艺的精神特质。为了探索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路,应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的大范围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选择中国特有的文学理论命题进行研究,以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17.
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传说》是历史和虚构、文学文本与历史和自然文本互文渗透的典范。它涉及美国早期殖民历史、清教主义、美国独立战争以及欧洲文化,既隐现了美国早期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也折射出作者对于清教主义的态度和历史意识。文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大量的含动植物名词比喻的运用,体现出强烈的荒野意识。《睡谷的传说》在历史和自然书写、时空架构、意识形态和主题意蕴等方面体现出多重文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隐逸玩赏的文化符号到逍遥淡泊的精神追求,再到危城浮生的情感沉醉,不同时期休闲文学的精神内核与其时代文化风貌表现出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当代文学休闲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日益凸显出“游戏化”、“欲望化”、“物质化”的倾向。为此,进一步明确休闲的本质,使文学休闲回归审美,实现文化含量和艺术品位的提升是当前休闲文学谋求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萧军是文学史上有着传奇色彩且个性鲜明的作家,他经历了延安文坛激烈变革、完成蜕变的关键时期,在一系列事件中保持了独立的文化品格与精神实质,但萧军身处时代中心漩涡,其思想也必然受时代大力影响,留有时代印痕。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乔伊斯执着追求艺术形式的改革与创新,对西方固有的文学秩序进行了大胆的反拨与重建.乔伊斯不仅代表了现代主义文学最高成就,而且也已成为这场举世瞩目的文学革命的象征.他的理论革新:精神顿悟说;词语革新--混成词;运用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表现精神生活,都证明乔伊斯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最彻底的改革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