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城市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 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 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2006年12月22~23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主办了“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城镇化发展道路”“10 10”全国高层论坛,与会代表分别从城市地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生态学和城市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的成因、表现、后果进行了深度反思,就我国城镇化发展如何转换模式、走科学发展之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深入探索。本刊发表一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刘传江、郑凌云主笔的《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一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潜心研究。该书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武汉大学跨世纪青年学术骨干专项基金项目“中国农村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成果,从理论、实践、体制、战略和政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当今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机制、模式、测度、进程、水平、问题与背景,并从产业基础、发展要素、制度安排、结构功能等层面和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大背景探讨了城镇化对农村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城镇城镇化概念以及它与农村城镇化的异同,剖析我国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为实现这一伟大战略而必须实施的从“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从“城市化”向“城镇化”,以及从“城市发展方针”向“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三个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6.
2018年3月10日,由中国城市群研究联盟、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安徽财经大学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群发展高端论坛(第二期)”在安徽省蚌埠市举行.本次论坛以“城市群发展与中部崛起”为主题,就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城市发展动能转变和中国城镇化道路转变,城市群结构、绩效评估和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此次论坛对促进城市群理论研究,加速中部地区崛起,推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要]“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城市与乡村作为社会的“发展极”与“稳定极”,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空背景,溯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的历史变迁,是预测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节点的依据;分析我国城镇化与乡村建设战略的实践进路,有助于优化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时间维度上应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确定协同发展的时间节点;空间维度上可将特色小镇建设作为载体,把以城市群为主体、大城市为中心、周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支点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与乡村连接,优化协同发展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8.
为深化新型城镇化理论问题研究,2014年9月,中央编译局、重庆工商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第五届比较研究工作坊:新型城镇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城乡关系与城乡一体化、农民工市民化、城市社会治理等内容展开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的传统农业社会,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文明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城镇化发展的方略也各不相同。黑龙江省城镇化发展中,在质量、城镇化率、统计方法和规模结构等方面问题突出。应制定符合省情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提高城镇化质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提要]城镇化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推手,在当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背景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自身也有着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正确转变的内在需要。实践中,各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表现出多样性的特征,其后果的“合意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为了能够探索出一条正确有效的城镇化模式转变路径,文章尝试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转移的空间”、“转移的意愿”和“转移的动机”三个维度对城镇化模式进行类别划分,理清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种城镇化模式形成的逻辑,以及它们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再根据城镇化后果“合意性”的评判标准,对不同城镇化模式得以实现其“合意性”结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认为,农民原有的“自然禀赋素养”是形成“合意”城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供地方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正确转变过程中的行政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