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政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具体体现国家、政府对社会语言问题的态度,是国家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政策自身所具有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的四对特征,即民族性与普遍性、宽容性与规范性、现实性与预测性、稳定性与传承性。对语言政策特征的探讨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政策本质的理解,进而促进和指导语言政策制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论美国的语言政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美国的语言政策是维护英语的绝对权威、排斥和打击其他语言的政策。然而,联邦政府却几乎没有关于语言的明文规定的法律,政府的语言政策取向体现在州政府的法令和规定之中,而且更多地蕴含在美国人源自欧洲文明、根深蒂固的语言文化里。以“褒扬英语、排贬他语”为特征的美国语言文化及其支撑的语言政策构成了一个能熔化、消解所有非英语语言的熔炉,有效地维护了英语的地位,但是对其他语言,尤其是数以百计的印第安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样的语言政策对单语主义有益,对多语主义以及多元文化有害。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消亡是现当代一种突出的文化现象,海德格尔语言哲学中关于语言与人的关系、语言与存在关系的论述,为遏止语言消亡、切实保护濒危语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烈琴 《河北学刊》2012,32(4):202-205
英语霸权和语言濒危是21世纪世界语言环境的重要特征。任何国家或民族都有保护和推广其民族语言的权利,语言规划、语言政策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世界主要国家的语言规划与语言政策存在共性,其成功经验可为弱势国家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彭小红 《云梦学刊》2003,24(2):115-116
语言政策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稳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不同的语言政策,对各族人民的团结以及各族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语言政策与语言人权是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袁俏玲 《云梦学刊》2006,27(6):150-152
语言经济学研究需要系统化。语言经济学包含经济语言学,经济语言学承载语言经济学,语言与收入、语言与经济发展、语言的动态发展、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是语言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语言推广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举措。面对二战后法语的衰退,为应对英语带来的威胁和冲击,法国通过制定和实施新的语言推广政策,试图维持法语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法国语言推广政策所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新形势下我国的汉语国际推广政策的制定及实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本文通过对赫哲语言消亡的动态考察,分析其消亡的原因,并提出对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文字的特殊保护机制,以期能为它们的语言文字保护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9.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社会认同借以产生的载体和工具。族群语言的改变往往反映出族群内部、族群与族群之间认同结构乃至社会秩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和谐社会必将是一种在社会统一体内部族群间认同程度较高的状态,在语言方面就是要实现多族群语言和谐共生的繁荣局面。少数族群在获得积极的社会认同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存在语言适应困境,其族群语言较容易被转用甚至消亡。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正确处理集团内认同与集团外认同的关系,帮助少数族群提升自我价值,合理地构建包容性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能力,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中国有82种语言,1/4正在消亡.语言消亡加速语言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紧迫性.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河北省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的保护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保护和开发语言文化遗产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邢莉娟 《兰州学刊》2008,(Z1):233-234
语言殖民主义是文化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意味着强势语言更大范围的传播。在历史上由于受到它的影响,促使了一些土著语的消亡以及混合语的出现;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推进,英语殖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但是同时也使许多国家和民族丧失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马来西亚语言政策的变化及其历史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来西亚国家语言政策经历了五个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历史阶段语言政策的变化与培养国家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际政治经济地位及推进国家一同代化进程密切相关.2002年开始实际的数理英化政策是基于信息时代国家战略对语言能力的要求,其政策基调有实用主认的倾向.对于多民族多语言国家,种族因素是制订语言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语言政策对国家和民族的和谐发展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是一项复杂的国家工程.我国支持海外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的策略应在不同国家的语言政策框架下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从政策科学的视角分析韩国发布的四个国家语言工作五年规划可以发现,韩国国家语言工作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周期、内容、执行及评估等都由《国语基本法》明确规定,规划制定过程体现出了显著的法制化特点。规划议程政策问题的设置呼应语言生活环境的变化、突出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体现了国家语言国际传播战略。然而,韩国国家语言工作也存在着规划编制主体、执行主体、评估主体同一,决策、执行和监督未能有效分离以及规划内容部门化,未能有效整合其他部门资源的问题。韩国的经验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从研究轨迹的社会学影响因素、研究内容的社会学阐释角度以及研究属性的社会学本质特征来看,语言政策研究不能忽视社会学研究视角。语言政策起到制定规范与标准、处理语言以及语言间相对关系的作用;但从根本上看,它调整了各种社会关系。语言政策的社会学研究视角,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地分析其背后多模态的社会现象和深层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5.
菅志翔  马戎 《学术月刊》2023,(8):123-144
在不同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不同的经济活动并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发展出不同的语言。各地人群的交往必然导致语言之间的交流与竞争。有四个因素影响或制约语言间的竞争态势:行政权威的强制力量,经济力量的主导作用,语言群体的人口相对规模,语言承载的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感召力。通过回顾中华民族语言体系的形成过程,将自秦以后各朝代实施的语言政策归纳为三大类,参考史料梳理各朝代语言政策的演变与发展脉络,并讨论相关政策如何影响中华各族的语言使用与政治文化认同观念的演变。费孝通提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经研究可发现,中华民族语言体系的基本特征也是“多元一体”,庞大的中原人口和汉语普通话是这个“多元一体”语言格局的凝聚核心。  相似文献   

