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法律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先秦儒家法律思想和秦汉以后的正统儒家法律思想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孔孟为代表,后一阶段以荀况为代表.儒家法律思想的主要观点是"礼治"、"德治"、"人治".这三者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不可分割.同时,儒家法律思想也不排除法治.  相似文献   

2.
<大清民律草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民法草案,其"亲属"、"继承"两编的规定中既有一定的西方资本主义法律精神,也承继了传统中华法系中以父系家族为本位的宗法思想.作者认为这是缘于三方面原因:一是晚清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二是西方法律思想已在一部分知识精英和洋务派官僚中深入人心.三是晚清统治者仍是当时世界上最保守的统治集团之一,我国传统的封建礼教思想在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影响还极为深远.<大清民律草案>中的这种矛盾性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近代社会的变迁和法律文化的转型状况.  相似文献   

3.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与法律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以把握道德和法律关系为切入点,深刻认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问题,正确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才能使大学生领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辨证统一关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董仲舒法律思想的分析,认为他以儒家宗法为核心,兼融道家、法家的一些理论,提出了反"任刑"、坚持儒法一体、提倡"均富"、"教化"等变法思想和主张,并倡导要统一当时的法律思想。董仲舒的法律思想,起到了确定中国封建社会法律思想一些基本原则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法律观的理论传承与现实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实质.它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发展延承,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强调人是法律的目的与实践者,人是法律的主体与评价者.在当代中国,践行"以人为本"的法律观,必须实现法律观念的更新,同时在制度变革中切实发扬民主,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6.
孔子"仁"学思想体系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和宇宙扩张论的深入研究,是揭示孔子"仁"学的理论本质及其法律思想的主要研究方法.孔子的"仁"学宇宙观被《周易》"象思维"所贯穿,是孔孟之道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观的主要理论.它使中国法律思想和现实制度沿着"应然之善"的伦理实体与"以礼代法"的德主刑辅发展下去,成为整个中华法系的传统法律思想和现实制度的主要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期法律思想从夏商时期的"神权至上"、"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经过西周的"以德配天"、神人互补,发展到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这种发展变化使我国古代法律很少受宗教的影响。而春秋时期的"以人为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又使法律与伦理道德结合,礼与法结合,人无法真正地独立。法律思想的这种发展变化对我国古代法律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法治作为一种与人治相对的治国方略,是指在治理国家中,法律居于统治地位,任何人都要服从公正的法律.法制强调的是法律制度本身,任何阶级社会都会有"法制",但不一定有"法治".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其法律思想经历了从"法制"向"法治"的演变.他前期主张"法制",强调用法律来巩固和维护执政党的地位与利益;后期主张"法治",强调法律主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诉讼之“情判”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判"是中国古代司法官依据"情"来作出判决的一项审判制度.它深受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极具中国特色.这一制度以儒家学说为思想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有其独特运作机制."情判"的作用有其两面性,应辩证看待.  相似文献   

10.
"一带一路"倡议为法律全球化注入新的内涵和动力,法律全球化的属性、路径与趋势在新形势下需要重新加以诠释。相较于美国"法律与发展运动","一带一路"影响下的法律全球化是自由主义的古典法律思想与团体主义的社会法思想的结合,它延伸、扩展第三次法律全球化的内涵与外延。"一带一路"推动下的法律全球化,既要坚持原有的功能主义进路,以现实法律问题为导向,也要开拓意义之维,从内部视角坚持多元主义。在全球化与地方主义的交互作用下,法律全球化将呈现出跨国法治、全球化下的地方法律、全球法律的地方化、世界主义和人类共同遗产四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伟大思想中包含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德主刑辅是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封建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司法观.就其主张的"中庸"的刑事政策、"原心论罪"的刑罚原则、重教育预防以及"父子相隐"的诉讼原则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的法制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新的陆上、海上国际经济走廊,需要法治思想理念下的法律服务护航。"一带一路"建设为法律服务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同时也对法律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行,充分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复杂的法律、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在"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实施方面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地构建防患于未然的风险防控机制、保障纠纷及时解决的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沿线国家合作与交流的法律服务合作机制,以健全完善"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体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13.
德沃金权利理论是在批判实证主义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德沃金通过反思实证主义严格规则理论和自由裁量权理论,构建了他的权利理论的核心内容,即法律整体性理论和"唯一正解"理论.在法律整体性理论中,法律不仅仅由规则构成,还包括原则,它们分别赋予了人们制度化权利和背景权利.而"惟一正解"理论是对人们法律权利的一种救济,它要求法官永远依法审判,不能任凭法官进行自由裁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认真对待人们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王明德是清代扬州著名法学家,著有<读律佩觽>八卷.他的法律思想主要体现为在价值层面提出律学是"法天"之学,重视法律的社会作用,倡导对法律的信念.在规范层面注重对法律文本的规范研究,总结归纳出"读律八法"以及"律母"、"律眼".这些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是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伦纳、帕舒卡尼斯和柯林斯等人的研究为主要代表。他们通过对法律的经济根源、意识形态本质及其消亡的分析,创新性地解读了"经济决定论""阶级工具论"与"法律消亡论",对深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试图继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但也存在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和曲解。当前学术研究不能盲目认同国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研究,而需保持一种辩证态度与其进行积极对话。  相似文献   

16.
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影响深广.首先,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体现了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其次,由佛教慈悲思想衍生出信徒应禁杀的"断屠月"与"十斋日"之礼,不但是对传统"秋冬行刑"制度的有效补充,而且也对古代法律的残酷刑杀起到一种比"秋冬行刑"效果更为显著的缓和性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刑罚文明化、人道化的一种表现.再次,佛教的戒律不但有利于德主刑辅的教化,而且也鼓励一般民众修持向善,因此戒律的提倡能够起到减少犯罪的发生,有助于对犯罪的一般预防;但以佛教戒律来替代刑罚处罚,则是司法不公正与司法恣意性的反映.最后,禁止盗毁佛像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戒律与礼仪对立法的影响;禁止"私人道"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规模与国家税制、兵役制度的冲突关系对立法者权衡利弊考量的影响;僧侣犯奸罪加重处罚的特殊规定,实质上彰显了僧侣身份的特殊性对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儒家法律思想以"礼治、德治、人治"的主张贯穿于中国法律文化思想的整个过程中,不但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领域,更深刻地体现于法律制度当中。在推进和完善法制建设的过程中,对儒家法律思想,要认真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伟大构想."一国两制"逻辑地蕴涵了"一国两法",它不仅本身具有法律的属性,而且,它主要体现在法律规范所确认的制度中."一国两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对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国初期,对于"旧法观念"的批判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其中折射出的轻视法律体系建设的意识和人治思想,依然是今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一切作为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法律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加以批判地吸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有很多法律思想,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与儒家有很大关系,让中国古代法律一直走着儒家化的道路。董仲舒作为儒家的重要人物,其司法判决思想在中国古代司法思想中起着发端的作用,他提出了"春秋决狱"思想,主张以心治罪,让儒家思想有指导现实司法实践的效力。"春秋决狱"让儒家教义高于了法律条文,让儒家思想成了法律的源头,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让中国古代司法实践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用思想管制维护政权稳定。董仲舒的"春秋决狱"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司法建设仍有一定的启示,能推动法治建设和道德教育的结合,使法治和德治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需要深度挖掘"春秋决狱"的时代意义,坚持程序正义,秉持司法公正,继承古代优秀的治理思想,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