16.
徐真华 《学术研究》2022,(1):172-176+178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自回归祖国以来,占据主体地位的应用语言仍以英语、葡语和粤方言为主,普通话在教育教学实践及社会公共事业领域的语言实践中一直处于边缘境地,特区政府虽有普通话推广政策出台,但执行力度、应用结果皆不甚理想。如何在保护区域性方言的前提下,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的高度逐步确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港澳两地的主导地位,这已成为再造两地中华民族价值体系、推动"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亟待考量的基础性、导向性问题。据港澳两地的语言使用现状,可见语言对国家认同、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家"主体多样"语言政策的认知、语言与中华文化认同、弘扬"人文港澳"文化力量等三个方面,语言对策建议从服务国家安全与港澳两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新加坡语言政策规划的政治考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阮岳湘 《学术论坛》2004,(5):133-136
新加坡的语言政策是国家谋求生存发展的一种政治手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问题。政府某一时期特定的政治目标影响和制约了语言政策的规划与实施,同时语言政策又必须做出及时的调整以适应政治的发展变化。以政治因素为考量制订语言政策的新加坡模式是成功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亚国家实施以全面发展本国国语并扩大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的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新型语言政策,与此同时,降低俄语地位、缩减俄语使用范围、有意进行文字改革的举措,使俄语被严重"边缘化"。然而,俄语的交际功能和实际应用性并没有因法律地位的下降而大幅度降低,俄语仍然是主要的族际交际语言。语言政策与现实需求的背离,严重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环境恶化促使人口外迁,不懂俄语制约劳务输出,字母拉丁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俄语的语言功能被认知为与俄交往的利器。中亚国家语言政策的最大特点是过于政治化,语言完全被某些政治家视为政治游戏的手段,而未把它当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资源。人口、经济和地缘政治等因素将会直接影响中亚国家语言政策的发展走向。总体而言,俄语不会迅速退出中亚,主体民族语言彻底拉丁化尚需时日。  相似文献   

19.
荷兰曾经占据台湾38年,出于殖民和同化目的,荷兰传教士积极传教并开创了台湾的学校教育,创制了数种民族语言的拉丁文字,客观上对民族文化的保存和文明的进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荷兰殖民者语言政策的结果更多地是破坏了当地的语言生态。  相似文献   

20.
语言活力、语言态度与语文政策--少数民族语文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布 《学术探索》2005,(6):95-10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许多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党和国家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制定实施了正确的民族语文政策,保障各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对促进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语文的使用和发展情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语言活力方面,除少数几种民族语文具有较强活力外,大多数民族语文由于使用人口少、使用范围窄、使用水平低而丧失活力,建国后新创制的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由于难以适应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面临困境,一些少数民族语文由于使用较少而成为濒危语言。在语言态度方面,为了适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少数民族群众在保持、传承本民族语文的同时,自觉选择汉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双语学习和双语教育成为民族群众语文学习的一个普遍趋势。基于民族语文发展变化的特点和趋势,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高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新时期的民族语文工作应把握这样几点:第一,必须高度重视民族语文在民族政策中的敏感性,增强大局意识,把坚持语言平等,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提倡各民族互相学习语言文字,作为维护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重要纽带。第二,保持民族语文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依法开展民族语文工作。第三,从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民族的需要和不同的语言态度,分别制定具体的民族语文规划,慎重、稳妥、积极地开展民族语文工作。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使用,要充分贯彻自愿自择的精神,切实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意愿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